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打仗当指挥官有多难?一旦指挥失误,全军覆没,这篇文章详细聊聊

2024-09-08历史

说起战斗,咱们总觉得是两边士兵针锋相对,非得拼个死活。可实际上,历史上好多战斗压根不是这么死磕到底的。常常战斗刚打一会儿,一方就因为损伤太多撑不住了,原本有秩序的撤退变成了乱糟糟的逃跑。这当口,多数伤亡都是败军崩溃以后出现的,追击的胜军损失倒是相对少些。

咱老祖宗有句话,叫「兵败如山倒」,这话真不假。起初那还跟山似的稳稳当当,可一旦垮了,就跟山崩似的没法收拾。这时候啊,那些败军的兵大多是在乱哄哄没组织的逃跑中被灭了的,可不是在正儿八经的对战里。胜利的一方往往只要追着打,就能收获多多,所以历史上好多关键的战斗,败的一方损失可比胜的一方大多啦。

【01】

要说春秋战国那些大战,长平之战那可是相当典型。当时赵国跟秦国较上劲了,赵军四十多万人,秦军六十万,力量瞧着差得不算多。起初是消耗,两边死伤都惨重得差不多。可赵括一接手就变打法,哪承想正好掉进秦军挖的坑。秦国白起直接断粮断道,把赵军给包圆了。赵括想冲出去,谁知道被一箭射死,赵军也就垮了。后来大伙都讲赵括「纸上谈兵」,但细想想,赵国国力压根撑不住长时间大规模僵持,赵括选择决战也是没法子。再加上白起背后是强大的秦国,赵国败了其实也不稀奇。

咱再来说说南北朝时候的淝水之战。前秦为能南下灭掉东晋,那简直是全国总动员,弄出了将近百万人的大军,前线的兵力就有六十多万步兵和二十七万骑兵,这阵仗大得吓人。可东晋那边北府兵才八万,照理说这战斗力一比,东晋应该直接玩儿完。但谁能想到,东晋这八万人非但没被吓尿,还把前秦给来了个大反转。

淝水之战,前秦虽说弄出个将近百万的吓人数字,可真到战场的,顶破天也就三十万,还有人讲或许就只有十万多一点。这数目跟传说中的十比一,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这场仗,北府兵人数不多,不过战斗力那是相当厉害!

起初呢,前秦军还没收拾利落,北府兵就开打了。这下可好,前秦军头一阵就输了,折了一万五千人。这一输,可把苻坚惊得不轻,他在八公山瞅见草木,都当成晋军了,这就是如今咱们常讲的「草木皆兵」。

接下来在大战那阶段,前秦军整个乱得没法儿收拾。征南大将军苻融刚一冲锋,马一瘫倒,人就玩儿完了,前秦军立马就垮得不成样子。苻坚自己也中箭了,部队彻底没法管了。前线大败让后续部队吓得够呛,一路撒丫子跑,还自己踩自己,死了不老少。

更邪乎的是,好多前秦的士兵在逃跑的时候,一听到点风声草动,就觉得晋军追上来了,白天黑夜的都不敢停下歇歇脚,最后饿死冻死的比打仗死的都多。这就是后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说的是人心慌慌,随时能被吓破胆的那种极度害怕的样子。

【02】

提起抗日战争,国军的损失那可真是大得让人心疼啊!有统计说,在战场上作战伤亡的就有 320 多万人。可这还不是全部呢,要是再把被俘的、投降的、非战斗减员的都算上,那总数简直没法说了,大得吓人!

抗战那阵子,国土丢得厉害,好多地都沦陷啦。照理说,这情形谁都没法高兴起来。可怪得很,总有那么一帮子人,把军队吃败仗丢了土地当成光彩事儿,好像当兵的死得越多、丢的国土越多,就越能显出啥「伟大的牺牲精神」。就这种想法,从古到今,国内国外,都少见得很呐!

咱都清楚,抗战那会,中日双方的实力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好多战斗里,就算国军打胜了,伤亡的人数通常也比日军多。这情况,战史里记得明明白白的。不过得明白,国军好多损失其实不是在实打实正面交锋时出现的。大多数的伤亡是在战斗溃败的时候产生的。

拿淞沪会战来说,这场仗猛打了差不多三个月,咱国军作战伤亡多达 18 万以上,日军死伤也有个五六万。这比例差不多是 3:1 。但就这么一场死拼的硬仗,最后撤退居然弄成了溃败。在这溃败里头,国军损失竟然又有 10 多万人,日军损失倒相对少些。

【03】

说起南京保卫战,那简直就是悲剧中的悲剧啊!当时国军累得不行,四周的战斗凑合能应付。可气的是,一到撤退,本该有序进行,领导却像没了魂儿,个个只顾自己溜了,把一大群士兵扔在南京成了困兽,损失那叫一个惨重!

瞧瞧 1938 年那兰封会战,情况差不离,情节也没啥大差别。本来是要围住日军的 14 师团,可领导瞎折腾,几次乱撤退,没把日军咋地,倒让自己的主力部队被日军咬了一口。国军明知道撤退没啥好处,还一门心思保住主力,在花园口设防堵日军,谁承想,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出了一场大祸患。

瞧瞧这些事儿,明明很清楚的道理全给弄颠倒啦。军队本该护着百姓的,可因为私心,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安危都不顾了。这岂不是前后颠倒得离谱?兰封会战那会子虽说有黄河决堤这样老天帮忙的自然条件,可这种情况终归不多见。

在抗日战争那阵儿,国军的表现有时候真叫人摸不着头脑。就好比 1944 年豫湘桂战役的时候,在河南战场上,国军短短 37 天居然丢了 38 座城。这还没跟日军好好过招呢,就败得一塌糊涂,实在让人直叹气。

这种老是崩溃和溃败,缘由可不少,还乱得很。头一个就是指挥的事儿。上头的命令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指挥官们自己都蒙圈,不晓得该咋整。在战区这一块儿,派系争斗更是烦人。不同派系的指挥官谁也不听谁的,常常自顾自地打,甚至有的部队一感觉情况不妙,就自个儿溜了,哪管整个战局哟。

其次啊,要说的是部队的构成和士兵的待遇这档子事。国军老靠抓壮丁来补充兵力,结果基层士兵那战斗的心思和团结劲都不咋行。而且高级指挥官也不把士兵的命当回事,士兵连起码的饭都吃不好,战斗力当然就没法子发挥啦。

一到战时出现不利状况,这些问题就猛催着,使得部队更容易垮掉。因为组织和纪律松松垮垮的,只要一开始撤退,士兵们就乱套了,没法好好地有序撤退。最后,不光打仗的时候损失大,被日军追着打的时候伤亡也不小。

【04】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八路军那真是在刀尖上折腾。日军在前边跟国军打得不可开交,后头还老冲着八路军频繁来大扫荡。从 1938 年到 1942 年,在华北就搞了 152 回千人以上的扫荡,万人以上的大扫荡竟然还有 27 回。这么频繁的搞法,能看出日军对八路军又重视又害怕。

八路军的日子可比国军难多啦,要知道国军还能往后撤呢,可八路军差不多就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活动。就拿冀中区来讲,日军在这区区 5 万平方公里的地界儿,造了 1753 个碉堡,还有 15000 多里的公路、8300 多里的封锁沟、1000 多里的隔离墙,差不多把每块地方都分割得严严实实,按道理说,每个小块的直线距离,步枪子弹都能打穿。

可就在这么个几乎没地儿躲的环境里头,八路军愣是顽强地活着。他们一会儿聚拢打上一仗,一会儿又分散藏进老百姓中间。日军虽说人多,可到底也没把八路军给彻底消灭喽。等到 1945 年,冀中部队不但没被压趴下,反倒在反攻的时候组建了 29 个大团。

在敌人的包围里头求生存这一招,八路军那可是玩得相当厉害。这不光是军事策略上整得好,更是赢得了民心,领导力也出彩。等到解放战争的时候,这种「一会儿聚一块儿,一会儿又散开」的本事,成了解放军的一个突出特点,使得他们碰上敌人总能保持足够的灵活劲儿和生存能力,这就是八路军乃至整个解放军能从啥也没有走向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战争刚开始那阵儿,国军手里的硬件、兵力都挺强,也确实打过几场大胜仗。可要说整建制把解放军给灭了,压根儿就没这回事。解放军打仗灵活着呢,就算被打散了,也能很快又聚到一块儿,有时候还能趁机在当地拉几个民兵入伙,让自己的队伍更强大,越打越厉害。

您瞧,国军常常整个编制地被解放军给灭了。好些时候仗还没正经打呢,国军就全线垮掉啦。这种情况在解放战争那阵子到处都是,像 1947 年的莱芜战役,解放军伤亡才六千多人,就把国军五万六千人给灭了,其中多数是溃败后被俘的。王耀武当时说「五万多人,三天就没了,就算放五万头猪让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这话虽说夸张了点,可把国军当时那没劲儿的样儿说得挺形象。

您瞧瞧这里头,有个特要紧的教训:一支军队不光得能打胜仗,还得会打败仗,会撤退。这撤退战瞅着容易,实则最考验部队的组织力跟意志力。要是撤退时不小心,那极容易变成溃败,结果就没法收拾啦。

【05】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里,能看出两边军队在实力和战术上的不同。东线的美军陆战 1 师,就算处境挺难,可凭着出色的技术装备还有组织纪律,还算稳得住。但步兵 7 师的 31 团就没这么走运了,主力在打仗时被打得稀里哗啦。西线的情形更糟糕,韩军、土耳其旅、美 2 师一个接一个地被打垮,损失大得很。

这些部队变成这样,一来是技术装备强大,着实给美军帮了不少忙,要没这加持,东西线的联军怕是更惨喽。可即便这样,美军和他们的盟友损失也老大了,美军的高级将领沃克中将出车祸死了,好几个主力师还有盟军部队都没战斗力了。联军在平壤线的防御本事差不多没了,一直往后撤到了三八线。

要说这第五次战役啊,那困难可真是一箩筐。好多人把这次战役的失利算在 180 师头上,可实际上呢,瞅瞅志愿军当时那条件,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稀奇。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多数时候得靠夜里行军,而且一晚上能行动的时间也就 10 个小时左右。每个军的通信设备还比不上美军一个营的呢。粮食和弹药消耗得厉害,部队连着打了一个月的仗,就被美军那机械化部队给截断了,在这种优势之下,美军按理来说完全能把不少志愿军部队整个儿给消灭喽。

特别是 180 师,被重重围住,条件又差得很,虽说损失不小,可仍有 4000 人成功冲了出来,在这么糟糕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成果,那可真是不能小看。同时,27 军等部队也能顺顺当当撤回来,这些都表明志愿军在难处有股子韧劲儿,应变能力也强。

您琢磨琢磨,要是在第二次战役里,志愿军能有美军那种绝对的制空权跟重火力,那得是啥样?要是美军得徒步赶路,通讯设备还特落后,他们还能有多大战斗力?这种想法虽说有点太美好,可能让咱明白战场条件对战斗结果影响老大了。

往更远了琢磨,如果抗战那会子国军能有志愿军那样的组织力和战术用法,好多大会战的结局说不定就不一样啦!要知道,在装备和条件这块,志愿军面临的难处总体上可比国军碰上日军时难多了。

就算在大家都觉得打得不咋样的第五次战役里,志愿军战损了七万多人,可装备占优的美国联军也损失了四万多人。这就表明了,哪怕在装备和技术上差一大截,靠着坚强的组织力和适应力,照样能在战场上给技术先进的敌人狠狠一击。

美军装备倒是先进,空中和火炮都占优势,可他们很快就明白,就算是志愿军里最弱的师,也没法轻轻松松就给彻底消灭喽。就凭这股子韧性,美军慢慢开始尊重,甚至都害怕起来啦。

后来的阵地战里,志愿军靠着坑道工事,巧妙地把美军飞机和重炮的优势给化解掉啦。这招不光让美军的空中打击没啥用了,连他们火炮的破坏力也被大大降低。同时呢,因为接了苏联的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慢慢变小了。志愿军近战和夜战的本事,在山头攻防的时候可劲儿发挥,渐渐就把美军给有效牵制住了,甚至还压制住了。

到了阵地战那时候,因为两边都整好了挺稳当的战线,整个战场的模样更规整也更结实了,所以很少有一方被完全打垮的事儿。但是呢,在战争快结束的阶段,金城战役里,韩军又被打垮了,这在整个战争里也没几回,咱们有了相对的火力优势。

这一整个过程表明,就算技术和装备处于下风,靠着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也能跟技术更先进的对手较量一番。这给所有军事战略家提了个醒,战争获胜可不单单靠硬件厉害,更多是战术能创新、士气能高涨以及战略能落实的功劳。

【06】

1962 年的中印边境冲突,那可是个典型的例子,能看出迅速把对方打垮来追求战斗效率、减少咱们自己损失的战术咋用的。在那次作战里,解放军牺牲了 722 人,受伤 1697 人,可把印军好几个旅给灭了,像第 7 旅、第 62 旅、炮兵第 4 旅,差不多把第 112 旅、第 48 旅、第 65 旅全给打没了,还部分消灭了第 5 旅、第 67 旅、第 114 旅和第 129 旅。解放军动作又快又有效,打死打伤 4885 人,其中就有印军第 62 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还抓了 3968 人,包括第 7 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

在这场战斗里,印军实际的战损可严重多啦,一万多人的部队都乱套啦,成了溃散的样子。要是战斗接着打,这些部队的人啊,不是死就是被俘虏,一个都好不了。这种乱套的情形,把战斗的残酷还有解放军果断的战术优势都给显出来喽。

这个战例告诉咱,要是在战斗一开始就能把对手彻底打垮,那才是赢得战斗的最好法子。就像解放军碰上一个营的印军时讲的那句,透着毫不畏惧的战斗劲头和对胜利满满的自信:「敌人不但不投降,居然还敢向我还手!」很明显,敌人都没啥战斗力了,还手也没啥用。

这种战术不光在中印边境冲突中能用,近 30 年后,美军打伊拉克的时候也有差不多的情形。美军靠着高技术一顿打击,伊拉克军队很快就垮了,官兵大多都散了,好多人甚至主动找联军投降,就为了不在乱套里丢了性命。

【07】

瞧瞧历史上的那些战例,咱能大概总结出强军和弱军的一些典型模样:强军胜利了就猛追,就算战败,队伍也不散;可弱军呢,胜了都追不上,败了就乱成一团糟。

要是两支强大的军队碰上了,那打起仗来往往老残酷啦,每一寸土地争得都可能厉害得很,这种情形很难一下子就分出输赢,除非有一方在国家实力、军队力量或者物资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要是两支战斗力不咋强的军队相遇,有时就跟民国时候军阀之间的战斗似的,打起来就像「菜鸡互掐」,说不定弹药消耗得多,伤亡还特别惨重。

在强弱对抗的时候,老能瞧见像前文说的那种一边倒的战况。好比淝水之战,前秦的兵虽说多得很,可北府兵抵抗得有效,还使了心理战术,结果前秦大部分士兵不是直接在战斗里死的,而是在乱套中自己踩自己、饿死、冻死,要不就是吓得没了战斗力。

这给咱指明了,真正的打仗本事可不只是傻愣愣地硬拼,关键在于咋能巧妙地借助各种情况和战术把对方的气势给打压下去,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的胜果。一支真正厉害的军队,胜利了能赶紧把成果扩大,碰到不利局面也能有条有理地撤,把损失降到最低。这种能耐是靠长期的训练、出色的指挥还有充足的准备一点点攒起来的,是任何想成为强大军队的队伍都得奔着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