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曹操为何未称帝,霸业已成

2024-03-03历史

"魏武帝"曹操,不仅被唐代诗人尊崇为无可争议的君王,甚至连唐太宗李世民也视他为真正的帝王。尽管曹操在其生前拥有堪比帝王的权力和地位,但他却终身未称帝。

然而,他的儿子曹丕在称帝后,追认了他为"魏武帝"。

曹丕都成功称帝了,为何手段、实力远胜于他的曹操,却始终未能跨出这一步呢?其实,北方士族豪强之乱,才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根本问题。

东汉以后,豪强地主崛起,垄断了地方上的选官权,并利用政治高位在地方上侵吞自耕农的土地,使得很多农民成为流民,要么无家可归,要么被迫归附豪族。

按照东汉的户籍制度,土地和百姓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土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后,国家对地方的掌控力就会大大降低。

地方豪族则趁机崛起,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拥有大量的资源,这就直接导致了东汉王室的衰微。

曹魏政权的建立者曹操,出身于谯县曹氏家族,虽然家族地位不及弘农杨氏、汝南袁氏,但也是地方郡望之一。曹操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深知士族豪强的手段。

如果他只是重臣,加入士族的利益圈,也可以成为既得利益者,但曹魏政权的建立却并非如此简单。 北方之土能够被曹操拿下,完全是靠他一人之力。

曹氏一族取代了刘氏成为北方之主,曹操自然要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对北方士族进行打压与分化。为此,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无疑是改进选官制度。 曹操主张「唯才是举」,提拔大批寒门子弟、流民入仕,借他们的力量来对抗北方士族。

这一政策,既打击了士族,也扩大了政权的基础,为曹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两汉时期,士族垄断地方选官的秘诀在于他们的家世门第和良好声誉。为了巩固势力,士族们经常通过联姻结盟,相互提拔家族中的后辈。

他们的权力和地位都依赖于这些声誉。然而,曹操的「唯才是举」打破了这种传统,使北方士族赖以生存的选官制度失效。

这就像断了人家的财路,跟杀人父母一样严重。曹操的行为虽然为魏国培养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引起了北方士族的极大不满。

曹操一生未称帝,就是因为这些士族的反对。他们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忠诚于汉室,但其实只是为了阻止曹操上位,甚至借着「汉臣」的名义在内部制造混乱。

三国时代中,曹魏的内乱最为频繁且严重,这对曹操称帝产生了巨大阻碍。那么,曹丕为何能够成功称帝呢?一个重要因素是曹操在生前为曹丕铺平了道路。

随着曹操功业的积累,顽固的北方士族分子被逐一清除。到曹丕继位时,曹氏家族的阻力相对较小。但过度的打压会引起更大的反弹,因此曹丕继位后不久就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

陈群出身于颍川世家大族,而颍川世家大族又是北方世家大族中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见,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无疑是从世家大族的立场出发的。

因此,相比汉代传统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延续了过去的传统。这种将「中正官」的个人主观意志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选官方式,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就被北方世家大族用作有效的「吸血」工具。

曹丕能够顺利称帝,得益于他的妥协态度。通过九品中正制,北方世家大族又逐渐恢复了发言权,他们对曹丕的态度也就不那么排斥了。

折衷的称帝之法曹操在世时,夏侯惇等人曾劝他称帝,但他并未答应,而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话:「如果上天注定我要成为周文王,那么我就将成为周文王。」

历史上,周文王姬昌虽未亲临王位,但他开创了周朝的基业,为子孙后代铺就了王者之路。这种精神与魏文帝曹丕何其相似?

曹丕虽未直接称帝,但他通过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暗示自己可以继承父位并成为新帝。虽然曹操是被追封的,但他的功绩被后人广为传颂,许多人把他看作真正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