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毛泽东仅提出三个条件,陈独秀为何拒绝?

2024-02-03历史

1937年陈独秀想去延安,毛泽东仅提出三个条件,陈独秀为何拒绝?

在四川江津县的40年代初期,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一个院子里络绎不绝地涌入涌出许多人,每位面孔都洋溢着崇敬之情。令人注意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手捧着礼品进入,又一样完好地提着礼品离去,毫不例外。

经过仔细打听,方才得知,这座院子里寓居的是陈独秀先生。尽管他此刻隐居在家中,仍有许多怀揣着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同道前来拜访。关于「南陈北李,共同建党」的传说在中华子孙中依然传颂。

1937年,曾被国民党关押多年的陈独秀获释。然而,此时的他并没有忘却内心未完成的理想,仍渴望回到延安根据地继续担任共产党领导人。然而,这个计划却未能实现,只得归隐四川。

那么,为何陈独秀未能如愿前往延安呢?他是否放弃了多年坚持的共产主义事业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毛主席当时向陈独秀提出的三个条件……

面对毛主席的三个条件,陈独秀并未答应,导致他最终选择离去。

作为思想界的明星,他主持着共产党的创建事业。陈独秀于1879年10月9日诞生在安徽安庆怀宁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丧父,成年后在爷爷的照顾下成长。

18岁时,陈独秀参加乡试。尽管他在考试中不幸落选,但正是这场考试的所见所闻让他的一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当时,中国已经经历了甲午战败,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然而,中国民众仿佛仍沉浸在一场梦中,将当官发财视为人生首要目标。

在江南的应试考场上,有一名考生举止疯狂,辫子凌乱,一只鞋子掉了,边走边大笑着说:「噫!中了中了」。

陈独秀看到这一幕不禁感到悲从中来,对传统四书五经教育产生了彻底的怀疑。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胜任重任?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

由这一选拔机制产生的官员无法引领中国和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陈独秀认清了封建文化的弊端,并决意改变这一状况。

然而,陈独秀不仅仅停留于发动革命拯救中国的普遍说法。他深知改变中国现状仅靠政治变革远远不够,更为关键的是纠正中国人民的愚昧思想。只有当广大中国人认识到自己思想的错误,中国才能摆脱困境迈向自强自立。

于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自此正式拉开序幕,一场思想变革风潮席卷了半个中国。

不少年轻人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开阔了眼界,踏上了拯救国家的道路。

然而,新文化运动并未缓解中国危机。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陈独秀陷入绝望。

在他陷入绝望之际,俄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陈独秀看到中国新生的新希望。他转变成一名马克思主义战士,用一生捍卫这一真理。

从此,陈独秀将救国不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他与战友们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陈独秀曾五次闯入监狱大门,用生命捍卫了他的理想和真理。

首次是在1913年,参与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1919年,为宣传五四运动、开化国民思想而再次被捕。

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别发生在1921年和1922年,当时他与李大钊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因党组织奋斗而遭到国民政府的逮捕,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才获得自由。

陈独秀的第五次入狱发生在1932年,这时他的人生局势已经发生彻底改变。

在共产党成立的短短十年内,陈独秀经历了决策失误、失去两个儿子、被开除党籍等重大事件。

共产党成立后,陈独秀等领导人与国民党合作,掀起了中国大革命运动。然而,随着大革命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短,领导者们在分析问题时受到历史局限。同时,随着国民党北伐的成功,其渴望一家独大的野心也暴露无遗。

面对这复杂的局势,陈独秀有些犹豫与退缩。虽然是一位思想家,但并非血性的革命者。他被迫听从共产国际的建议,对国民党妥协,维持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和平关系。然而,这份妥协最终导致了灾难。

1927年,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打压,陈独秀的两个儿子相继被迫害致死,年仅29岁与26岁。

在短短半年内,陈独秀失去了两个爱子,让他悲痛不已。

陈独秀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存在的问题,共产国际的指令不适应中国的独特国情。于是,他转向研究苏联托洛茨基的观点,但其对党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提出的策略过于保守,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这引起了共产国际的不满,于1929年11月5日,陈独秀被开除党籍,从此脱离任何党派。

然而,离开中共并未阻止陈独秀活跃在战争前线。他对岌岌可危的中国充满悲愤,发表多篇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这激怒了国民党,最终在1933年,陈独秀因「危害民国罪」被判徒刑13年。

1932年,陈独秀第五次入狱,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五年后,他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然而,入狱对陈独秀而言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其中度过的时间,他的理想与志向并未完成。幸运的是,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1937年全民族抗日爆发,国共关系缓和,陈独秀提前出狱。

出狱后,陈独秀面临着重重压力,他感叹理想未遂。尽管蒋介石多次邀请他担任国民政府的劳动部长,但陈独秀毫不留情地拒绝。他表示想回到延安,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然而,回到共产党的路并不如他想象的简单。陈独秀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不愿让陈独秀返回共产党,甚至派遣旧友前来劝说。然而,陈独秀不为所动,痛斥过去的仇恨。

见招揽未果,蒋介石采用了不同的手段,派遣国民政府的代表频繁拜访陈独秀,制造陈独秀与国民政府关系亲密的假象,以此阻止他回到延安。

党内对陈独秀的回归抱有强烈阻力,尤其是党内的王明、康生,他们利用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形势,将其描绘成「汉奸」,对其回归充满阻挠。

陈独秀对此束手无策,甚至产生了对回归的疑虑,心灰意冷。

最重要的阻力源于陈独秀的托派身份。由于他曾研究托洛茨基的思想,而共产国际正在进行反托派运动,许多党内人对陈独秀的身份提出质疑。

党中央中存在一些人是真心希望陈独秀回归的,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然而,他们也明白让陈独秀回归并非易事。

在经过多次思考后,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提出了三个条件供陈独秀回到延安:

首先,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次,以实际行动展现对该战线的坚持与诚意;

最后,放弃「托派」思想,公开承认错误并与「托派」划清界限,放弃一切与「托派」相关的行动与理论。

陈独秀欣然接受前两个条件,但对于第三个条件却表示不认同。

这其中也蕴含着毛主席与陈独秀在革命观点上的分歧。

陈独秀对毛主席有着特殊的影响,曾经是他的启蒙者,对尚且年轻的毛主席产生过深远的思想影响。

然而,两人在国共合作后对国民党态度的认知上产生了分歧。陈独秀研究托派理论,导致他的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他认为通过妥协与让步可以缓解国共之间的矛盾,而毛泽东深知国民党的野心,坚持认为只有通过武力争取政权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分歧在会议上屡次得到明确指出。

自1927年起,毛主席和陈独秀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毛主席走向农村,而陈独秀仍坚守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错误决策,导致共产党在后来受到国民党围剿,遭受惨重损失。

在陈独秀回归延安之前,毛主席向他提出三个条件,希望他能答应,摆脱托派错误思想的影响,重新成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者。

作为思想界的斗士,陈独秀提出了多种理论,每一种都有其可取之处。尽管陈独秀晚年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不轻易认为在乱世之下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被打上错误的烙印。

陈独秀最终没有接受毛泽东提出的三个条件,选择安度晚年在四川江津,而非回到延安。

然而,陈独秀的晚年生活并不顺利。尽管许多人前来拜访他,他大多数时候拒绝了外人的帮助,只接受一些来自共产党人的好意。他的微薄稿费维持着生活,虽然艰辛,但他宁死不屈的志气值得敬佩。

1942年,陈独秀先生因病饱受折磨,在江津结束了一生。

结语: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评价陈独秀:「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作为今人,我们要时刻怀念前贤,充分肯定陈独秀先生的历史功绩,对他曾经犯下的右倾错误要深刻反思。陈独秀先生对于功名看得十分通透,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