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说: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是不能

2024-02-28历史

蒋介石说:亡于日本能为亡国奴;亡于共党,为奴是不能

提及蒋介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他的评价都是千差万别的,有褒有贬。

毋庸置疑,蒋介石在近代中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他息息相关。

比如领导北伐、将国都定在南京、指挥国民党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等等。乍一看,好像是民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在蒋介石的领导下才得以平定,国民党中央政府才确立了近代中国的集权核心地位。

有人甚至认为,统一中国是蒋介石一直追求的梦想,正因如此,面对日寇侵略,蒋介石才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然而,对蒋介石的这些赞誉,其实需要审慎对待。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凭借个人能力。

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只是孙中山的部下,他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共同努力。可以说,蒋介石只是执行者,如果换作别人处于他的位置,也有可能取得同样的成就。

再说抗日战争,如果没有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刀架到蒋介石的脖子上,他能够同意停止内战,与中国共产党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吗?

在「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彻底摧毁中国。面对如此强势的敌人,蒋介石率领的抵抗军显得有些无计可施。逃跑或投降在日军如火如荼的进攻下已经不再是可行的选择。

然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达成使得蒋介石无法成为另一个汪精卫,尤其是当时已经有了一个汪精卫存在。

蒋介石失去了成为汉奸的机会,因为汪精卫已经抢先一步,而且蒋介石本人也不愿意和汪精卫一样,承担「伪总统」的名号。

早在1934年,蒋介石就通过口述记录了一篇名为【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蒋介石曾说过:「日本人终究不能成为我们的敌人」,并认为中国「最终需要与日本合作」。这表明,蒋介石当时已经存在一定的亲日倾向。

由于无法成为汉奸,蒋介石只能选择南下,以求在南方找到安全的避难所。这既是战略上的撤退,也可以看作是逃跑。为了实现这一所谓的「战略目标」,他甚至不惜牺牲大量国民的生命,例如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为南下提供机会。

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然期望西方国家能够介入冲突,而不是直接对日本宣战。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是在1941年12月9日,这是因为日本袭击了珍珠港,迫使美国加入二战。蒋介石再次处于历史潮流之中,他自我封号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表现出一种狐假虎威的姿态。

最终,随着二战的胜利和日本的投降,蒋介石也被国民党内的反动派和某些西方媒体推崇为抗日战争的功臣。

这些事件大多是历史的产物,蒋介石恰好处于其中。与他个人的意愿并无太大关系,而是被时势所推动;而在他一生中追求的目标中,哪一个是真正实现了呢?

似乎没有。蒋介石一生可以概括为发动内战。

北伐战争之后,蒋介石首先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下来的十年,他要么在剿共的道路上忙碌,要么在平藩的路上忙碌,他非常忙碌。

在蒋介石看来,「外有强敌,必须先安内」,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比抗日更重要。作为资产阶级买办,蒋介石只有统一中国,才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华夏土地。

这是蒋介石的长远计划,也是他作为浙江财团代表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蒋介石愿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在中国的代言人。

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游走于前线,却抽出时间与宋家的「三丫头」宋美龄来往,这种行为令人不解。而宋家三姐妹中,除了二姐宋庆龄有着杰出的成就外,大姐宋霭龄和三妹宋美龄的贡献被质疑不少。有人认为她们是窃国大盗或者红颜祸水,而称二姐宋庆龄为中国近代奇女子的评价也引发了争议。

蒋介石与宋家的联姻被视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勾结的象征,这使得蒋介石在近代中国的拯救者地位备受争议。因为这样的联姻使得蒋介石成为了资本主义买办阶级的代表,难以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这种阶级属性决定了蒋介石永远无法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一边。

南宋时期,赵构虽然选择南迁以保全一隅,却决心阻止岳飞抗金,因此产生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格言。晚清时期,慈禧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时,提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言论。

慈禧这番言论或许能够理解,毕竟她作为通古斯人,将土地让与外邦,看待华夏民族的土地并不在意。

然而,作为中国人的蒋介石,在1931年8月22日的南昌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中国若亡于帝国主义,我们或可为亡国奴,然若亡于共产党,则即便成为奴隶也无法接受。」

这一言论暴露了蒋介石的心态,在他看来,即便成为亡国奴也好过与共产党以及广大劳动人民为伍。

当时清末民初,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和工人,蒋介石明确拒绝与广大人民站在一起,导致他与国家和人民形成了对立。

不久之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未发一枪就撤离东北到了关内。全国人民激愤不已,许多人恨不得将张学良撕成碎片。但归根结底,张学良只是遵循了蒋介石的命令。

就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在南方忙于「剿共」,曾表示:「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形势危急,应该以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安内攘外的奋斗。」

蒋介石曾宣称:「若不先剿灭共产党,振兴国力,就无法抵御外侮;若不先平定广东军阀,实现国家统一,就无法在外强中自立。」

这番言论是否为日本侵略者的东北占领铺平了道路?东北失守后,蒋介石却义正词严地声称:「我作为总司令,与赣中诸将士同生死、同荣辱,将消灭共产党的势力,以维护国家安宁。任何怯战逃离,口头抗日却无行动,不知廉耻者,将受到严惩。」

尽管东三省失守,蒋介石仍在呼吁内战,将那些积极抗日的将领视为「怯战逃生、言而无行、无耻之徒」。这些怀抱抗日志向的将领如何能与蒋介石共存?

张学良坚决不愿替蒋介石背负民族罪责。张学良是个有血性的人,绝不肯与卖国贼同流合污。因此,他在西安动了手,逼迫蒋介石加入抗日行列。

然而,为维护全局稳定,最终没有用蒋介石的头颅安抚国民党反动分子造成的冤魂。相反,他被赋予了表演「抗日英雄」的机会。

即便如此,蒋介石的表现仍然令人扼腕。自明以来,北京一直被视为中华之都,其含义只有一个——「天子守卫国门」。尽管大清覆亡,但渴望统一中华、振兴民族的志士们依然将目光投向北方。

北上抗日,保卫中原,方可保住中华文脉。毛主席率领共产党人北上陕北抗日,尽管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仍坚守阵地,捍卫着祖先的土地。只有在北方立足,才能真正直面外敌,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抗日。

而蒋介石却选择将首都设在南京,导致日本侵略者直逼重庆。他们顺势攻克徐州、上海,最终攻至南京,直到进逼湖北才稍事停顿。

川军奋起抗日,虽然穷困潦倒,只有一条枪,甚至只穿着草鞋,却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战场。与此同时,蒋介石却选择了违背时代潮流,当川军勇士们奔赴抗战前线时,他却在重庆安享豪华生活,成了「南宋小皇帝」,带着娇妻美妾和一帮买办资本家迁都而来。

尽管蒋介石偏安江山,但只要能维护全国抗日统一战线大局,他作为统帅也算得上尽职尽责。然而,他却在关键时刻背叛了大局,发动了「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休养生息,唯独蒋介石独树一帜,想借助美国力量继续挑起内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又纵使逃至台湾保住性命,也难逃历史铁笔的审判。他在解放战争中的罪行恐怕难以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