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何清朝皇子分属在八旗中不同的旗?皇族都在哪些旗?有何讲究?

2024-08-08历史
经常关注娱乐圈的人可能都会知道,有不少名人都自称是八旗子弟,甚至动不动以清朝皇族后裔自居,比如张兰就曾称汪小菲其家族祖上就是正黄旗的身份,是皇室后裔血统。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与别的朝代不同,有着独特的八旗制度,但是很多不了解八旗制度的人自然而然的以为正黄旗是八旗之首,是皇族身份的象征,其实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清朝皇族从来不在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之中,清朝的皇子自成年结婚之后都会分府治事,而大婚分府治事之后皇子们都会分旗属,清朝的规矩皇子们成年分旗都是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旗属,但是绝对是不能留在上三旗之中。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皇子为何会分属不同的旗属,以及清朝的皇族都在哪些旗属。

这些事还得先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说起,都知道清朝是游牧民族女真族满洲人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在最初的时候是以部落形式群居,而外出狩猎也都是集体行动。说白了女真族的部落集体狩猎就和汉人的耕种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生活,只不过汉人的耕种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女真族是以部落为单位。

而女真族通常外出狩猎都是一个部落集体出动,狩猎人数就比较多,就需要有统一指挥的首领,而这个首领在女真语中就叫牛录。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他就根据之前女真族流传下来的这种有组织的部落狩猎规则改进革新创立出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把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首领称之为牛录额真,后来汉化官名为佐领;编五牛录为一甲喇,首领称之为甲喇额真,后来汉化官名为参领;编五甲喇为一固山,首领称之为固山额真,后来汉化官名为统领。

一固山等于一旗,也就是说一旗人数大概是7500人左右,当然,这是指的努尔哈赤时期,随着后来清朝八旗改制,清朝入关,势力越来越强大,八旗中的一旗包括满蒙汉三族人群,实际人数能达到3-5万人左右。

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之后到了他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手中又进行了改制,皇太极吸收了满、蒙、汉三族,分别将他们编制成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势力日益壮大。

按照八旗制度的规定,八旗子弟是全民皆兵,和平时期就是民众,要进行日常生产劳动,一旦战事起来,那么就是全民皆兵,都得上阵杀敌。就这一方面来说八旗制度与唐朝时期的府兵制有些相似,当然,本质上二者并不相同。

同时八旗还划分了身份等级,八旗制度之下分为贵族和普通旗民,还有一种畸形产物那就是包衣阿哈。

贵族顾名思义就是统治阶层,是统治和管理旗民和包衣的首领,在清初时期,八旗的首领贵族基本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至亲,努尔哈赤赋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力,旗人和包衣的婚姻、经济、事务纠纷都要由这些贵族们裁决。

而普通旗民则和包衣阿哈又不同,普通旗民拥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权力和处理家庭事务的权力,包衣阿哈则没有这些权力,包衣阿哈实际上就是八旗奴隶,他们的一切都归自己所属的八旗贵族主人所有,包括娶妻生子、子女婚配、家庭经济各种事务等都要由所属的贵族主人批准才行。

但是后来随着清朝入关,八旗贵族成了国家的统治阶层,而这些包衣阿哈多是服侍这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在统治阶层能说得上话,很多包衣阿哈受到统治阶层的贵族信任和认可轻松地就被授予很高的官职,反而比普通的旗民更容易当大官,仕途上更容易晋升。

这也就导致了清朝入关后很多人以包衣奴隶身份为荣,凭借包衣奴才身份巴结统治阶层的主人在官场呼风唤雨,这些包衣奴隶也自恃这一点反而自认为比普通旗民身份更高一等。明明包衣奴隶的身份要比普通旗民在法律上更低一级,但实际上反而包衣奴隶获得的实际利益要远比普通旗民高得多,所以很多人以当包衣奴隶为荣也成了清朝时期的一大畸形产物。

最初的时候清朝的八旗没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是顺治时期才出现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其实很多人都误以为八旗是以正黄旗为尊,实际历史上并非如此。在努尔哈赤前期时确实八旗以正黄旗为尊,努尔哈赤在子侄们成年之后,把他们封为各旗旗主,后来努尔哈赤只自己掌控两黄旗,这时期还是以正黄旗为尊。

但是后来努尔哈赤宠爱大妃阿巴亥,并且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都很受努尔哈赤喜爱,可是当时八旗除了两黄旗之外,其他六旗都已经有了旗主,因此努尔哈赤出于对阿济格和多尔衮的喜爱,就把正黄旗交给了阿济格和多尔衮共同统领,而幼子多铎则跟着努尔哈赤掌管镶黄旗,从此之后八旗以镶黄旗为尊,努尔哈赤去世后特意交代由多铎接替他掌管镶黄旗。

皇太极继位之后,由于他只是正白旗旗主,尊贵的两黄旗不在皇太极手中掌控,于是皇太极就想办法从大哥褚英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杜度手中抢走了镶白旗掌控权,然后皇太极又强行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对换了旗帜颜色,从此皇太极的两白旗就成了两黄旗,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两黄旗就变成了两白旗,这件事史称八旗改色。

到了顺治时期,由于顺治继位之时年幼,是被多尔衮所扶持,一直受多尔衮操控,因此顺治在多尔衮去世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顺治把两白旗从多尔衮手中夺了回来,顺治决定亲自统领多尔衮的正白旗,由于多尔衮执政期间把顺治的大哥肃亲王豪哥弄死了,还抢走了豪格手中的正蓝旗,后来多尔衮把正蓝旗交给了弟弟多铎统领,自己兼领了两白旗,因此顺治自领正白旗之后,为了补偿大哥豪格的后人,把镶白旗交由豪格的后人统领。

从此之后清朝八旗制度未再改变,后世的清朝皇帝都是传承顺治亲自统领两黄旗加正白旗,因此这三旗没有旗主,确切的说旗主就是皇帝本人,由于是皇帝亲自统领,故此称之为上三旗,而剩下五旗都是由旗主统领,所以称之为下五旗。

而下五旗的旗主也在顺治时期基本形成定局,分别是: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实际上不管是上三旗也好还是下五旗也罢,对于普通的旗民没有太大影响,主要影响的是包衣奴隶和皇子们。

上三旗由于旗主是皇帝本人,那么上三旗的包衣奴隶就等于是皇帝的私人奴隶,正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人家的主人是皇帝,那当然皇帝的包衣奴隶也比下五旗的隶属于王公贵族的私人奴隶要更高贵一些。

这是包衣奴隶的区别,到了皇子这那就是清朝的规矩了,按照清朝的规矩上三旗只能有皇帝一个贵族首领,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上三旗中的贵族除了皇帝之外,就是一些被皇帝加恩抬旗入籍的妃嫔家族,属于是外戚家族,除了外戚之外上三旗中是不允许有皇室嫡系成员存在的,这才凸显皇帝的尊贵与独一无二。

所以皇子们在未成年时,都属于镶黄旗的旗籍,当皇子们成年大婚之后,搬出紫禁城到外面由内务府统一分配的府邸居住,这叫分府治事,在分府治事之后,皇子们的镶黄旗旗籍自动解除,会被重新随机分配到下五旗之中。

当然,皇子们被分配到下五旗之中也都是当贵族,就像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祥,在大婚之后胤祥被分配到正蓝旗之下,由于胤祥与雍正皇帝关系亲密,因此雍正继位之后就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并且雍正特意让胤祥成了正蓝旗的领主。

所谓领主就是在一旗之中掌控牛录数量仅次于旗主的第二大贵族,俗称小旗主。其实皇帝把皇子们分派到下五旗除了凸显皇帝唯我独尊的气派之外,还有就是皇帝想利用皇子们监视下五旗的旗主们。

在清朝入关之前,旗主们的权力极大,不仅可以享有裁决本旗一切事务的权力,还可以参政议政,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顺治亲政之后就开始逐步削弱各旗旗主的权力,康熙时期为了进一步削弱旗主权力,把兄弟们和子侄们分派到各旗当小旗主,淡化旗主们在本旗的影响力,又让都统逐渐取代了旗主的权力,所以皇子们被分派到下五旗也属于皇帝制衡旗主们的一招。

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代人对下五旗旗主的权力淡化,在清朝中期八旗旗主已经基本被架空,只剩下空挂旗主名头而已,这些旗主王爷大多成为有富贵无实权的富贵闲人。

当然,清朝也有例外没有被分到下五旗的皇子,那就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在雍正继位之后被分属到正黄旗之中,胤禵之所以特殊而是因为他是雍正继承皇位的有力竞争对手,也是雍正的政敌弟弟,雍正把他调入正黄旗是为了方便派人监视软禁他,所以胤禵是个例外。

但是胤禵在乾隆时期去世之后,乾隆很快就把胤禵的子孙从正黄旗迁到了镶蓝旗,所以胤禵只有他本人这一辈在正黄旗中受雍正的监视和软禁,他去世之后子孙就被迁了出去,所以清朝时期上三旗几乎没有皇族嫡系后裔。

所以很多人自诩为清朝皇室后裔,然后一说就是自己家族当年是八旗中的正黄旗,这些人不仅在自吹自擂而且还都是历史误区,实际清朝历史上上三旗中清朝皇室嫡系成员几乎没有,即便有一些皇室成员也都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兄弟们的后裔,这些人已经属于皇室远支宗亲,并不算是皇室嫡系后裔,这些人即便是在清朝时,基本也都是闲散宗室,身份地位和普通旗民都差不多。

因此那些对外自诩是正黄旗是清朝皇室后裔的人,他们可能真是满人,但绝不会是皇室嫡系后裔,可能是皇室远亲,是那种连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都不待见的远支宗亲,或者是皇室外戚家族后裔,当然,还可能是包衣奴隶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