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德最后的军礼催人泪下,可是,朱老总几天后却说「对不起恩来」

2024-01-30历史

看到下面这张照片(见下图),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被触动泪点。

周恩来总理生于1898年3月5日,不幸于1976年1月8日与世长辞;

朱老总比周总理年长12岁,却与周总理在同一年逝世,前后相差不到半年时间。

在这张催人泪下的照片上,90岁的朱老总正在向周总理的遗体庄重敬礼。

朱老总向周总理行毕生最后一个军礼

朱老总的女儿朱敏说:「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这样悲伤过。」

朱敏说,「周伯伯与父亲休戚与共几十年,他们是革命同志,却更像一对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相互支持、互相关怀的亲兄弟。」

朱敏还说,「父亲从军一生,这是他这辈子行的最后一个军礼」。

结缘于莱茵河畔

1922年11月的一天,两位来自中国的陌生人轻轻地敲开了莱茵河畔一家公寓的门,这是周恩来在德国柏林的临时住所。

见到这两位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周恩来礼貌又谨慎地问道:「你们好,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周恩来,请问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

其中一位壮年男子激动地自我介绍说:「我叫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他又指了指身边的另一个人说:「我这位朋友叫孙炳文,我们是专程来柏林拜访你的。」

在此之前,周恩来没有见过朱德,却早就听说过朱德的大名,知道他当过护国军旅长,并追随蔡锷将军讨伐过袁世凯。

在周恩来的临时住所,周恩来与朱德、孙炳文彻夜长谈。

朱德、孙炳文向周恩来叙述了救国救民的理想,同时也倾诉了被陈独秀拒之门外的遭遇。

当着周恩来的面,朱德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出了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

旅欧时期的周恩来(右二)

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朱德的诉求,只是认真、仔细地听,偶尔也问了一些问题,比如,「你怎么看国内的形势?」,「你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什么看法?」

当时,年仅24岁的周恩来已经是「中共旅欧支部」的重要负责人之一,而36岁的朱德还徘徊在组织的大门之外。

初次见面,朱德就对眼前这位才华出众、热情潇洒的青年人刮目相看。

周恩来对朱德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这位比自己年长12岁的军人朴实、忠厚,对革命理想的追求执着而热烈。

周恩来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眼下的组织成员基本上以知识分子为主,而革命不能光依靠「笔杆子」,未来的革命一定少不了「枪杆子」。

让什么样的人来掌控「枪杆子」?这是我党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带着这样的想法,周恩来向「旅欧支部」另一位负责人张申府汇报了朱德和孙炳文的情况。

经过慎重考虑,周恩来和张申府共同作为朱德和孙炳文的入党介绍人,代表党组织接纳了他们。

从这个时候开始,周恩来和朱德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革命友谊。

年轻时候的朱德和周恩来

共事于南昌起义

作为「特殊党员」入党之后,朱德先到苏联莫斯科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在组织的安排下于1926年5月回国参加北伐战争。

在半年之内,朱德先是动员川军杨森所部易帜、策应北伐,后来又与杨闇公、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会,共同策划了四川省泸州、顺庆武装起义。

1927年1月,根据党的指示,朱德在江西南昌创办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并担任了「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长)。

因为朱培德在江西搞「清共」,几个月之后,朱德不得已离开南昌去了武汉。

「南昌起义」前夕,朱德奉命重返南昌参加了武装起义,随后,在南昌起义总指挥周恩来的提议下,朱德担任了第9军军长。

在「三河坝战役」中,朱德率领3000壮士奉命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以惊人的战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此之后,朱德率起义军余部转战赣粤湘边境,坚持游击战争,并于1928年1月领导发动了「湘南起义」,随后就有了彪炳史册的「井冈山会师」。

第四次反「围剿」时期,王明、博古把毛主席排除出核心领导班子,周恩来接替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在毛主席「靠边站」的时候,周恩来与朱德紧密合作、默契配合。

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地纠正了上级的错误决定,仍然按照毛主席的战略战术与敌人周旋。

最后,红军打垮了来犯之敌,俘虏敌人上万人,缴获枪支一万有余,第四次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

这也是他们在军事上的一次「珠联璧合」。

朱德总司令与解放军官兵在一起

一条打满补丁的毛毯,一种毕生难忘的情意。

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条打着许多补丁的毛毯。

这条毛毯非常普通,它的经历却非同一般。

1931年春,董振堂将军和赵博生、季振同率领第26路军17000名官兵发动了「宁都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初次见到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时候,董振堂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董振堂怎么都没有想到,堂堂的红军总司令居然穿布衣、着草鞋、与士兵们同吃同住。

感动之下,董振堂把自己的一条淡粉红色的毛毯送给了朱德总司令。

这条毛毯随着朱老总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后来又随着他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发动「西安事变」之后,应张学良将军的邀请,周恩来即将奔赴西安,帮助处理「事变」之后的一系列善后事宜。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陕西的平均气温低至冰点之下。

周副主席离开延安去西安之前,朱老总把那条伴随他多年的毛毯拿了出来,不由分说地塞到了周恩来的手里。

朱老总说:「此去西安任重道远,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被冻坏了。」

周副主席感动地说:「使不得,使不得,我比你年轻12岁,你比我更需要它。」

「我们都知道,这是你唯一的御寒宝物,你把它送给我了,你自己就得挨冻了。」

朱老总说:「我自然会有办法,你出门在外,你比我更需要它。」

周副主席坚决不肯要,朱老总坚持要给,几番推让之后,朱老总说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话:

「你总说我比你年长12岁,我就跟你说说我们老家的规矩,兄弟要出门远行,哪怕再穷,家里也要想办法让他吃饱、穿暖,不让他在外面挨饿受冻。」

据周副主席的警卫员回忆,听到朱老总这番话,周副主席不再推让,默默地从朱老总手中接过了毛毯。

这位警卫员说,朱老总的话彻底打动了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虽然没说什么,我们却感受到了这种亲兄弟之间才有的温情。

三易其主的毛毯

1937年4月25日上午,周副主席乘坐一辆大卡车去西安谈判,卡车行至延安南边30余公里的劳山时,突然遭到209多名武装匪徒的伏击。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有11个同志当场牺牲,为掩护周副主席脱离险境,周副主席的副官陈友才壮烈牺牲。

后续赶来的同志迅速打垮了匪徒,在陈友才血肉模糊的身体下边,同志们看到了那条布满子弹孔、已经被鲜血浸透的毛毯……

1937年9月4日,朱老总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临行之前,周副主席又把那条毛毯回赠给了朱老总。

周副主席说:「前线战事紧张,生活条件将会十分艰苦,老总一定要多保重!」

朱老总说:「这条毛毯还是你留下用吧,哪有送出去的东西又收回来的?」

周副主席说:「老总,这次你要听我的,这就叫‘物归原主’、‘物尽其用’。」

当天晚上,当警卫员拿出毛毯给朱老总盖上的时候,朱老总发现,那天毛毯竟然完好如新。

朱老总并不知道,周副主席在劳山遇险之后,邓颖超当天就把那条毛毯要了回来。

她把那条毛毯清洗干净,又一针一线缝补好,然后仔仔细细地放进了箱底。

等到朱老总出征之日,周副主席才把那条毛毯取了出来,重新把它回赠给了朱老总。

从此之后,这条毛毯始终与朱老总相伴,从太行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再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条毛毯一直没有离开朱老总。

直到朱老总逝世之后,朱老总的家人才将这条毛毯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朱老总的遗憾:「这怎么对得起恩来?」

「文革」后期,周恩来总理不幸罹患癌症。

看到日益消瘦的周总理,朱老总既担心、又心疼。

周总理住院之后,朱老总几次想去医院看望他,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朱老总始终未能如愿。

1975年7月11日下午,周总理对警卫秘书说:「你给朱老总打一个电话,替我问问他的身体怎么样了?」

周总理又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的状况不太好,所以没能来得了,我今天的状况还算好,你问问朱老总,看他能不能来一趟。」

接到周总理警卫秘书的电话,朱老总二话不说,提起拐杖就往医院而来。

在等待朱老总的时间里,周总理在病房里一边踱步,一边吩咐警卫秘书:「你把我的中山装拿过来,我要去客厅见朱老总,不要让他看到我穿病号服的样子。」

5时50分,朱老总在女儿朱敏的搀扶下赶到了医院,刚刚走进客厅,周总理便起身迎向朱老总。

两位老人相互对视片刻,然后不约而同地伸出了双手。

朱老总握住周总理的手,用颤抖的声音问道:「恩来,你还好吗?」

周总理微笑着回答道:「还好,还好,老总快坐下来,我们坐下来慢慢聊。」

等两位老人在沙发上坐定,工作人员给他们递上热茶,随后便退出了会客厅。

客厅里,两位叱咤风云的伟人在促膝交谈,他们谈了些什么?门外的工作人员无从得知。

但是,他们能够猜得到,在历时25分钟的谈话时间里,两位老人一定谈到了过去和现在,也一定会忧心忡忡地谈到国家的未来。

周总理与朱老总在一起

6时15分,周总理把朱老总送出客厅,两位老人再一次紧紧握手,互道「保重」。

看着朱老总坐上汽车离开之后,周总理才转身回到了他的病房。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见面,这次话别竟成为两位老战友的诀别。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与世长辞。

得知噩耗,朱老总情不自禁地留下了伤心的眼泪。

朱德总司令指挥过千军万马,经历过无数次生死离别,从来没有像当天那样伤心。

接到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的通知后,朱老总特意换上一身整洁的军装,披上一件棉大衣,在女儿朱敏陪同下赶往医院。

看到躺在鲜花丛中的周总理,朱老总几次想要摘下头上的棉军帽,向他的老战友致意。

一旁的朱敏担心父亲的身体,几次帮他把军帽扶正。

当朱老总走近周总理遗体的时候,朱老总两眼直盯着灵床上周总理,泪水止不住地淌了下来。

朱老总低声呼唤着:「恩来!恩来!」,鞠罢躬,朱老总在周总理的遗体前立正站定,庄重地举起右手,向周恩来的遗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朱老总为周总理送行

一个老军人的军礼,包含了朱老总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

回到家之后,朱老总一连几天茶饭不思,完全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这让朱老总的身体更加虚弱,以至于两腿发软,再也没有力气站立起来。

1月15日是召开周恩来总理追悼会的日子,朱老总瘫坐在沙发上,他一边用拐杖敲打着地板,一边摇头叹气:「唉,去不成了,这可怎么办?」

女儿朱敏安慰父亲说:「你的身体也不好,就让我们代表你为周总理送行吧。」

朱老总难过地说:「这怎么对得起恩来啊?」

此后几个月,朱老总一直生活在郁郁寡欢之中,朱敏说,「周总理的逝世让父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的健康状况从此直线下降。」

当年7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的总司令朱德元帅与世长辞,追随老战友周恩来而去。

结语

周总理与朱老总经过了长期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从相识、相交到相知、相助,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如今,西花厅周总理卧室的一张小圆桌上依然摆放着朱老总的一张照片。

周总理卧室里摆放的朱老总照片

照片上的朱老总戴着老花镜,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一份文件,照片前还铺着一块红色花纹的小毯子,就像迎接贵宾时铺设的红地毯。

据工作人员说,这张照片是周总理健在的时候亲手摆放的,并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周总理对朱老总的情谊由此可见一斑,这张照片就是两位老人家崇高友情的最好证明。

他们的革命情谊必将成为传世风范,千秋万代为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