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为何因为两首桃花诗被贬?他到底做错了什么?

2024-07-18历史

刘禹锡因为桃花诗两度被贬,其实和唐朝政坛的一次剧变有关。

而这次影响了刘禹锡一生的剧变,就是永贞革新,也叫二王八司马之变。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三点,一样是藩镇割据;二是财政问题;三就是宦官专权了。

在这三点中,最让唐朝皇帝头疼的,莫过于宦官专权了。

宦官专权,看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杀伤力完全不能和财政危机、藩镇割据相提并论。但是,对于唐朝皇帝来说,宦官专权还真是一个大事。因为宦官之祸,是可以直接危及到皇帝个人安危的。

那么,唐朝的宦官专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

宦官专权,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是唐朝,汉朝明朝也有。可是,唐朝的宦官专权和汉朝明朝的却不一样。

汉朝明朝的宦官,权力再大也是皇帝的家奴。用曹操的话来说,只要派出一个狱卒,就足以收拾他们。宦官,完全就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的一把刀子。

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却变了。唐朝宦官可不是那种软柿子,他们可以操纵皇帝,甚至能废立皇帝。

唐朝宦官之所以如此厉害,这还要从唐顺宗他爹,唐德宗说起。

唐朝的宦官专权,其实是从唐玄宗就开始了。唐玄宗的时候,高力士深得唐玄宗信任,经常代替唐玄宗处理一些政事,所以非常有地位,连公主和皇子都对高力士恭恭敬敬的。

不过,高力士对唐玄宗非常忠心,而且高力士也不怎么贪权。所以在这一时期,宦官专权的危害并没有体现出来。

到了唐肃宗的时候,李辅国得势。李辅国就不像高力士那么忠心了,据说唐玄宗退位后,一度被迫迁居别苑,就是李辅国的建议。

到了唐代宗时,程元振鱼朝恩掌权,气焰就更嚣张了,隐隐有了想架空皇帝的意思。

但是,唐朝的皇帝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一边打压宦官,一边继续重用自己挑选的宦官。

到了唐德宗的时候,就更严重了。唐德宗受藩镇所迫,出走奉天。当时朝廷的将军显得很无能,倒是窦文场、霍仙鸣这几个宦官一直守护在唐德宗身边,一直保护着唐德宗。

事后,唐德宗非常感动,觉得还是自己身边人靠谱,就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中尉,开启了宦官掌握禁军兵权的先河。

宦官有了兵权,性质就变了。更何况,是禁军兵权。从此,唐朝的宦官就可以放飞自我了,不仅可以干预朝政,还能干预皇帝的废立。

而开启永贞革新的皇帝唐顺宗,就是唐德宗的儿子。

老爹抽风,儿子遭殃。为了解决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唐顺宗一上位,就和自己的心腹们开启了永贞革新的序幕。

唐顺宗的心腹们,主要是王叔文、王伾,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因为王叔文、王伾和刘禹锡柳宗元最受唐顺宗信任,所以又称二王刘柳,算是唐顺宗心腹中的核心人员。

早在唐顺宗当太子的时候,他就对朝廷的一些情况感到很担忧,想要做点什么改变这种情况。只不过王叔文、王伾担忧唐顺宗贸然进谏,会让唐德宗猜忌,所以劝阻了他。

那么,现在唐顺宗继位了。他们君臣同心,终于可以做一番事业了吧?

然而,永贞革新,进行的并不顺利。

永贞革新进行的不顺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阻力太大。根据二王和刘禹锡柳宗元他们商量,永贞革新不仅要抑制藩镇、打压宦官、还要打压贪官、取消地方官进献……

每一条都很正确,很正义。可是有一个瑕疵,这么多事,真的能推行成功吗?

变法革新,都难免触犯别人的利益。更何况他们要压制宦官的权力、抑制藩镇,几乎每一条,都是奔着人家的大动脉去的。

而第二个原因,在于革新派团队内部。他们的信息传递,实在是太费事了。

说他们内部信息传递费事,不是在指责二王或刘禹锡柳宗元。他们的问题,多数出在唐顺宗身上。

唐顺宗当了好多年太子,但是当太子,可不是一个好差事。太子当久了,难免会受到父亲的忌惮。一个整不好,命都没了。

所以,唐顺宗当了这么多年太子,压力想相当大。他爹一度还想废了他,把自己的一个侄子立为太子。后来还是大臣反对,才阻止了他爹这种脑血栓行为。

唐顺宗最终没有被废,但是这么多年来,他在他爹面前一直谨言慎行,相当小心。大概是因为长期压抑,心理影响身体,公元804年,唐顺宗突然中风,话都说不出来了。

看到儿子病成这样,唐德宗终于慌了,几次去探望儿子,还到处寻找名医,来为儿子诊治。

一来二去,唐顺宗的病毫无起色,他爹也跟着病了。

到了第二年开春,唐顺宗还是老样子,他爹心情悲痛,病情进一步恶化,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就这样,唐顺宗终于继承了皇位。但是,他的病还是一直没有起色,说话也说不清。

卧床,还说不清话。眼看着唐顺宗是没办法和人交流了。幸好,他还有一个宠妃牛美人。牛美人受唐顺宗宠爱,常常服侍他,所以能辨别出唐顺宗在说什么。

就这样,牛美人成了唐顺宗和大臣之间的翻译。

因此,虽然唐顺宗和二王刘柳这些人关系很亲近,但是他们之间交流的很费事。一般情况下,他们的交流是这样的:报告的人把事情告诉王叔文——王叔文告诉王伾——王伾再报告给唐顺宗的心腹宦官李忠言——李忠言在告诉牛美人——牛美人再告诉唐顺宗。

如果唐顺宗想做下一步的指示,他这个过程还要在走一遍:唐顺宗说指示——牛美人像破译密码似的把唐顺宗的翻译出来,再讲给李忠言——李忠言告诉王伾——王伾告诉王叔文——王叔文在下达给执行的人。

过程如此繁琐,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

最终,永贞革新维持了不到一年,就因为各方的阻挠,失败了。

唐顺宗被迫禅位给自己的儿子李纯,变成了太上皇。而跟着唐顺宗的人,自然也没有好下场。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则被贬为渝州司马。

不久之后,王伾病死在贬所。而王叔文也没能幸免,很快就被赐死。

二王是永贞革新中非常核心的人物,都死于非命。而其他的人,也没被轻轻放过。

当年9月,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都遭到外放,被贬为州刺史。两个月后,又都被贬为州司马。

因为这一次政治斗争的主力军是王伾王叔文,以及被贬为州司马的那八个人,所以永贞革新又被叫做二王八司马之变。

自此,刘禹锡仕途一片灰暗。直到十年以后,当年的事都平息了,朝廷才有人想起他们几个。

此时唐宪宗已经坐稳了皇位,当年的事也平息了。朝中有人想起来,刘禹锡还是很有才能的。所以就有人进谏,建议皇帝提拔刘禹锡。

刘禹锡被召入京后,看到玄都观种了无数桃花,花开绚烂无比。这样灼灼其华的盛景,是他当年在京时没有的。

刘禹锡不由心中唏嘘,一时起了恶作剧的心思,于是写了一首桃花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乍一看,刘禹锡好像在水文,桃花是你走后栽种的,那又怎么样?

但是,要是把第一句仔细读一下,再看最后两句,就不对劲了。

诗的第一句「紫陌红尘拂面来」,说看花的人多,路上往来热闹。这也没啥,京城嘛,人多很正常。

但是最后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么多桃花,都是你走后栽种的。

这联系起来,就有意思了。你这哪是说桃花,分明是在内涵路上往来的人:几年不在京城,怎么到处都是阿谀奉上求取进步的人呢?你们这些新贵看着威风,可都是我走后才提拔起来的吧?

刘禹锡这首诗,细品起来,其实有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意思。所以这首诗一流传,京城的权贵纷纷破防了:兄弟我倒是不介意,只不过我有一个朋友受不了,我朋友都快哭了,所以老刘你还是快走吧,离京城越远越好。

于是,刘禹锡再次出任地方,去了离京城相当远的连州。

刘禹锡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当刘禹锡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公元828年了。

因为一首诗,十三年没回京城。按理说这一次,他该长记性了吧?刘禹锡偏不!

多年过去了,重用他们的唐顺宗早已作古,当初召他回来,就把他贬走的唐宪宗也已经离世,紧接着是穆宗、敬宗和文宗。

皇帝都换了好几个了,朝廷里的人事变动更大。当初建议唐宪宗把他外放的宰相武元衡,也被节度使刺杀身亡。

人事巨变,可是朝中的政治斗争却仍没有结束。不过,这都不重要了。他们都死了,可是刘禹锡还活着。

就这样,刘禹锡带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心情,写下了【再游玄都观】。还是当年的玄都观,还是为了桃花。刘禹锡感叹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不得不令人感叹,文人嘲讽起人来,还真是一肚子「精致的淘气」呀。

不过,这一次刘禹锡倒是没受到太严厉的处罚。虽然他后来也被外放了几个地方,但都是苏州、同州等好地方。

再往后,刘禹锡又干过太子宾客、秘书监等闲职。到了他晚年,他甚至还被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总体来说,虽然他后半生一直没太受重用,但是第二次写桃花诗并不像第一次那样,召来权贵的严厉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