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杨永泰第三功:「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围剿红军

2024-02-27历史

1930年10月,历时5个月之久的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在解决了危及自己统治的最大隐患之后,立即调转枪口,将目标对准自己的另一大敌——红军。

此时的蒋介石可谓踌躇满志,经过2年多的奋斗,他的嫡系武装数量和战斗力都明显增长,实际控制地盘增加了河南、山东、湖北、陕西数省,敢于挑战他中央权威的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的三大派系也被打残,唐生智的湘军系统也灰飞烟灭。战后,尽管山东给了韩复榘,湖南在何键手中,广西仍在新桂系手中,广东在南天王陈济棠手中,黄河以北地盘在张学良手中,西南各省也掌握在各军阀手中,但毫无疑问的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已经彻底站稳了脚跟。但他没想到的是,剿共战争一开始,他竟然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第一次围剿,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第九路军总司令鲁涤平担任统帅,调集11个师另三个旅,共10万人的兵力,采取「并进长追」和「分进合击」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大将张辉瓒被杀,被歼灭1.5万人。

张辉瓒是湘军大将,兵败被杀使得国民党将领普遍对红军十分仇视

1931年4月至5月,第二次围剿,军政部长何应钦担任统帅,调集18个师另三个旅,共20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中原大战中的勇将胡祖玉丧命,被歼灭3万多人。

1931年7月至9月,第三次围剿,蒋介石亲自挂帅,调集23个师另3个旅,共30万人的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再次大败,损失3万多人。

也就是说在,在中原大战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蒋介石亲自策划乃至亲自指挥的三次大战全部失败。这三次战役国民党军队都占有绝对优势兵力,装备和训练水平更是远超对方,但无一例外被对方用一些前所未有的独特优势所消耗,结果一个失败连着一个失败出现。这沉重打击了蒋介石本人因中原大战而积累起来的个人威望,再加上九一八事变的舆论刺激和国民党西南派的拆台,蒋介石不得不在1931年12月第二次下野。另一方面,朱毛红军的大名在这两年里随着这三次大胜而迅速传播。

对军事问题,作为政治幕僚的杨永泰一直保持关注,但并不过多过深参与,因为这犯了古今「君臣大忌」(如严嵩想杀夏言,就诬告夏言与地方将领有勾连)。即便参与,也总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杨永泰看来,前三次「剿共」战争的惨败与以往的战争失利完全不同。蒋的失策之处在于,他把共产党看成了北洋军阀,把红军看成了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军队。实际上,红军与蒋介石以往遇到的任何军队都不一样,可以说这是一支「不怕死、不受抚、不感恩、不惧威」的真正「党军」。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最大不同是实行政治建军、思想建军,上下一心,兵民一体,因此必须采取新的系统性的策略才能将其彻底扑灭。

教父: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1932年,在蒋介石发动第四次围剿之际,杨永泰向蒋呈递了一份剿共的「万言书」,系统陈述了自己对于「剿共」的意见:

「吾随先生出师,细观江西诸地,渐觉共党不足为虑。所难之点为共党与‘匪区’民众结为一家,两者合手,实为一严重问题。民众与共党合为一家,在于吾地方官吏风气日下,致使民众为共党所利用。」

「我之所言新的谋略,意即剿共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所谓七分政治,在吾,则加强对匪区民众管理,加强对匪区民众宣传,澄清吏治,务使土豪恶霸横行乡里者灭绝。对贫穷困苦无孤者,给予救济,对匪区民众日常生活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渐使匪区民众日益脱离共党,不为共党所左右。达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谓三分军事,在下大力于上述诸务中,然后派重兵对匪区共党实行严厉的围剿,务使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同时对投诚者,要给予宽大和出路,实行先生之剿抚兼施。吾认为,如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变军事剿共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会初见成效。」

蒋介石对杨永泰的谋划大为赞赏。

前面我们说过,蒋介石这个人「有大略」,就是说他总能一针见血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表现在政治事务上,就是他总能看到别人的建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这一次,他认为杨永泰的建议不但说到了剿共的关键上,也说到了改造中国的关键上。

得到蒋介石的青睐,杨永泰的官位也不断提提升。1932年蒋介石到汉口主持鄂豫皖三省「剿共」军事的时候,杨永泰被提升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成为蒋介石真正意义上的幕僚长,之后伴随着南昌行营的建立,杨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蒋介石内朝系统的关键和核心。

鄂豫皖第四次剿共战顺利结束后,蒋介石迅速移营南昌,1932年12月开始,他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3月份,黄陂、草台岗战役失败,国民党军被歼灭三个师,第四次围剿失败。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会长南昌行营,任命杨永泰为南昌行营秘书长,总揽行营政治事务。因为杨永泰负责专营「政治剿共」的第二厅,所以南昌行营上下又称杨永泰为「七分厅长」。

杨永泰的政治剿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加强政治宣传工作

他组织求是通讯社,专门负责行营的新闻发稿工作,以振奋民心军心,同时防止各种流言的传播;组织努力剧团和奋斗文艺社,作为战斗前线的文化标兵。

第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原来,国民党对基层的控制几乎为零,靠的是民间的自治。现在为了对抗共产党严密的基层政权组织,杨永泰又把历史上的保甲制度恢复了起来,在苏区实行军人独裁,强化保甲组织,厉行连坐制,对苏区民众实行所谓的「软化、分化、感化」政策。

第三,对苏区厉行经济封锁

杨永泰一早就建议蒋介石对苏区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以拖垮苏区经济。国民党利用军队系统、行政系统和党务系统,围绕着苏区组成了一个严密的封锁系统,要与红军打一场「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

需要注意的是,杨永泰的政治战、经济战和立体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国民党内许多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是——康泽。

康泽是黄埔出身,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在蒋介石身边做侍从参谋,曾任二师政治部主任,是蒋介石的疯狂崇拜者,具有出众的宣传和组织才华。1933年至1934年,在一年的围剿战争中,康泽带着他的别动队,成为杨永泰政治剿共最直接的执行者,也是蒋介石第五次围剿胜利的重要因素。

在这之后,随着第五次围剿战争的成功,这次围剿中所积累的政治经验,便成为蒋介石系统政治工作的范本,被他照搬到其他共产党的根据地中。而康泽,也成为无数共产党人心目中恶魔的代称。

令人称奇的是,红军战略转移之初,杨永泰判断他们可能走一条匪夷所思的路,那就是过湖南,入云贵,穿过金沙江,渡大渡河,从川西北上,这与后来红军的长征路线高度雷同。但实际情况却是,当时的战略转移路线,连中央自己都在争论,都不知道将来到底会去哪里,但杨永泰竟然把红军后面的路线提前判断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