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震撼!第一次知道74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么多,不愧抗日铁军威名!

2024-07-23历史

我之前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个军在全国各地的纪念碑还是蛮多的,足足有10座,应该算作是抗战中纪念碑数量最多的一支部队了(远超第五军、新一军、18军和新六军其他四大主力,可能他们的加起来都没这个多),而且在其中还有一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就有点子牛了。

换装美械后的74师

于是整理了一下这个军在抗战期间抗击日寇后阵亡的将士纪念碑,发现有点子震撼,居然有10座(如果读者还知道其他的可以补充)以下都是笔者找了许久的资料,希望各位点点赞鼓励一下下叭,蟹蟹。

湖南常德(常德保卫战,57师虎贲阵亡7000多人,主要指挥官:余程万)

常德保卫战大家都非常熟悉了,57师的师长余程万率领了8000多名虎贲将士,在常德城内与日军的四万精锐鏖战了16个昼夜。

整个57师成建制的阵亡,阵亡人数高达7000多人。

最后只剩下了余程万和身边的几位贴身参谋以及主官共计83人突围。

日军在占领了常德城不到5天,又再次被74军余部和滇军58军一起成功的收复。

这一战也被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57师的整个建制几乎在战后进行了重建。

随后,74军的军长王耀武会同当时的常德县县长一起,在如今的常德市区青年路工人文化宫附近,就地五十七师阵亡官兵的遗骨收集到了该处,并建立了一个纪念碑,由蒋中正和王耀武亲自提词。

如今这座纪念碑依旧存在,也见证了常德城曾经遭到日军侵占的时候,国人奋起抵抗日军的顽强意志。

主要指挥官:余程万

湖南衡阳(58师支援10军,阵亡1000多人,主要指挥官:张灵甫)

第2座纪念碑位于湖南衡阳。

当时第10军被围困在衡阳,而74军派出解围的部队为第张灵甫58师。

58师一路从三塘的雨母山打到了衡阳近郊的鸡窝山附近,已经快要突破日军阵地。

但遗憾的是在关键时候,10军的战略发生了改变,导致差了最后一步没解救成功。

这一场救援战,58师在雨母山以及鸡窝上跟日军的外围师团进行了激战,阵亡超过1000多人。

战后74军的军长王耀武以及58师的师长一起出面,为阵亡将士在南岳衡山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邵阳武冈(58师172团第一营武冈保卫战,400多人全体阵亡,主要指挥官:蔡仁杰,明灿)

接下来的是位于湖南邵阳武冈境内的一座纪念碑。

当时正处于湘西会战阶段,而在邵阳武冈城内58师172团第一营400多人。

这一个营抵抗日军68师团三个步兵联队大约1.2万人7天7夜的进攻。

由于当时情报失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日军的主攻方向居然在武冈。

但这时已经没有援军,所以该营400多人跟日军的1.2万人在此激战后,全营几乎全部壮烈牺牲,直到7天后的最后关头等来援军,才让日军攻占武冈的意图没有得逞。

这一战也创造了防守比人数的记录,该营400多人全部阵亡。

而当时的主要指挥官为58师师长蔡仁杰和172团团长明灿。

主要指挥官:蔡仁杰,明灿

张家界慈利(慈利阻击13师团,58师172团一个营将近500人全体阵亡,主要指挥官:张灵甫)

张家界慈利。

这一次的战役是常德会战的外围,当时余程万的57师被四万多精锐日军包围在了常德城内。

但是日军在慈利和桃源的方向同时派出了第13师团68师团等精锐师团,企图突破到武陵园的防线并进逼长沙。

在经过了垭门关的时候与58师发生激战,当时防守在这里的是58师172团一个营。

为了防止日军13师团和常德城内的日军汇合,58师172团这个营将近500多人在此跟日军打了5天5夜,由于日军13师团是甲级王牌师团,他们的火力远远超过了守军,这一个营500多人最后全体阵亡,但也成功堵住了13师团伊藤联队的疯狂进攻和与常德城内的横山勇汇合的企图。

战后,58师张师长出面,在垭门关这里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还有张师长灵甫的题词。

要指挥官:张灵甫

长沙春华山(74军遭日军三个甲级师团围攻,阵亡人数1.1万,主要指挥官:王耀武)

长沙春华山。

这是第2次长沙会战当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当时的行进路线因为被日军的电台给破译了,导致74军和第九战区之间的所有通信往来被对方洞悉,在春华山这个地方,日军出动了3,4,6三个甲级师团。

看这些师团的番号就知道,这是日军最初组建的甲等师团,他们的火力和单兵作战素质都超过了日军其他的部队。

三个师团将近7万多人在春华山一带设下了重兵伏击74军。

导致74军三个师损失过半,阵亡人数超过了1万,五十七师的步兵指挥官李汉卿少将战死。

这也是该军在抗战期间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也是他们在抗战期间唯一一次败仗。

随后,74军58师的师长廖龄奇因为请假回家去结婚了,最后被判临阵脱逃罪,被枪决。

而后,王耀武出面,在春华山一带也修建了大型的陵园,为了纪念74军在这一战当中的阵亡将士。

主要指挥官:王耀武

长沙宁乡(宁乡城保卫战,58师173团4个步兵营参战军官116人,士兵1751人,阵亡军官50余人,总计阵亡912人,主要指挥官:灵甫,何澜)

74军58师173团,在宁乡城内最后据点福音堂死守不退。

这时候日军只能改变策略,迂回宁乡侧翼,导致外围援军忙于阻击日军的迂回,而无法抽调兵力驰援宁乡。

当时,第24集团军司令王耀武的作战部署是:

针对在第一线的命令如下:

1>敌企图迂围宁乡,需要58师张师长灵甫提前布防。

2>调集58师173团死守宁乡城,其余团需要迅速占领龙铺,主力控制于龙铺南方,阻敌于宁乡与横市间渡河。

随后,张师长根据王耀武的命令做出了具体部署:

何澜指挥的173团4个步兵营坚守沩水北岸的宁乡城,而师部和工兵营,以及第174团剩余两个营,布防在宁乡城隔河的沩水南岸。

另外下令,由明灿指挥的172团在宁乡城西面的龙铺进行布防。

6月15日,宁乡城周围的173团与攻城日军激战的同时,58师明灿的172团也在宁乡城侧翼龙铺附近阻击日军南下。

第二天,日军235联队第3大队从沩水上游渡河的时候,遭到了172团的顽强阻击,最终渡河失败。

宁乡城保卫战中,58师173团和第174团损耗颇大。

伤亡军官50余人(团长以下),173团的主要军官几乎全部受伤:包括团长何澜、副团长罗英、团副蔡亚鄂都受重伤。

173团的三个营长:1营长王炎战死,2营长孙步武、3营长宋去病重伤。

根据战后的统计,58师在宁乡保卫战中参战的军官一共是116人,士兵总共1751人,战役过后,阵亡人数高达912人,可谓损耗惨重。

主要指挥官:灵甫,何澜

湘西龙潭(51师伤亡700多人,歼灭日军116师团109联队4000多人,战损比最高一次,主要指挥官:周志道)

该陵园位于龙潭镇溆水河畔的弓形山,建于1945年秋。

陵园由浩气门、英烈墓、纪念塔、千秋亭、碑墙以及日军阵亡将士墓(即「倭寇冢」)组成,占地8313平方米。

由陵园大门拾级而上,至70级至浩气门,这座牌坊式建筑上镌刻蒋中正「浩气长存」和「陆军第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军五十一师湘西会战龙潭战役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的标志。

雄伟壮观的石坊,由此再上195级石阶,雄伟的炮弹形花岗石纪念塔矗立在眼前,上有蒋中正、何应钦、王耀武、施中诚、周志道等人的题词。

纪念塔后为碑墙,嵌有国民党原地方党政要员的题词。

再登24级即千秋亭、六角型的亭内竖有主碑,碑体正面镌刻这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的英名,其后为著名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撰写的墓志铭。

碑亭后为花岗石砌成的英烈墓,墓中安息着近500多名抗日阵亡将士的遗骸。

这座大型陵园,八年全面抗战最后一战(雪峰山会战)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地,已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指挥官:周志道

邵阳洞口(雪峰山会战,74军阵亡2171人,负伤3054人,歼灭日军12547人,主要指挥官:施中诚,李琰)

1945年,日军为了占领空军基地芷江机场,他们一共投入了5个师团发动了湘西会战,也被称为雪峰山会战。

当时国民党军出动的主力为第四方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还有第十集团军。

其中的主力是王耀武作为司令官的第四方面军中的第七十四军。

湘西会战下面的精彩战役有武阳大捷,武冈保卫战以及龙潭战役,上面都是58师和51师打出的战果。

但是在江口地区,57师的表现却丝毫不逊色。

当时116师团的另外主力将近两个步兵联队9000多人,朝着57师的防区进攻,结果这一仗,57师直接将日军的116师团两个步兵联队几乎全部消灭,击毙了日军6000多人,占到了整个湘西会战期间击毙日军人数的三分之一了。

可以说,57师在这一次战役当中表现的非常的英勇。

而此时57岁的师长已经不是余程万了,而是王耀武从陆大找来的少将李琰。

主要指挥官:李琰

这一战也是中国抗战当中的最后一战,大获全胜,日军惨败,最后促成了日军的无条件投降。

随后在邵阳洞口,修建了这座抗战纪念碑,上面有题词,以纪念在湘西会战当中74军阵亡的将士。

主要指挥官:74军军长施中诚

武阳大捷(58师一个连180多人全体阵亡,主要指挥官:卢醒)

湘西会战武阳大捷纪念碑。

1945年4月26日,日军三十四师团某部三千多人从武冈出发进犯武阳。

当时仅有74军58师174团九连180余人驻防,以全体阵亡的代价,死守四天四夜。

增援而来的第44师、第5师合力歼灭倭寇1500余人,成为「武阳大捷」。

当时指挥官是58师的副师长卢醒。

主要指挥官:卢醒

江西上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军阵亡9682人,伤亡20533人,击毙日军1.5多人,最精彩一战,主要指挥官:罗卓英,王耀武,李天霞,余程万,代理师长张灵甫)

这是位于江西上高当时的战时指挥部,这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高会战是八年抗战当中打的比较精彩的一次,被当时的陆军总长何应钦称之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上高会战的最高指挥官是当时的土木系大将罗卓英。

而整个上高会战当中最主要的作战主力为王耀武的第74军,下辖三个步兵师,51、57、58师。

师长分别为:李天霞、余程万、廖龄奇(58师实际指挥者为副师长灵甫代理,因为廖龄奇去衡山军官团学习)

整场战役打的很猛。

开战第1天74军就伤亡了4000多人,而日军也在上高城下被击毙了2000多人。

战后军委会给74军颁发了陆海空第一号武功传以及飞虎旗。

当时给他们的嘉奖词说的是:「74军攻得上守得住,虽然拼死力矩,但阵地依然牢牢控制在手,首日作战伤亡就在4000多人以上,作战意志顽强,可以称得上铁军!」

抗日铁军的名号,经过这一战之后得来。

而余程万的57师也在这一战当中表现神勇,由此被称之为虎贲之师。

主要指挥官:罗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