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 10 月,刘亚楼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肩负组建我军空军之重任,此任务甚为艰巨,彼时我国于空军建设领域,面临着全然空白之困境。
然而,正是在此种情形下,刘亚楼仅以短短两年时间,使我国空军自零开端,直至在抗美援朝战场击落美军王牌战机,缔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而在这之后,刘亚楼将军的竭心尽力不可或缺,毛主席对他的强力支撑亦至关重要。
【一、慧眼识英才】
经毛主席深思熟虑,决定由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此过程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刘亚楼的了解及信任。
平津战役完结后,毛主席有意让刘亚楼到总参任职,熟知我军军史者皆晓,刘亚楼于东北时期,其参谋长的工作堪称卓越非凡。
然而,毛主席最终决定由刘亚楼承担组建空军之责。
之所以这样,是毛主席基于几方面考量,其一,空军属于技术性极强的兵种,故而需要一个熟悉航空且学习能力出众的人来担当负责。
而此两项条件,刘亚楼恰巧皆满足。
在东北时,刘亚楼曾参与创建空军学校,故而在该领域并非外行。此外,刘亚楼的显著特质为学习能力出众,无论是政工工作、参谋工作,还是各兵种的协同作战,他皆能迅速学会且精通。
故而,于研究空军的专题会议中,毛主席坚决排除诸多异议,最终确定了刘亚楼。
凭借毛主席的识人之明,1949年10月25日,刘亚楼正式担任空军司令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位空军司令员。
刘亚楼就任后,以实际行动与成果,证实了毛主席的识人眼光无误。
彼时,我军于空军领域近乎空白,全然是从无到有地开端,因而刘亚楼所面临的困境,着实繁多。
在此种情形下,刘亚楼并未退缩,一方面与苏联对接飞机事宜,另一方面将更多心力倾注于招揽人才之上。
关于人才的招揽,彼时刘亚楼的理念,概括为「三个最与一个假如」 。
具体之办法为,于考察干部之际,率先衡量该考察对象最为擅长从事何种工作,以及缘何擅长此项工作。
其次,需考量此人在工作中最为显著的成果是什么,以及是怎样达成的。
再者是此人最不擅何种工作,而最终,若为其安排空军方面的工作,他于哪一岗位最为适宜。
此为刘亚楼所创的「三个最一个假如」干部考察之法,借由此法,刘亚楼自各野战部队中招揽了诸多适宜于空军工作的优秀人才。
诚然,能够迅速构建起一支空军干部人才队伍,不仅得益于刘亚楼的精于鉴别与招揽,而且更源自于毛主席对空军工作的看重以及对刘亚楼的扶持。
彼时,建设空军的任务处于重要的前列位置,为给刘亚楼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但凡刘亚楼向毛主席呈交报告,无论是人员短缺还是资金匮乏的问题,几乎均能获得批准。
时任中组部部长的安子文,彼时曾言,刘亚楼手中握有「尚方宝剑」。
在这般全力的扶持下,加之刘亚楼对各项事务的悉心过问与操办,1950 年 6 月,空军的首支队伍——第四混成旅于南京正式组建,旅长为聂凤智。
需着重指出的是,针对空军部队的番号,刘亚楼特意将诸如「第一师」、「第一旅」以及「第一团」这类带有「第一」的番号予以保留空缺。
而其如此行事之目的,他于当时之大会上亦曾言明,日后空军之中,哪一支部队作战表现佳、成绩优,「第一」这一番号便授予哪支部队。
诚然,未几,战绩斐然的空四师(诸如首个入朝、首个击落美军飞机等),其番号正式变更为空一师。
就在数年之前,我国空军事业近乎空白,却能这般迅速地取得如此成就。在惊叹此为奇迹之时,更应归功于毛主席对刘亚楼将军的赏识与重用。
【二、抗美援朝中的志愿军空军】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兴起,针对刚组建的空军是否参战这一问题,当时毛泽东加以权衡,最终作出明智决策。
此为新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秉持「边打边建」之方针,适时入朝作战。
与此同时,刘震获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接到此任务后,身为空军创建者的刘亚楼,其肩负的责任骤然加重不少。
此前所述,1950 年 6 月,空军首支队伍始得正式组建。在此种情形下,空军无论在经验层面,还是技术层面,皆远未达至可参战之水准。
然而,任务既已下达,便非论及条件与困难之刻,而是思考怎样在确保将己方损耗降至最低的前提下,顺利达成任务。
基于此,刘亚楼确立了「于空战中锤炼,在战斗中发展」的具体思想指引原则,指出「不经受作战考验,难以成长为强大的空军」的理念。
受此思路引领,新组建的解放军空军,虽经验略显不足,然已具直面彼时号称全球最强的美国空军之勇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刘亚楼再度彰显出非凡的才智。
彼时,苏联方向我方提议,望我方运用「消耗战」策略,果敢进击,同美军空军交战,缘由为我方空军实力较弱,唯以此战术方具可能性。
然而,刘亚楼对此却持否定态度。
依他之见,倘若运用此种「消耗战」,势必增加我军战士与飞机的损耗,而能否获取战果尚属未知。
故而,他主张实行「蓄积力量、择机而动、集中运用」的策略。
当适宜的作战时机显现时,我军飞机实施集中出击行动,以此达成配合并掩护地面部队的作战目标。
此外,鉴于志愿军空军经验匮乏,刘亚楼提议在正式投入战斗前,以飞行大队作单位,前往友军处学习,通过尽可能多的实战演练,提升飞行等方面的经验水平。
在历经一系列紧张的培训与部署后,1951 年 1 月,志愿军首批空军部队正式投入朝鲜战场。
首批投入作战的空军部队为前文所述的空四师,该师在入朝当月便取得了一项令人瞩目的卓越成绩。
当月21日,空四师28大队率先将一架F - 84美机击伤。其后,在数日之后的23日与28日,依旧是28大队,又分别击伤和击落美军战机各一架,自身毫发无损。
初战获胜,使志愿军空军将士欣喜万分。其后,将士们乘胜追击,于当年9月及12月,各自击落美军飞机26架与13架,当中涵盖彼时美军最为先进的F - 86飞机。
在战绩的映衬下,一位位空军英雄相继涌现,诸如王海、刘玉堤等。然而,若论及谁是幕后的首要功臣,窃以为当属刘亚楼将军。
刘亚楼不仅于朝鲜战场上获取了一定成果,而且在推动空军战术改良、增进战斗能力方面颇有功绩。
他精于总结与分析,将美、苏两国空军战术加以融合,并依据我国空军的特性,规划出了声名远扬的「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
该战术,乃我国空军趋于成熟的标识,亦表明我国空军已摆脱初建时的莽撞行事,进而逐步迈向正规化。
在抗美援朝时期,此战术着实给美军空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与威胁。
【三、「把机场建在朝鲜,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
志愿军空军投入作战后,有关空军作战的理念,彼时曾存在争论,其中分歧较为显著的,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点:
其一,将志愿军空军的基地建于朝鲜境内并加以把握。
该意见的依据在于,空军可直接协同地面部队作战,且当时我志愿军空军的主力机型米格15,其作战半径约为300公里上下。故而在朝鲜设立空军基地,便可直赴前线,以此规避因作战半径受限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第二种方案为,提议于鸭绿江以北区域构建我志愿军空军基地,以此在朝鲜上空与美军展开战斗,并协同地面部队的行动。
彼时诸多人均对第一种意见表示支持,然而刘亚楼却坚决予以反对。
于他而言,在朝鲜建设机场,风险程度颇高。需知,昔日朝鲜人民军空军曾受美军重创,整个空军力量近乎尽毁,仅余三十余架飞机及二十余名飞行员。
导致此般结果,关键且核心的缘由在于,美军无论在空军数量方面,还是技术层面,皆拥有绝对优势地位。
故而,刘亚楼觉得,倘若志愿军的空军基地设立于朝鲜境内,一旦为敌人所知晓,那必然会招致敌人「纷至沓来」。
届时,志愿军或许会如朝鲜人民军空军一般陷入相同困境。
故而,对于两种方案,刘亚楼更为倾向于后者,即将空军基地设立在鸭绿江以北区域,如此一来,不但较为稳妥,而且至少能够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然而当时诸多人士皆觉得第一种方案具有可行性,针对此情况,刘亚楼屡次劝说却无果,最终,向来性格急躁的他着实按捺不住,于会议中大发雷霆。
在会议中他表示,「于朝鲜境内建设空军基地,实乃以卵击石之举,其未来后果难以预料,我们的资源本就有限,若消耗殆尽,该如何是好?」
鉴于刘亚楼的反对,最终需由军委裁决,而军委所提出的方案为两种方法皆予以尝试,毕竟彼时无人知晓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后续结果表明,刘亚楼的判断无误。志愿军先后投入十个师的兵力,于朝鲜北部抢修机场,然而抢修进度始终不及美军破坏之速。在此期间,志愿军空军飞机的起降,主要依托我国境内如大孤山野战机场等基地来实现。
直至停战协定签订后,朝鲜北部的机场方才逐步开启。
故而再度审视刘亚楼起初的坚持与意见,足证其观点无误,而此种正确观点的形成,归因于他数十年来始终秉持的善于思索及剖析的优良习惯。
1965 年,刘亚楼罹患肝癌,当其病情不断恶化时,他仍在审批修订空军新条令教材。直至临终,刘亚楼数次嘱托空军下属,待教材编就后,务必放置于自己墓前,以使自己得以一见。
1955 年 5 月 7 日,刘亚楼于上海逝世,终年 5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