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抵制军部复员令,暗中藏兵数万,毛主席没点破,只批示八个字

2023-12-15历史

自古以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军队永恒的使命与信念。在战争的洪流中,军队无疑是国家的利剑,是保家卫国的坚实堡垒。

但在1945年时,有位司令竟然「违抗」命令。还是毛主席亲自下的。这个司令名叫粟裕。

他是吃了熊心还是豹子胆?竟敢公然违抗军令?毛主席知晓后又选择怎么处置他?

接下来跟我一起去理解一下,真实的事情原委。

准备整编

1945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同年八月份,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行人前去和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

经过一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国共两党初步达成一致目标,并签署了停战协议【双十协定】。

在签署的协议中,明确的提出了军队国家化的问题,为了表示我军和谈的诚意,我军决定把我军的抗日军队,逐步缩减到24个师,并且把分散在广东,皖南,苏南等地区的军队全部进行整编,调往陇海铁路线以北的解放区进行驻扎。

但是国民党政府对此并不满足,甚至耍起了「小心机」,蒋介石其实更希望共产党,放弃现在的所有根据地,放弃自己的武装军队,甚至将所有军队和根据地都归于国民党旗下,并且自己国民党的军队和根据地不做出任何改变。

但是蒋介石的小算盘打的如此响亮,中共自然不会让他得偿所愿的。

即使在国内还没有实现民主的时候,我军就非常重视军事,时刻牢记着,武装斗争是革命之中的主要形式,政权就是从枪杆子里获得的。

「枪杆里面出政权」这一论断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因此在之后的战争中,我军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并不断壮大军队,扩充军队。

在国共第二次联手,一致对外进行抗日时,我党将此时的红军主力军全部改编成八路军,还有一个总部特务团,此时的兵力还不到五万人。

在抗战结束以后,据统计,此时我军总兵力已经增加到一百九十万人了,面对我军如此强大的实力,蒋介石如坐针毡。

蒋介石心想照共产党这样迅猛的速度发展下去,肯定会对国民党不利,于是蒋介石便想着依靠着美国这座大山,表面上实行「整编军队」实则想要一党专政,统领全国军队。

在国共谈判时,蒋介石的野心早已被毛主席看出来,面对蒋介石的提议,毛主席等中共谈判代表拒绝交出我军的军队指挥权,这时谈判陷入僵局。

蒋介石的内心自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又害怕人民议论纷纷说国民党是独裁专政,自己又不敢承认,迫于各界的压力无奈还是签订了【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之后,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纲领的通过,也意味着确定了整编全国军队的原则。

1946年初期,张治中,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三人召开了第一次小组会议,这也意味着整军谈判正式拉开帷幕。

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共产党和国民党终于达成一致,把整军方案确定了下来,他们三人在战争中不断穿梭,对国共战争进行调停,双方都对军队人员进行了裁减,以此来达到合平的目的。

根据规定,两党军队的比例是五比一。意思就是说整改之后,共产党只能保留18个师,国民党则保留90个师,很快方案制定好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面对如此方案,我党内部争议还是十分大的,绝大多数人认为,蒋介石想假借军队整编之名,来削减我军军事力量,如果真采取了这种裁法,如果双方一旦打起来了,我军将面临着被动挨打的处境。

不过,蒋介石却对此十分满意,虽然没能将共产党的军队压缩更小,但是整体上,整编以后的国民党军队远远多于共产党军队,此次整编军队,将国民党那群不作为的人员全部削减下去,还减少了开支,整体上蒋介石还是比较满意的。

暗度陈仓 主席力挺

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商议下,决定我军的整军计划,将分两期执行军人复员,第一期,将在三个月之内缩减三分之一 的军人,并且安排这些缩减的军人,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第二期将在之前的基础上缩减三分之一。

一时间面对这么大量的军人复员,在全军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真面目」,万一在军队精简之后,蒋介石再一次故技重施,发起「白色恐怖」政变,我军该要如何应对?

粟裕司令平时在战争中就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次整编他十分清楚军队的重要性,如果按照命令执行,让大批军人复原,如若有一天与国民党再次交手打仗,手上没有足够的兵力,那可就意味着自断后路啊!

如果粟裕不执行命令,万一国民党的人发现了,必定会抓着此事不放,到时候会不断挑起事端。就在粟裕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发现在毛主席的电报中,并没有将话说死,只说的是司令员有权根据实际情况执行命令,也就是说这件事情还有一点缓和的余地。

于是粟裕并没有急于按照中央的指示进行裁员,而是决定先按兵不动,刻意缓了缓观察形势。

其他军区在接到命令以后,大多都有所行动,绝大多数在军队裁减时的态度十分「消极」,只是裁掉了一些年老,体弱多病的人,那些年轻力强的军人丝毫没有被削减。

缓一缓,确实是个不错的举动,

面对晋察冀军区的大批军人的复员,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

聂荣臻刚开始犹豫不决,一方面担心如果真的减员,内战在被挑起,我军将无法应付作战,另一方面又看中央领导们决心很大,害怕不动真格不行。

在经历过强烈的自我矛盾后,聂荣臻终于下定决心要裁减部队,尤其是裁减主力部队,晋察冀军区一直以来的战斗力都是十分强劲,大多都是一些年富力强的军人,面对此次裁减,主力部队人数变少,以至于战斗力急剧下降。

看到这么多军区都开始行动以后,粟裕依旧认为,不能精简军队。

华中区军队与国民党主力军部队接壤,原本就每天提心吊胆,过得十分艰难,如果在裁减军人,让他们复原,这个时候华中区对于国民党来说就如嘴边的肥肉,一旦国民党向此地进军,华中军队是绝没有反抗之力的。

于是发现国民党华中区军队的做法后深有感触,军队实际上减少军队编制,更换更先进的武器装备,留下那些更有作战能力的人,削减少部分年迈的军人,这样以来军队的实力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在粟裕看到国民党华中区军队的做法下,于是开始效仿。

粟裕决定采用同样的方式,把之前的四个纵队,整编成两个师和三个纵队,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上去军队确实是整编了,但是实则,军队人数非但没有缩减,还增加到了六万人。

同时,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发现我军部分地区在偷偷扩军,粟裕选择将新扩充的士兵分散出去,让一部分主力部军以「复原」的身份,回到农村中去,发展生产,不断壮大组织,加强地方军队的建设。

粟裕不仅仅在整编军队时很有想法,他发现江淮一带地区,气候事宜,环境条件十分适合发展农业,他便在此地种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农业,以保证部队的生活需要。

在粟裕司令的「偷偷转移」之下,我党在华中野地区的军力明面上只有一万多人,符合国共双方制定的整军方案的要求,但这一万多人确实精英中的精英,一旦内战被挑起,他们就会集结被事先安排好散落在四处的军队,满足作战的兵力需求。

于是粟裕便把自己,在华中野军队的整编方法报告给党中央,在毛主席看到之后十分开心,毛主席早就看破了粟裕的计谋,但是并没有急于点破他,只是回了六个字「同意寅巧整编计划」

内战爆发 粟裕召兵反击

同年六月,蒋介石蒋介石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表示和平的【双十协定】,调集国民党士兵二十二万多人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在全面内战爆发之后,曾经按照中央整编军队复原军人的命令,进行裁减的地区军队,犹豫裁减后兵力减少,导致战斗能力急剧下降,在内战开始没多久之后,就在国民党的进攻下,失守了很多地区。

然而「违抗命令」的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的指挥下,迅速集结军队,整装待发。

粟裕和谭震林先后排除,华中野主力战军三万多人,反击国民党的进攻,在长达一个多月的交战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士兵五万余人,并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

粟裕多次凭借自己的军力击败国民党军队,可见他很有长远意识和作战谋略,在中央要求整编时,靠着自己的判断,制定出了一份独特的整编策划,也正是毛主席的「看破不说破」促使了粟裕最后反击国民党取得大捷。

虽然公然违抗军,但这也正是令粟裕司面对如此局势,冷静分析局面,目光长远的表现。

正是因为粟裕司令坚持自己的见解,不盲目跟从别人,在为后来的内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而毛主席的远谋也让我们所佩服,在看破自己的部下违抗军令时,并没有急于拆穿,更没有大发雷霆,反而默许了粟裕的「缓兵之计」,这也是粟裕计划顺利被执行的关键所在,更是促成了粟裕击退国民党军队,取得胜利的局面。

结语:

是粟裕司令的足智多谋,有勇有谋,敢于谋划制定出来的策划才能打国民党一个措手不及。

同时也在告诉后人在有着强大实力的同时,也需要拥有独特的见解和长远的谋略,面对别人的想法不能一味盲目的顺从。

粟裕司令的英名将随着历史弥久更加远扬!更令中华儿女所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