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韩城明末清初人才井喷式成长的原因

2024-01-28历史

明末清初正是自然灾害频发和社会动荡时期,但是与之相反的却是韩城人才井喷式的成长,明清两朝,韩城共产生了100位进士(不含武进士),明末崇祯朝和清初顺治朝中举人数占到总进士人数的30%,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研究。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时间并不是很长,明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一时期的韩城自然灾害非常严重,特别是旱灾对韩城经济的影响非常大,再加上各地起义不断,韩城人口锐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韩城在进士考试中基本上都是双黄蛋,崇祯元年戊辰科,韩城吉星灿、解胤樾上榜,崇祯四年 辛未科卫胤文、赵翔鸿上榜,崇祯七年甲戌科卫桢固、孙必达上榜,崇祯十五年壬午科解胤标、卫拱宸、吴从栻三人上榜,崇祯十六年癸未科高辛胤、李化鳞上榜。

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在位时政权初创,百废待兴,但韩城的进士上榜延续了崇祯时期的势头,顺治三年丙戌科又是一榜三人李遵度、薛胤隆和解体健,顺治四年贾宏祚,顺治九年壬辰科更是出现一榜四人:卫一臣、李荫澄、解几贞、雷震声。顺治十二年程必昇,顺治十五年焦澍,顺治十六已亥科又是一榜三人:卫运扬、卫胤嘉、张衷玠。顺治十八辛丑科卫执蒲、卫秦翰上榜。

根据韩城市志记载,明朝韩城人口基本保持在5万人左右,明末清初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因素影响,人口锐减,到清康熙时期才慢慢增长。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城的教育事业还得到巨大发展,因为进士背后,是需要一支人才队伍支撑的,只有基础数量足够,进士才能保证数量增加,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韩城当时教育工作的扎实。

韩城明末清初人才这种井喷式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应该与韩城历史上对教育的重视传统有关。魏文侯时期卜子夏教衍西河,为韩城种下了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种子,此后这一传统不断被韩城人发扬光大,读书成为人生最大的追求目标。这从韩城的民居建筑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党家村一户人家为了激励后代努力读书,将自家大门内侧装修成轿顶样式,暗示了读书做官坐桥的人生成长途径。

韩城明末清初人才井喷式增长恐怕与明末一位韩城县令有非常大的关系,这就是左懋第。崇祯四年有胶东才子之称的左懋第中进士,可能当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第二年,这位山东小伙便远赴韩城任知县,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大考。刚踏上韩城土地,迎接左知县的不是红地毯,而是陕北农民军进攻韩城和连年旱灾急需救济的子民。年轻的左懋第迎难而上,一手抵抗农民军,一手抵抗旱灾,还要发展经济。但是这位孔孟同乡竟然处理得得心应手,而且抽出大量时间抓教育,修建书院,亲自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为韩城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韩城人将他创建的学院改为左公祠,以示对他的纪念,清康熙时贵巡抚刘荫枢撰【创建左萝石先生祠堂碑记】。

清初韩城许多进士都是左知县的学生,如贾宏祚在中进士后又专门在苏山的苏武庙为其修建左公祠并作【创建邑侯左夫子祠记】,以示纪念。所以左懋第在韩城有两座专祠,这与他对韩城教育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分不开。左懋第对韩城教育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我们无法量化,但是他是韩城明清时期重视教育的一面旗帜,这一点不用怀疑。

当然也有人说是其他原因。比如有人说,这一时期是乱世,许多人都为了安全避世不出,所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少了,所以参加考试的人成功率就高了。这样的说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韩城人对读书的重视传统是韩城富贵的财富,任何时候多读书都没有错。

苏州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而苏州也是全国科举考试的一座高地,据统计仅状元就超过50人。所以说韩城的教育和苏州这样的南方城市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城市的发展其实就是人才比拚,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不足和差距,韩城未来发展的希望依然是要靠人才。历史上的进士都外出为国家效力,但也有许多左懋第这样的进士来韩城贡献力量,在发展经济时,着眼未来发展,始终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正是明末清初人才井喷式发展对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