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8年,武汉11岁童养媳获救,周恩来对她说:你父亲是刘少奇

2024-01-18历史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少奇与他的长女刘爱琴被硬生生地分开了。这个瘦弱的小女孩看着对面的陌生人,怯生生地张口喊了一声「爸爸」。

刘少奇看着女儿,泪水在眼中打转,但他还是强忍住,把女儿紧紧地拥入怀中,轻声说:「爱儿,没事了,爸爸回来了。」

听到这句话,刘爱琴再也忍不住,哭得泣不成声。是什么原因让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在外流浪了12年呢?他们又是如何重逢的呢?

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感人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处在危急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决定转移部分同志前往上海,继续坚持革命。其中包括刘少奇和何葆珍夫妇,他们的长女刘爱琴也在其中。

何葆珍和刘少奇在1922年的革命行动中相识,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迅速结为夫妻,并育有三个孩子。刘爱琴是他们的长女。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家庭的幸福往往短暂易逝。何葆珍收到组织的新命令后,立刻与丈夫刘少奇商议孩子们的转移问题。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三个孩子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家庭照顾。不满一岁的刘爱琴被送到了一个工人家庭中,由她的养父母照顾。

何葆珍与养父母商定每月支付抚养费,并得到了养父母的承诺:「我们会把爱琴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照顾。」临行前,何葆珍紧紧抱着女儿,泪眼婆娑,久久不愿放手。

然而,这对母女的此次告别竟成了永别,那时的刘爱琴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刘爱琴,在8岁之前,曾得到工人家庭的照顾和关爱。虽然她并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但是养父母还是将她当作亲生孩子一样照顾,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然而,随着养父母有了亲生儿子,刘爱琴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尽管她已经非常懂事,小小年纪已经会扫地、做饭,帮养母照顾弟弟,但是她的境遇仍然很困难。

在1934年,刘爱琴的养父工作的工厂倒闭,家里失去了收入,养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只能苦口婆心地想着如何照顾老人和众多的孩子。

在一个普通的汉口小康家庭中,由于经济压力,一个不满8岁的女孩刘爱琴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成为童养媳。尽管刘爱琴尽力抗拒,但第二天还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庭,踏上了前往汉口的火车,开始了她备受折磨的童养媳生活。

刘爱琴初次搭乘火车,眼前不断变换的风景并未引起她的兴趣,她反而一直缩在座位上,对未来充满了担忧与恐惧。

刚到达目的地,人贩子刚离开,女主人就丢给她一把扫帚,让她开始劳作。刘爱琴起初并不知道自己是童养媳,直到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与责打中,她才意识到养母是将她卖给了这个家庭。

那是刘爱琴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她无数次期待养母能来探望她,或许就能带她逃离这艰难的境地。成年后的刘爱琴回忆起那段日子,如此表述。

每一天清晨,鸡鸣声响起,我就会从梦中醒来,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无论是能胜任的还是困难重重的任务,我都会勇敢面对。

比如砍柴、扫地、挑水、烧火,每天早晨一睁开眼,就开始投入到无尽的忙碌中。没有丝毫的休息时间,即使累得快要昏倒,也不能闭上眼睛休息片刻。

因为,只要我稍有懈怠,那户人家就会对我施以拳脚,我的身体也因此留下无数的淤青。 每一次的挨打,都会让我对生活感到绝望。

有一次,我到井边打水,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瘦弱的身躯已经无法承受水桶的重量。就在这一刹那,我昏倒在井边,身体被水桶拉进了井里。

这是刘爱琴生命中一次最危险的遭遇。那一刻,她绝望地想:「死了倒也轻松,不必再受苦。」幸运的是,男主人恰好出门,看到刘爱琴掉进了井里,立刻放下梯子将她救出。

这次意外,让刘爱琴感到无比的委屈和难过,她失声痛哭。后来,她发起了高烧,女主人怕她死掉,家中失去劳动力,赶紧给她喂了药。

从死亡边缘醒来的刘爱琴放弃了轻生的想法,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从书中找到了生存的勇气和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爱琴开始在能力范围内偷偷阅读。

书中的世界让她感到无比美好,能暂时摆脱残酷的现实。春夏秋冬,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手脚生疮,她都坚持在柴房中度过,外面大雪纷飞,屋内小雪飘落,即使后来回到家中疗养,手上的伤疤依旧未愈,伴随着她度过了一生。

尽管那时年幼的刘爱琴并不知道,她的父亲正焦急地寻找她,希望用书中点燃的希望,度过艰难的日子。

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葆珍在1934年狱中去世后,他决定立即寻找孩子。尽管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有所缓和,抗战局面趋于稳定,但他的心中始终挂念着那个曾经陪伴他走过艰难岁月的孩子。

刘少奇得知何葆珍与孩子们的消息后,心痛不已,他决心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将孩子们抚养长大。然而,战事吃紧,又紧接着开始了长征,他再也没有了孩子们的消息。

在局势较为稳定后,刘少奇火速开始了寻找孩子,登报、找人,他都一一试过,但是孩子们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怎么也找不到。

他的身体因为找不到孩子而日渐虚弱,原本只是一些小病,但加上找不到孩子的忧郁心情,身体恢复变得缓慢。周总理看到刘少奇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便让邓颖超去询问原因。

经过邓颖超的询问,大家才知道刘少奇有三个孩子还在外边流浪。刘少奇希望不给党组织带来麻烦,所以并没有寻求组织的帮助。

周总理,作为共产党的副主席,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们感同身受。他立即与相关部门和国民党同志取得联系,共同制定了寻找孩子的行动计划。

1938年春天,登报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的启事终于有了回应。为了避免希望落空,周恩来总理秘密来到那个找到刘爱琴的车夫家中,询问了刘爱琴现在的状况。

周恩来总理感慨道:「可怜的孩子,我们应该尽快把你接出来。但是我们出面的话,你可能不认识也不信任我们,先去你养母家看看吧。」

当刘爱琴的养母听到周恩来的名字,立刻明白了两人的来意。她有些害怕,因为她知道把孩子卖给别人是错误的,正要开口诉说自己的生活困境时,周恩来总理立即制止她:「只要你现在把孩子接出来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担心。」

刘爱琴的养父多少明白些事理,他赶忙带着养母去把孩子接出来。刘爱琴见到养母的第一面,忍不住哭了,养母也哭着说:「孩子,是妈妈对不起你,现在你亲爸来寻找你了,你赶紧回去吧!」

刘爱琴在离开之前,周总理留下了一些钱给她的养父母。这些钱既是为了让养父母将赎金支付出去,也是对他们多年来照顾刘爱琴的肯定。

战争年代,生活艰辛,周总理希望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多年后,刘爱琴再次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她感到安心,因为她知道这次来的人是真心要带她回家。

1938年,刘爱琴终于在延安见到了她的父亲刘少奇,这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虽然多年未曾相见,但是血缘的神奇纽带让这对父女感受到了彼此的温暖。当刘爱琴见到父亲时,她忍不住询问她的母亲在哪里。

「你妈妈已经牺牲了。」听到这个消息,刘爱琴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大哭着恳求父亲不要离开她。周总理和邓颖超等人也被这对父女的团聚所感动,悄悄地离开,为他们留下一些谈话的时间。

回到父亲怀抱的刘爱琴,开始按部就班地接受学业。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她像父亲一样坚定地为组织工作,从最初的农村教学逐渐转移到大学教学。

她的整个生命都献给了国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刘爱琴都没有放弃。在弥留之际,她告诉孩子们的愿望都是「请把我的遗体捐献给中国医学研究事业」。

「舍小家,顾大家」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刘爱琴的童年虽然不幸,但为了国家的需要,她义不容辞。是这些无私的人,为我们的和平与安全负重前行。

让我们向先烈致敬,向那些为国家付出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