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1年周恩来在江西吃饭,省委书记敬酒,周恩来:喝可以,有条件

2024-04-16历史

1961年,新中国正处在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关心江西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特地向国家申请前往江西调研视察。

一起陪同的还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罗瑞卿同志,回到革命起点的周总理非常高兴,一路上调研查访老百姓的生活,丝毫不觉得累。

故地重游

一路上,他不停地感慨:「从八一南昌起义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34年了,这次旧地重游,我一定要好好住几天,好好看看这座城市的变化。」

江西省委的刘俊秀同志特意来到周总理下榻的宾馆,设宴请周总理吃饭,他也是周总理的老朋友了,边吃边谈起江西的工作。

周恩来说到粮食问题:「你们不是有个【江西是个好地方】的歌谣吗?江西确实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还有鄱阳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革命老根据地,这些年,你们工作抓得不错,粮食也比较多嘛!」

长期负责农业生产的刘俊秀比较活跃,他端起酒杯站起来,非常兴奋地说道:「南昌是周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地方,是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心里格外高兴,为总理的健康干一杯酒!」

刘俊秀这番话,正是大家也想说的,在座的人都大声叫好,请总理喝下这杯酒。

周恩来也很高兴,他站起来,但是并没有拿酒杯,因为这几天调研,关于粮食问题他有了新的想法。

周总理转移了话题:「江西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特别是这几年困难时期,又多支援了国家粮食,应该受到人民的表扬。」

周总理的目光里含着机智,他转向刘俊秀:「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得有个条件!」

周恩来叫服务员送上一壶酒,亲自斟上一杯,这下刘俊秀觉得「坏了」,总理与他铆上劲了。

周总理的酒量大家都知道,连最喜欢喝酒的上将许世友都甘拜下风,苏联人这种酒精兑水的人都佩服,刘俊秀能不害怕吗?

但为何周总理说喝酒可以,有条件呢?他提出的这个条件又是什么?刘俊秀同志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革命出身的刘书记

周总理不用过多介绍,倒是这个刘书记,他的人生经历颇为传奇,也是周总理在宴会上关照的重点。

刘俊秀是江西人,1904年12月出生于江西永兴县的一个山村贫农家庭,家境贫寒的孩子们大多都有一段打工生涯,开国将帅们的这段经历也都大同小异。

年仅六岁的刘俊秀就被迫到封建地主家庭里养羊放牛为生,一直干到了十几岁,就只能靠着一点微博的收入补贴家用。

1926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大革命传到了江西省,刘俊秀觉得农民翻身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果断加入了当地组织的农民协会,开始和封建黑暗势力做斗争。

当时正处在国共合作的高潮时期,由于政治立场坚定工作出色,刘俊秀被举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和汪精卫发起412和715政变,刘俊秀身份暴露被迫隐姓埋名起来。

1928年,刘俊秀回到了江西老家,出任支部书记,带领江西老表们组织爱国主义运动。

1930年,蒋介石发起第一次围剿,刘俊秀带领江西吉安地区的农民赤卫队先后九次主动进攻吉安县城,有效拖住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对中央苏区的保卫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刘俊秀同志是一个做群众工作非常出色的同志,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就太片面了,刘俊秀同志在搞军队和基层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1931年,刘俊秀当上了江西永兴县苏维埃政府的内务部长,这是个精打细算的精细活,需要勇敢且认真,会算账也敢拍板。

刘俊秀的工作做得这么出色,党中央当然是看在眼里了,这样的好干部哪能不重用,文化有些缺失,那就送去学!

就这样,刘俊秀带着一身的荣誉,带着任弼时同志的推荐,带着两行热泪,来到马克思主义大学深造,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关系。

毕业之后的刘俊秀就成了抢手的任务了,以前文化不够,现在讲起马克思主义头头是道,那好吧,先别做群众工作了,去部队做政治委员吧,中央看你有点水平。

就这样,1934年,刘俊秀来到新成立的红六军团,做了军团政治部的一名工作部长,深入基层又投身军旅,这种经验的干部可是非常稀缺哟。

长征开始之前,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刘俊秀又调任了中心县的县委书记,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现在要为红军打前站,创建和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提供后勤支援。

虽然后勤是你的,但军队工作还是少不了,1935年,刘俊秀跟随老队伍红六军团大部队正式开始长征,路上他也没闲着,主动接过了筹集粮草、靠前侦察行动路线以及保卫军团高层首长的重任。

1936年夏天,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胜利会师,可这时候张国焘不干了,我老张手下八万多人,你们二六加起来才三万多,除非给俺老张个主席干干。

不给,好,那俺老张就要另立中央了,张国焘南下另立中央之前,甚至还想拉一把刘俊秀,可革命干部意志坚定,不吃他那套。

刘俊秀不仅不靠拢张国焘,还与他进行了有理有节的论战,此时张国焘还有权力,于是他动了一点小手段,把刘俊秀降为了一名普通士兵。

直到1936年十月份,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刘俊秀才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的亲自过问下,洗刷冤区,重新恢复名誉。

官复原职之后的刘俊秀加入西路军,跟随徐向前西渡黄河,准备狠狠痛击西北的老马家。

没想到啊,身为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突然开窍了,他竟然截断了西路军的退路,西路军后援不继孤军深入,最终弹尽粮绝,几乎全军覆没。

兵败祁连山的西路军死伤惨重,但是被打散的人也很多,收拢起来也是不小的势力,刘俊秀在此时主动站出来,收拢了被打散的350名西路军战士,组成了一支敌后游击队。

没有粮就抢反动派的粮,没有枪就抢反动派的抢,敌人用什么我们用什么,刘俊秀率领队伍,与马家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强忍饥寒交迫,行程六千余里,历时三个月,重返陕北延安,找到大部队,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这样的好干部哪里去找啊,中组部部长陈云同志,对刘俊秀在红军长征以及西路军西征期间表现出来的顽强奋斗、无惧牺牲的风险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表彰和充分肯定。

1938年刘俊秀担任晋绥省委的常委、组织部长,追随贺龙老总东渡黄河,前往山西晋西北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很有可能还认识「李云龙」这么个人物。

1945年,鉴于刘俊秀在八年艰苦抗战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刘俊秀被特批成为党的七大参会代表。

之后的刘俊秀就一直做群众和后勤工作,先后历任东北地区的运输部长、吉东地委和延边地委副书记等职,全身心投入到了土地改革和志愿前线作战的任务中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俊秀回到江西老家工作,出任江西省委常委的首任组织部长,并于50年代中期当上了主管农业的省委书记。

在这期间,刘俊秀几乎跑遍了全省的82个县镇地区,写下了大量的调研报告,针对地方农业特色,写出了一本关于南方水稻生产的五个事实、五个合理的农业著作,对我国主持发展农业生产产生出了巨大的作用。

就连毛主席都对这本书进行了反复的批注和研读,最终不吝溢美之词,称赞刘俊秀是新中国的农业专家。

自然灾害时期

1961年前后,长江以北地区爆发规模较大的旱灾,光打雷不下雨,全年降雨量达到了近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全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导致许多地区的土地绝收,不说别的,就说河南、巴蜀之地、两湖以及东三省,这可是全国最为重要的粮食基地,但是,也绝收了。

中原地区绝收、东北山省绝收,灾民和灾情自然会向周边地区蔓延,广大农民没有饭吃,无家可归。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够挖草根、啃树皮为生,树皮草根就那么多,都吃完了吃什么?吃土呗,这可不是玩笑,吃的是真土。

也就在这一年,刘俊秀亲自主持兴建了江西省的水利工程,这也是江西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直接为江西省70余万亩良田提供了旱涝保收的有利条件。

既然江西有粮,周边的兄弟们那么艰苦,借点来用用呗,周总理此行就是为了借粮,古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今有周总理杯酒借粮。

三杯酒换三亿粮

席间,刘俊秀高举着酒杯敬酒,但没想到周总理却说,俊秀同志啊,让我喝酒可以,但是我有条件。

刘俊秀心里大约猜到了,国家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期,周总理要说的条件大致就可能是粮食的问题。

果不其然,周总理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想从江西省往外调拨粮食,你这个江西的父母官可得不吝相助啊,这样吧,我喝一杯酒,你就往外拿1亿斤粮食,现在你敬我酒,那我就喝三杯,怎么样?

三杯酒就是3亿斤粮食,刘俊秀犯了难了,如果是平常时期,这3亿斤粮食他确实能够做主拿出来,但现在全国大旱,江西也是勉强混个温饱,不至于让百姓流亡。

刘俊秀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代表的不仅仅自己,倘若要他刘俊秀出粮,他绝不会有一丝犹豫,但自己代表全体江西人民,不能借了之后自己老百姓没饭吃啊。

所以刘俊秀没有明确拒绝,但是也没有马上同意,周围的人都劝刘俊秀先把酒喝了,可刘俊秀并没有回应大家,这个决定太难了。

他是一个省的主管农业的省委书记,还被毛主席赞誉为农业专家,一旦答应下来,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这很有可能会增加江西人民的生产生活负担,当然要慎之又慎。

周总理也看出了刘俊秀的为难,作为新中国的大管家,周总理心里清楚,但是现在别的省份更难,他推心置腹地与刘俊秀商量,也告诉了他为何要从江西省往外调粮食的真正原因。

江西省的农业生产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可以肩负起为全国提供粮食的重任,江南鱼米之乡,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不像其他地区一样土地贫瘠。

省内农民基本可以自产自足,政府也有一定的粮食结余,如果其他省份想要往外调3亿斤粮食,那肯定不可能,但如果是从江西省调粮,其实并不是特别困难。

周总理正式考虑到这一点,才对刘俊秀提出了调粮申请。

这并不是命令,而是商议和请求,如果刘俊秀拒绝提供,那周总理也只能想别的办法。

刘俊秀认真听完周总理的分析,觉得江西省确实有喘口气的余地,如果好好投身建设,咬咬牙也能支援全国,最终答应了下来。

周总理听后,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抓起桌上的三杯酒全部下肚。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何地,粮食生产永远都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民生大事,老百姓只有吃饱肚子,才能沉下心来发展经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这位已经76岁的老同志被重新起用,他不顾年迈的身体,夜以继日继续奔波劳累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在他的努力下,江西全省农业经济体制变革以及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顺利实施,为江西省振兴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刘俊秀同志,因重病在江西南昌市去世,享年81岁,这真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