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末时期的山城重庆,被扣留的洋教士惊魂未定,江北古城城墙完整

2024-06-02历史

清末时期的山城重庆,被扣留的洋教士惊魂未定,江北古城城墙完整。一位法国传教士华芳济被大足民众活捉并扣留,狼狈不堪的他穿着厚重的毛皮外衣,眼神呆滞、惊恐万分。在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里,洋人和中国人的生活如何交融?这段历史又将如何展开?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曲折离奇的年代。

外来客人的到来

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寻常的清晨,一群全然陌生的洋人出现在渝城门口,竟成为重庆这座古城百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幕。

1893年的春光明媚,重庆街头依旧喧嚣不已。行人们或赶着去城隍庙烧香,或匆匆赶往街边的小作坊干活,谁也没有注意到,在此起彼伏的人声鼎沸中,一群全然陌生的面孔正徐徐走近。

领头的正是一位年轻英俊的洋人,他身着长风衣,被阳光晒得蓝眼睛微微眯起。这便是美国传教士威尔逊·爱德华·曼利,他拖着沉重的行囊,身后跟随着一众同伴。

一路上,曼利先生都在留心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山城。城门高大雄伟,城墙如同坚不可摧的长龙;街道幽深阴暗,弯弯曲曲宛如蜿蜒的青竹;房舍则密密麻麻,几乎将阳光全部遮蔽。

"真是个古老的城市啊!"曼利不禁感叹。作为一名年轻的传教士,他怀揣着殷切的期望来到这里,希望能将基督的教诲传播开来。

穿城而过后,曼利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折服。只见重庆地处群山环绕,在江河的润泽之下,青翠葱郁,空气清新怡人。山谷之中,房舍掩映其间,宛如世外桃源。而这一切,都因那条穿城而过的长江而显得如此生机盎然。

"啊,长江!真是一条壮阔的河流啊!"曼利看着江面上汹涌的流水,心中油然升起对这条伟大江河的无限景仰之情。

渐渐地,曼利先生也习惯了在这座陌生城市的生活。每当他漫步于重庆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一幕幕有趣的景象:街边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挑着担子的苦力一步一个脚印,行色匆匆的绅士则头一低一昂,和普通市民们毕恭毕敬地点头示意。

曼利也渐渐领略到,重庆虽是个山城,但却是商贾云集的热闹之地。重庆四面环山,腹地狭小,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所以大量食品都需要从外运进。贸易就成了重庆赖以维生的命脉。过去,曼利只在书本上读到过,却从未真正体会过贸易活动的热火朝天。

不过,这一切也令曼利感到欣喜。他想,正是因为重庆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西部通商的重要枢纽,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外地商旅在此聚集,这无疑为他们的传教事业增添了无限便利。

就这样,新教徒们的身影渐渐成为重庆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或坐在街边咖啡馆里品尝咖啡,或在繁华的石板路上溜达,总能吸引路人稀奇的注目礼。

尤其是每当主日来临之时,那些洋人定必会换上礼服,整装待发,前往教堂做礼拜。他们的身影在街头闪现,就如同一群彩蝶翩翩起舞。行人们都会好奇地注视着,这是何等陌生而新奇的景象!

教会建筑也渐渐矗立在重庆老城之中。钟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教堂的穹顶雄伟无比,成为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到了夜晚,举目远眺,便能看到满目的红砖瓦房之间,点点微光闪烁不息,那正是曼利先生和同伴们的宿舍。那灯火不仅温暖了他们的夜晚,也照亮了重庆这座山城的未来。

江城重庆的古老面貌

沿着街道一直向西走,便能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城门矗立在那里,这便是重庆西门通远门。

通远门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是旧时重庆唯一一座陆路城门。城门上方匾额书有"通远"两个大字,门前则有石台阶十三级,阶下停放着一乘轿子,轿夫们正在小憩。

曼利先生循着台阶走了上去,登高远眺,只见城墙沿着山势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浑然一体。城墙两侧,有炮台林立,炮眼对准远方,矗立多时,遗迹仍在。

通远门的右侧,靠城墙的位置,则矗立着几座古朴的建筑,那便是五福宫。清晨时分,香火缭绕,吸引着不少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膜拜。

而在城门的外侧,地势则突然一转,变得平缓下垂。在这片空地上,弥漫着一股腐朽陈旧的气息。曼利定睛一看,原来这里竟是一片坟地,地面上横七竖八地倒着一排排坟碑,显是经年累月无人打理的缘故。

望向远方,江北城的城墙和城楼依稀可见。江北城的规模可谓不小,也是重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隔江相望,江北城墙的存在倒也与老重庆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景致。

回头看去,通远门附近便是渝中半岛的中心地带了。街巷纵横,房舍鳞次栉比,人声鼎沸,一派繁华景象。尤其夜幕低垂之时,一盏盏灯火便在这片建筑的缝隙间闪耀,远远望去,就如同满天的繁星一般。

然而,这里原本的面貌却是一片江面。只因后来屡次滑坡,才使得河床逐渐被淤高,变成如今的半岛形状。这里也因此成为了重庆人民赖以生存的腹地。

而在半岛的边缘,一些干活的民工正在疏通河水。原来,不久之前这里发生了一次滑坡,巨量的泥土淤塞了江面,导致江水湍急。为了保证船只的顺利通行,他们不得不在此清理河道。

曼利先生远远看着,只见那些民工个个身着单薄,浑身上下早已尘土飞扬。有的在江边用力挖掘,有的提着篮子将泥土往岸上运,还有一些驮着夯土用的大木锤徐徐走过。工作异常艰辛,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毫不气馁的神情。

"真是辛苦啊!"曼利不禁感叹。尽管如此,但在他们身上,却能体会到一股浓浓的热情和对生活的向往。

夜幕降临,曼利先生也踌躇满志地回到了宿舍。那一夜,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身处重庆的街头,耳边是川流不息的人声;梦见长江滚滚东去,几只贡船在江面上摇曳;梦见那座雄伟的通远门和城墙,岿然不动;梦见城中一间间热火朝天的作坊,炉火把街巷映照得一片通红……

一切都是那样真实而又朦胧,让曼利对这座城市无比向往。他知道,自己决然将会为在这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意外事件的爆发

曼利先生在重庆的日子一直过得十分顺利,一切都像一潭静水一般平静。直到一个意外的事件,彻底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是1895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曼利先生如往常一样,在城中散步游览,途经寺院时,瞥见了一阵香火缭绕。原来那里正在举行隆重的法事,他于是十分好奇,便步入寺庙一探究竟。

只见殿中香烟袅袅,一眼望去,密密麻麻都是虔诚的信众,或跪或拜,神情肃穆。主持法事的和尚身着黄色僧袍,面色庄重,正在领众诵经。

曼利先生也不由自主地被这肃穆庄严的氛围所感染,禁不住伸手在胸前划了个十字,祷告着上帝的宽恕。

就在此时,只听"啪啪啪"几声,一阵爆竹声忽然响起。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了一跳,纷纷回过头去,只见寺门口站着一群手持鞭炮的小孩,脸上都洋溢着调皮的神情。

和尚们见状自然大怒,几个壮年僧人挽起袈裟,拿起手中的棍子便要冲出去痛打这伙淘气鬼。曼利先生见状赶忙挡在前面,试图用生硬的汉语同他们解释,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然而,这一系列的动静却惊动了更多的人。只见远处一阵骚动,竟有不少愤世嫉俗的保守分子赶来,手持棍棒砖头,发出咆哮般的怒吼声。

"杀了那些外夷!赶尽杀绝!"

"谁敢在佛门前胡作非为,我们怎能姑息!"

"你们这些洋鬼子快给我滚回去!"

曼利先生见状大惊失色,刚想开口解释,只听"啪"的一声巨响,一块砖头已经砸在了他的脚边。他连忙护住脑袋,狼狈逃开。

而那伙愤怒的暴民也纷纷跟了上来,个个口吐芬芳,咒骂连连。曼利先生在一阵狼狈的奔走中,跌跌撞撞地来到寺前的一处空地,却发现这里已经被一伙持刀的暴徒团团包围。

"你这个外夷,竟敢在神圣的寺院里捣乱,我们怎能够放过你!"为首的那人身穿长袍马褂,手执一柄闪着冷光的佩刀,凶神恶煞地逼视着曼利。

曼利勉强用手势示意自己是无辜的,只是一时好奇而已,并未有任何伤天害理的意图。可是暴徒们却根本不愿听任何解释,棍棒砖块已经自各方面向他袭来。

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身影突然闪了出来,挡在了曼利面前。待曼利定睛一看,却是一名身穿制服的官员模样的人物。

"都住手!"那人高声喝道,话音未落,一根大竹杆已然甩了出去,将袭来的暴徒们尽数打落。

"你们这是什么行径?敢当街行凶?还不快快住手!"

风波平息与反思

那威武雄壮的身躯,正是当时重庆的知府杨之彰大人。他手持一根长竹杆,将那些暴徒统统打散,维护了重庆的治安。

"你们这些人,竟敢在城中肆意滋事,岂不知罪加一等!"杨大人斥责道,语气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那伙暴徒见状纷纷噤若寒蝉,个个捂着伤口逃之夭夭。

曼利见状,连声感谢杨大人的英明救助,并表示自己只是一时好奇而已,绝无其他恶意。杨大人听后沉吟片刻,这才缓缓开口:"阁下是我们重庆的客人,自然不应受此侮辱。只是,咱们中西文化有别,你我见解自然有分歧,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你若是真心待客,就请务必尊重我大清的规矩罔疵。"

曼利赶忙点头哈腰,向杨大人发誓自己定会谨言慎行。杨大人这才示意手下,将曼利先生平安护送回驻地。

事件虽然就此平息,但曼利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在信中写道:"此事实在教人触目惊心!在异国他乡,竟遭此横祸,实非我们所愿。不过,回想起来,我等行止是否有悖于中土人伦常道,却也当三思而行。毕竟,礼仪之邦重庆,其文明程度可谓举世无双..."

就这样,曼利先生在重庆的生活,仍旧如常继续。只是从此以后,他再无半点逾矩的勾当,行止更加端正得体。他深知,虽然中西文化有别,但只有彼此尊重、互相理解,方能和谐共处、携手并进。

与此同时,曼利先生开始更多地关注起重庆的风土人情,努力揣摩这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他发现,重庆自古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名邦。这里不仅孕育了巴渝文化这样举世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诸多文人骚客的驻足之地。每当曼利先生踏上老街巷,总能瞥见斗大的白色石碑,上面镌刻着历代文人的佳作诗句。

尤其是一处鹅岭二十四孝,那简直就是重庆文化的缩影。在这里,一座座白石雕塑林立,上面雕刻着中国二十四孝的典故。这些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孝道的执著,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曼利先生也无比钦佩。他从中领会到,中华文明从古至今,追求的正是一种祥和、人性化、充满仁爱精神的理念。所谓"仁者爱人",便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这与他们基督教的教诲并无二致。

重庆的百姓生活,同样令曼利折服。城中物华天宝,生活富庶。在曼利看来,重庆是一方热土,生机勃勃。他常常从温家大院出来,游走于街头巷尾,却看到了这座城市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梁山口的菜园子里,农人们正在辛勤地耕作;四川路的作坊里,工匠们忙着制作手工艺品;小溪沟边,巷陌深处,则是孩子们嬉笑打闹的娇俏身影。

人们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但一派祥和太平的景象。尤其到了夜间,曼利独自踱步于青石板路,只见两侧灯火通明,橘黄色的灯光在青石板上投射出无数灵动的光影,煞是好看。

"啊,真是一座热闹非凡的城市啊!"曼利情不自禁地感慨。重庆就如一位慈祥和蔼的母亲,温暖地抚育着她的儿女,给予他们宽广的生存空间。

曼利更加认识到,他们西方人固然要将福音的种子播撒开来,但首先得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用包容、尊重的心态与之对待,方能实现双方的真正融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汉语,努力钻研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在这方热土上扎根。

外籍传教士的坎坷经历

在重庆驻足的外籍传教士,并非只有曼利一人。早在几十年前,便已有不少基督教传教士来到这里,试图将福音播撒于中国的重镇。然而,他们在重庆的经历,可谓坎坷万分。

1845年,云游四方的梅基格尔神父来到重庆,成为最早来此传教的外籍传教士。可是,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俗迥异,他很难有效地向当地民众传播福音。更糟糕的是,每每外出传教,无不遭到当地士绅的猜忌和百姓的排斥。

梅神父就像一棵被遗弃在荒漠中的小草,无依无靠,难以在这里生根发芽。他的同行者因此劝他放弃在重庆传教的打算,另寻他路。

梅神父虽然勉强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离开了重庆。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在中国传教的梦想,而是转战其他地区。直到老年时,他终于在湖北长阳建立了第一所美以美会西医传教所,为晚年的传教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继梅神父之后,又有其他几位外籍传教士来到重庆。然而,他们的遭遇都不尽如人意。因为语言隔阂、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巨大差异,他们在传教的路上步步维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鲍雷神父。1892年,这位法国籍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重庆,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艰苦布道生涯。他白天在街头巷尾向人们宣讲福音,晚上则躲在贫民窟的一间小屋里过夜。

鲍神父的生活异常简陋,几乎当不上一个体面的生活。但他丝毫没有气馁,始终保持着对传教事业的狂热热情。为了便于传教,他更是刻苦钻研汉语,熟读国学典籍,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

然而,明明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鲍雷却时常遭到当地官绅的猜忌和排斥。他们视之如洪水猛兽,严防死守,恨不得将其远远驱逐出境。更有甚者,还挑拨当地百姓对鲍雷进行语言谩骂,甚至人身攻击。

就在一次暴乱中,鲍神父不幸被当街扭打,身上添了不少伤痕。但即便如此,他仍旧固守在重庆,矢志不渝地宣教。在传教过程中,他更是无意中结识了不少好朋友,有识之士更是对他十分敬佩。

最终,鲍雷神父就这样在重庆扎根十载,一直忍辛负重,坚持不懈,才终于为基督教在重庆站稳了脚跟。在他离世后,众多中国籍教徒更是自发在他的墓地前祭奠,以示最后的敬意。

时光飞逝,又是数十年过去。如今重庆已是一座包容开放的都市,外籍人士在这里工作生活再正常不过。但是,那些先驱者们的艰辛历程,却永远铭刻在重庆人民的心中,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