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反省东北失败原因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让王牌部队撤出东北

2024-02-07历史

1946年4月,国共双方围绕着四平城的惨烈攻防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仗,是破局东北之役的关键,蒋介石先后将自己手上的精锐新一军、新六军投入了这片战场。

最终在5月18日,成功拿下此前由解放军镇守的四平城。照理来说,国美双方应该高兴才对。

为何马歇尔在战后责备国军「太没用」?蒋介石在后面的回忆中又为何后悔没将这两支军队撤出东北?

这其中的奥妙,事关整个东北战场的时局变化。

国外建军的「连体王牌」

首先,我们先说说让蒋介石十分宝贝的这两支王牌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的成军历史颇有相似之处,所以后人常用「连体婴儿」来称呼这两支军队。

这两支部队成军时间都很短,但其战力确实不可轻视。

1942年的时候,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在孙立人的率领下西撤入印度进行休整。然后1943年,蒋介石在这支队伍的基础上新成立了第一军。

这支军队的成立,开启了很多先河。譬如它是罕见的在国外建军;譬如它是美国全力扶持国民党的产物,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课程,皆是全部用的美国的资源和方式。

正因为这支部队如此特殊,从它一诞生蒋介石便对它寄予了厚望,对外豪言: 「这是天下第一军」。

该军确实不负蒋介石的期望,在建立后不久就投入缅北战场,数次奇袭反攻作战,打得日军闻风丧胆。

次年,蒋介石扩充新一军规模,再建新六军,廖耀湘任军长。两军联手打通了缅北公路,全歼缅北日军。

所以说,这两支王牌部队确实是有实力的,单纯的纯美式装备就已经跻身当时发达国家军备的中等偏上水准。这可以说是,美国支持下的国军最强的两支部队了。

四平之战的争锋

其后,抗日战争胜利,日本侵略者退出东北瞬间在东北地方形成了一块空地。

国共双方对此都非常重视,毛主席指示全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抽调全军精锐干部前往东北接收和发展。

蒋介石这边,也不甘心当时全国工业最发达的一块区域落入我党手中。于是一面打着议和的旗帜,一面在美国的空运帮助下,不断向东北聚集兵力。

双方在前期战争的焦点,就在四平。

四平火车站

四平在当时东北的整个局面中,是有着交通枢纽、军事重镇的锁钥之重的。在苏联歼灭日本关东军撤退后,国民党趁机抢占了这块地方,却又在1946年被东北民主联军抢夺回来。

而这次蒋介石彻底撕破脸皮,选择的依然是强打四平。新一军作为刀锋尖锐第一时间就投入了这片战场。昔日抗日「王牌」转眼就用在了内战之上,让人不胜唏嘘。

当时的四平攻防战,国民党方是有优势的。但国民党方向包括蒋介石在内的所有将领,都太过于在心里放大了这种优势,于是在前期显得相当不把我军看在眼里。

我军采取了运动防御的战术,给敌人的推进不断制造阻碍。然后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设置埋伏圈。让孙立人的新一军还没到达四平,就已经吃了几个小亏。

但孙立人作为久经沙场的抗日名将,也是很快地调整了心理上的态度和战略部署。让新一军和另一支部队国民党第七十一军交替掩护,并加强了空中侦察等手段。

终于在4月17日,大军抵临四平城下。

这场硬碰硬的攻防战打得格外惨烈。国民党部队在美军的炮火、空军支援下,对四平城一顿狂轰乱炸。仅仅24日,四平城头的一个阵地上落下的大口径炮弹就达到了3000余发。

但我军战士依然以非常顽强地态度顶住了敌人的攻势。阵地上到处都可以听到:「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的豪气歌谣。

双方在四平城外的阵地上你来我往,整个区域成为名副其实的绞肉机。

坐镇后方的蒋介石也是红了眼,电报如雪花一般直飞前线指挥司令杜聿明和孙立人,要求他们「务必攻克四平」。我党中央及毛主席也在给林彪的指示中,提到「准备要有数万人的伤亡」。

时间进入5月中旬,蒋介石不满意四平战场的焦灼,再次投入新六军和五十二军一九六师。此时的四平战场上,国民党已经重兵囤集3个军10个师。

敌我力量悬殊,林彪在组织数次阻击战后选择战略撤退。

这一场战斗,持续了31天,最终以我军撤出四平为落幕。双方在这里打出了真火,国民党的两大王牌虽然最终拿下了四平,但在此役中损失不小。

所以难怪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责备国军「太没用」。

「王牌双子」的覆灭

四平之后落幕后,新一军和新六军展开了对我军的疯狂追击。

但随着战线拉得过长,最终的兵锋也越加无力。而反观我党我军在东北的农村和乡镇不断整军扩列,依据大大小小的根据地建立了基层政权和强大的野战军。

双方的实力,也就在这个期间,开始慢慢地发生逆转。

在1947年1月-10月的时间里,我军不断出击,以「蚂蚁吞象」的零打碎敲方式不断蚕食新一军,累计歼灭这支王牌一半以上的兵力。

现在想起来,如果这时候蒋介石幡然醒悟让自己的「王牌」撤出东北,说不定还能保住种子。可惜他并没有,他希望依靠新一军的装备优势打开东北的缺口。

1948年冬季攻势后,我军彻底扭转了在东北地区的对敌劣势地位。并通过切段铁路补给线的手段,让国军几十万人只能被困守在沈阳、长春等几座孤城里面。

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其实已经考虑到撤退在东北主力了。但卫立煌不同意,蒋介石本就不舍得在东北的利益,于是最终选择了死守东北的计划。

这一下,就成功坑惨了此下由廖耀湘率领的两大王牌部队。

锦州失守后,廖耀湘想要从辽西的营口方向逃窜,却终究为时已晚。东北野战军在黑山一带阻击到了仓皇逃窜的廖耀湘,当时我军守卫黑山的是以梁兴初的十纵为主的共5个师。

而廖耀湘当时可是手握两大王牌以及七十一军等部队,数量上是我军的10倍。

所以黑山阻击战,端的是把整个黑山染成了血山。但在敌人各种炮火轰鸣、敢死队冲锋下,10纵硬生生守住并等来了大部队。

一场黑山阻击战,早己打掉了廖耀湘引以为傲的「王牌部队」信心和勇气。所以当我军大军合围的时候,国民党军的整体士气和战斗力皆不复之前。

这一役,廖耀湘的10万大军,连同新一军新六军的两大王牌,全部灰飞烟灭。

东北解放的后话

回顾国民党这两支「王牌部队」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东北解放战场的波云诡谲。 蒋介石最后颇为后悔没能撤出这两支部队,其实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了」。

毕竟,作为国军最高军事统帅,坚持要打的是他,坑死两大王牌的也是他。他之所以后悔,最大的原因无非是这两支部队是他心血堆积的「嫡系」,一下去俩让他非常心疼。

而且历史也告诉我们,国民党内派系斗争之激烈。蒋介石五大嫡系部队全部被打掉的那一天,他就只能乖乖下台了。

所以说,东北战局国军的失败,肯定不在于「两大王牌」是否撤退。

而是早在决战之前,我军在多个方面就已经锁定了最后的胜利。

首先是兵力对比,四平之后直到1948年8月底。我军经过整军扩备,在东北各种兵力总数已达百万,而国军不到60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差距明显。

其次是地利人和,东北地区我党一直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不管是前线需要粮食、弹药还是汽油,统统管够。

特别是冬季攻势结束后,我军已占领东北绝大部分区域和交通干线,后勤补给扎实。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双方最高指挥员的决策差异。我军这边,不仅有毛主席遥控坐镇后方,还有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决策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和实际出发。

而反观国民党这边,蒋介石虽然多次亲赴战场。但他时而要战,时而要撤,举棋不定的命令着实影响了战局判断。

而在东北战场上,国军将领之间派系林立、将帅不和的情况时有发生。

综上可知,不管是硬件实力还是人为指挥因素,国军都远远被解放军甩开一截。如此大兵团作战,更需要考究扎实的后勤补给和指令的统一。

但国民党这两方面都不具备,输也是情理之中。

而辽沈战役胜利之后,对于我军我党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即所谓「革命进入新的转折点」。相反,对于国民党来说,则是灭顶之灾的开始。

无论是站在幕后的不可一世的美国,还是曾经凶恶顽固的国民党反动派,都不得不承认: 「最终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