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陕北红军8万,改编八路军4.5万,剩余3.5万人被毛主席安排的真妙

2024-04-27历史

1937年8月,4.5万名工农红军换上了国民政府提供的军服,戴上了印有国民党帽徽的军帽,放下了他们的军装。

其实,当时我们党拥有8万红军,为了遏制红军的发展,蒋老师仅分配了3个师的编制。

那么,对于剩下的3.5万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毛主席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党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一、4.5万人改编红军

1937年2月,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展开第二次合作,一同踏上了共同抗日之路。当时,国共双方在谈判桌旁商讨了有关红军改编的议题。

然而,尽管商谈已进行了近半年,可老蒋并未展现出明显的合作诚意,他似乎试图通过持续拖延时间来阻碍红军的发展。

然而,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全面侵华,使得蒋介石意识到必须尽快完成改编,才能联合抗日,于是他做出了相应的举动。

不久之后,我党代表抵达南京,与何应钦等国民党高级官员举行会谈,讨论有关改编事宜。

我党提议对红军进行改编,建议组建4个军,每个军下设12个师,每个师编成36个旅,再分成100多个团。然而,老蒋却立即拒绝了这一提议,试图通过更改编制来削弱红军的实力。

为了尽快对抗日本侵略,我们的党别无选择,只好提出将红军改编为一路军,下设4个师、12个旅和24个团。

老蒋却得寸进尺,虽仅允许编制2个师、4个旅、8个团,总人数不过1.5万人,其余红军被要求原地解散,我军自然无法接受这一条件。

老蒋企图让朱毛首长出国考察,并要求团以上的副职和参谋长由国民党军担任,这显然是我党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然而,日军却并未给予蒋介石丝毫犹豫的余地,面对上海即将陷落、南京遭受惨烈轰炸的局面,蒋介石无奈地妥协,提议再增编一个师。

因此,陕北红军转编为三个师——八路军的115师、120师和129师,总人数达4.5万。

获得八路军番号不久后,我党军队被重新组建为第十八集团军,由阎锡山负责管理。由于通讯不畅,许多指导员仍习惯称呼自己的部队为八路军。

有些人感到疑惑,长征结束后,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那么为何陕北红军却有8万人之多呢?

二、8万红军怎么来的?

1933年,红军成功赢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役,激励了许多百姓纷纷投身红军之中。这一时刻,中央红军的总兵力达到了8.6万人,加上野战部队,总数达到了11万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自苏区出发,向西行进,历经多次激烈战斗,损伤惨重,队伍人数从8.6万锐减至3万余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进行了长征,当与中央红军汇合时,其规模已经扩大至8万余人。但随后进行了第二次南下之后,人数急剧减少,不足4万人。

红军三大主力在1936年10月会师,总人数只剩下5.5万人,折损相当严重。

不久之后,西路军西征遭遇惨败,只有少数人成功逃至陕北,几乎整个军队覆灭,导致陕北红军再次遭受人员减少。

然而,在陕北,红军通过广泛的动员工作,成功吸引了数万名百姓积极参与到他们的队伍中,从而让那支遭受重创的红军重新焕发活力。

1937年进行改编时,红军的总人数已经增加到8万余人。

蒋介石看到红军恢复元气时,并不高兴,因为他不想让红军壮大,所以最终只批准了4.5万人的编制。

老蒋认为,只要不提供编制和军饷,那3.5万红军的其他部分就可以被迫毛主席主动解散。

一经改制,任何正规编制的军队均可获得军饷。 八路军改组后的第一个月,国民政府就拨发了30万元的军费,并规定随后每个月将向八路军拨款63万元,新四军的军费则为6.6万元。

老蒋当时指挥的主力部队每月的军饷标准是25万元,而八路军一个师的薪酬为21万元,杂牌部队的则为16万元。

我军的军费短缺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不仅如此,国民政府还提供了70万发枪弹、1.5万发手榴弹、600发迫击炮弹,显著增强了我军的火力实力。

蒋介石所提供的炮弹和军饷只足够支持八路军的需要,剩下的3.5万红军将面临何种抉择呢?

毛主席早已准备好了对应措施。

三、毛主席的巧妙安排

八月二十二日,1937年,洛川会议在我党召开,讨论了主席毛泽东和党中央如何处理三万五千人的去留问题。

这支由3.5万人组成的队伍,多数成员曾参加过长征,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如果随意解散他们,那将是一种不可承受的损失。

经过讨论后,毛主席提出了4种不同的安排方案。

1、建立留守兵团

尽管国共双方达成了第二次合作,但是老蒋始终对我们党保持高度警惕,甚至策动了皖南事变。

为了这个目的,毛主席安排了一支精锐部队留在延安,负责保卫党中央的安全。同时,他任命萧劲光为留守兵团的司令。

每位留守兵团成员的政治觉悟都非常高,确保了他们不会因被国民党贿赂而背叛,这支部队负责守卫中央安全。

除了在战时负责守卫陕甘宁地区的安全,留守兵团还需在平时开垦荒地、耕种,以解决其粮食和经济需求。

2、组建抗大及分校

1937年秋季,抗日军政大学在延安正式建校,最初设立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安置未被编入其他部队的红军战士,使他们得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军事指导,培养更加优秀的干部和指挥人员,为我军后备力量提供主要补给源。

为了让学员们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许多红军老战士利用抗大的平台传授作战经验并编写军事教材,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实践训练。

抗大毕业生将直接被派往八路军部队,随着学校声望的提升,吸引了许多青年学子前来入学,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增强我军的实力,党在各地设立了多所军事分校。截至1938年11月,已有12所分校建立,这些地方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为党未来扩充军队提供了可靠且深厚的优秀军官队伍。

3、建立独立团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设立了独立团,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没有固定编制,但却受到我军灵活指挥。通过独立团这种组织形式,我军成功在敌后开辟了数以千计的根据地,并组织群众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连连溃败,然而广大的根据地却见证了八路军领导下独立团地盘和实力的壮大。

老蒋并不知晓这些独立团的存在,因为它们没有被列入编制,然而,尽管如此,部队领导却能够灵活地指挥他们并下达任务。

不要低估这些独立团的实力,尽管它们起步不那么显赫,但实战表现媲美正规部队。例如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参与战斗的团级单位高达106个,其中包括众多无编制的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

经过4年的发展,原本只有3.5万人规模且未经编制的红军壮大至数十万人,在抗大培养的优秀军官的领导下,奋力抗击日寇,最终成为未来解放军的绝对主力。

这些独立团当然没有军饷,因此必须自行筹措军费。师级领导也会适度下放权力,允许这些独立团自主发展,并要求他们定期提交工作报告。

取得自主权后,独立团深植于民众之中,迅速壮大自己,并成功解决了军费困扰。

4、设立师级直属队

依照现行规定,高级以上部队可以成立直属单位。我党遵循规定,为115师、120师、129师设立了直属指挥部队,例如炮兵营、特务营和工兵营。

然而,尽管国民政府规定直属队的人数不得超过500人,我军的直属队实际人数远超这一限制。那些未被列入编制的红军部队被改编为直属队。

以120师下属的「教导营」为例,它最初是红4方面军的教导旅,由邓克明担任旅长。尽管后来改为教导营营长,但仍保留了旅级机构,人数多达上万。

八路军120师将曾经声名远扬的红27军调整为其辎重营,同时,陕北独立第2师则被转变为工兵营。这些直属单位的人数或许只有千人,或者达到万人规模,却成功解决了红军大批人员的安置难题。

在毛主席的精心策划下,这支拥有3.5万人的红军,在抗战胜利后蜕变为一支善于作战的野战军,为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