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1年,垂死的杜聿明问郭汝瑰:我再问你一次,你是不是共产党

2023-12-12历史

1981年,垂死的杜聿明问郭汝瑰:我再问你一次,你是不是共产党

抗战时期结束后,杜聿明作为我军的俘虏,写下了一篇深思熟虑的文章。他深感惋惜,认为老蒋和顾祝同完全受了郭汝瑰的操控,导致接连犯下了一系列严重错误的决策,最终陷入了被动局面。最后,他们不得不听从郭汝瑰的指挥,结果主动发起进攻,导致全军覆没。

1959年,表现良好的杜聿明获得了人民政府的特赦。出狱后,每次见到郭汝瑰,他都忍不住问:「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而郭汝瑰则总是敷衍回避,从未给出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成了杜聿明心中的一根刺。

1981年,杜聿明临终之际,依然牢记这件事。当时,一群黄埔军校的同学都来探望他,而当他看到郭汝瑰出现时,依然颤巍巍地问道:「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

那么,郭汝瑰到底是何许人?

为何杜聿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牵挂着他的身份?

他又是如何回应杜聿明的疑问?

郭汝瑰是个地道的重庆铜陵人,生于1907年,家族皆为文化世家。他的曾祖父与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同榜举人,但家族沿袭至郭汝瑰父亲一代已逐渐衰落。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郭汝瑰的父亲原本是秀才,但机遇不济,一生无所作为。

这一变故让郭汝瑰的父亲变得颇为悲观,经常抨击朽败的北洋政府。这种家庭背景让郭汝瑰对旧体制产生了深深的不满。1919年,他在成都上学时正值「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

由于家庭背景,郭汝瑰和几位同伴并未追求官场的发展。1925年,郭汝瑰从中学毕业,尽管他的父亲希望他学医,但他的大哥郭汝栋已成为川军的师长,并计划投靠广东革命政府。这使得郭汝瑰选择跟随几位年轻的军官一同前往黄埔军校。

与他同行的其中一位是我党党员袁镜铭,两人关系融洽。他们一同考入了黄埔军校的第五期。郭汝瑰之前已经接触到了一些左派思想,进入军校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左倾立场,并希望能够加入党组织。然而,由于他是郭汝栋的弟弟,身份特殊,袁镜铭告诉他还需要一番考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黄埔军校的校务主管吴玉章安排郭汝瑰提前毕业。这个安排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当时,四川的大军阀杨森已经投效蒋介石,预示着向武汉进兵。吴玉章安排郭汝瑰迅速返回四川,希望他能协助郭汝栋劝阻杨森出兵,即使劝阻无效,至少可以进行一些干扰,最糟糕的情况是不要参与其中。

接到任务后,郭汝瑰立即回到了家乡四川,并如实将吴玉章的意图转达给了郭汝栋。郭汝栋表示自己实力不足,无法阻止杨森,但可以选择不派兵出征。这让郭汝瑰感到欣慰,急忙向吴玉章报喜。

然而,事情却并非表面那般简单。

郭汝栋这位兄长利用了郭汝瑰的天真。事实上,郭汝栋早已向蒋介石表明了效忠之意。三个月后,汪精卫与蒋介石联手,大革命宣告失败。

郭汝栋十分狡猾,明白自己领导的部队地位较低,蒋介石并不看好他,因此一直摇摆不定,没有对部队中的共产党员采取行动。1928年5月,在袁镜铭的介绍下,郭汝瑰通过组织考察成为了共产党员。然而,1930年底,蒋介石最终腾出手来清除共产党成员,郭汝栋在「送走」共产党员后,只能让郭汝瑰先行前往日本留学,避开风头。

在日本期间,中国人饱受歧视,甚至连小孩都敢当街侮辱中国人。郭汝瑰备受愤怒,而他作为中国留学生,却被禁止接触新式武器。不到一年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郭汝瑰率领留学生前往日本陆军省抗议,随后便退学回国。

回国后,他和一群同伴希望报考「陆军大学」,结果却让人大为意外。

国民党政府声称这些留学生「擅自退学、不服从命令」,拒绝让他们参加考试。然而,事实是因为郭汝栋推荐的军官学历不符合要求,郭汝瑰才冒名顶替考上了「陆军大学」第10期。

巧合的是,蒋介石刚刚当上「陆军大学」校长不久,郭汝瑰因此成了蒋的学生,但由于个子不高,并不引人注目,甚至连蒋自己都未曾留意到自己还有这样一位学生。

然而,郭汝瑰很快用一系列杰出表现给蒋带来了惊喜,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毕业后,郭汝瑰因不愿下到部队「剿共」,选择在「陆军大学」担任了两年的战史教官。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发展,他认为是报效国家的时机,通过关系进入了国民党的18军14师,担任了参谋长的职位。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半个陈诚「土木系」的人

郭汝瑰的同学和许多同事当时都不太看好这位「教书的小矮子」,但他很快用实力让他们改观。

1937年8月,14师参加淞沪会战。42旅旅长曾粤汉因被日本人炸伤而陷入沮丧,举步维艰。师长霍揆章意识到情况紧急,迅速寻求替代者,副师长凌兆尧不愿接任,只得与参谋长郭汝瑰商议。

郭汝瑰毅然决然,戴上钢盔,立即前往42旅前线指挥部。1937年,日本鬼子的战斗力极其可怕,对42旅的防线展开了残酷的进攻,使得阵地不断后退,但郭汝瑰的指挥所始终坚守原地,甚至在写下遗书后,他亲自指挥战斗,紧随阵地出现松动的地方,挽救局势。

到了淞沪会战后期,42旅被撤下战线时,全旅36挺重机枪的零件只能凑合出4挺,人数也只剩下2000余人。郭汝瑰因此一战成名,再也没有人敢小瞧他。不久后,陈诚提拔他担任了54军参谋长。

然而,郭汝瑰在战斗中所展现的勇气只是他军旅生涯的开端,真正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精湛的谋略。

1938年6月,日军紧逼武汉。

当时的蒋介石和陈诚并未从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吸取教训,仍然遵循德国顾问团的建议,计划着围绕武汉修筑三道铁桶阵,准备与日军血战。

郭汝瑰很快察觉到问题所在。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陈诚提出了作战计划,并征求意见。在其他将领默然无语之时,郭汝瑰站出来,直言:「按照目前的计划,如果阵地被日军突破,整个军队肯定崩溃,必然重演南京保卫战的惨剧。我们的防守是在背水一战,数十个师团集中在一处与日军死战,一旦形势不利,整个军队都会覆没!」

随后,郭汝瑰提出建议,不要固守核心阵地,而是让部队分散在武汉周边的山地,逐层阻击日军,逐步耗尽敌人的力量,同时保存自己的战斗力。

不久后,新的作战方案出台,基本上是以郭汝瑰的建议为基础。经过大战4个月,1938年10月25日,尽管日军攻占了武汉,但参战的124个国民党师没有一支被彻底消灭。日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仅占领了一座空城,蒋介石的「速胜论」彻底破产,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此次战役后,郭汝瑰晋升为第20集团军参谋长。

1942年冬天,陈诚推荐郭汝瑰调到国防研究院担任研究委员。该研究院的任务是培养全面的高级军事将领,研究委员和研究员共有41人,都是蒋介石眼中的「军事精英」。

1943年,鄂西会战爆发,日军横山勇出奇制胜,令蒋介石措手不及。常德岌岌可危,蒋急忙召回当时正在远征军任职的陈诚回国扭转局势。陈诚制定作战计划,但心有疑虑,寻求了包括郭汝瑰在内的四位研究院熟人来商议。

其他三人认为日军的目标是常德,唯有郭汝瑰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日军企图采取一系列联合行动,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得手无缚鸡之力。陈诚听从郭汝瑰的建议,调整了部队的位置,提前作好了防备。

到了5月13日,情况果然如郭汝瑰所料,日军只用了一个旅团的一部分佯攻常德,而主力却直奔附近的87军。收到战报后,陈诚赞叹:「郭矮子,真是有两下子!」他随后调整部署,最终取得了鄂西会战的胜利。

1944年,郭汝瑰作为备受蒋介石器重的人物,被派驻为驻英武官,前往欧洲进行考察。1945年2月回国后,在陈诚的推荐和蒋介石的支持下,郭汝瑰升任国防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国民党全军编制和装备的军务署署长,地位显赫。抗战胜利后,他还参加了南京的日军投降仪式,在国民党高层中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核心人物。

然而,郭汝瑰始终牢记初心。

他唯一的困扰是:如何联系上党组织呢?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高层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蒋介石强烈反共、消极抗日,只善于权谋,无法有效指挥军队。因此,尽管身居高层,郭汝瑰已无法忍受这一现状。

1945年4月,他终于通过黄埔军校的同学任逖猷联系上了其表弟任廉儒。任廉儒一直是中共党员,几次考察之后,介绍郭汝瑰与董必武见面。

1947年3月,郭汝瑰晋升为国民党国防部第3厅厅长,负责作战计划。很快,毛主席和蒋介石竟同时研究同一份作战方案的情景出现,甚至有时毛主席比蒋介石更早看到该方案。这个方案在一次国民党高官的会议上被讨论,与此同时,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共领袖也在研究如何应对。

随后,国民党的74师遭到整编,郭汝瑰调到徐州,担任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参谋长。

莱芜战役后,山东逃出来的国民党军官向大特务邓文仪举报郭汝瑰有「通共」的嫌疑。邓文仪立即向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报告此事。杜聿明向顾祝同告知,但顾祝同对此颇为怀疑。杜聿明在一次会议上大声指责:「郭小鬼一定是共谍,他的目的是让我们陷入共军的包围圈!」

南京召开会议时,杜聿明再次向蒋介石举报郭汝瑰的种种行为,称他清廉正直,不贪财不好色,家里的沙发甚至都有补丁,看上去像共产党的作风。蒋介石听后怒斥:「是不是国民党员都贪污?难道政府官员不谋私利就是共产党?!」

1948年10月,前往国防部第3厅的郭汝瑰再次得到蒋介石的青睐,他制定了分兵把守各个要地的作战方针,备战淮海战役。杜聿明闻讯又责备:「这一定是郭小鬼搞的!」但他也知道自己再怎么指责郭汝瑰都无人信服。

淮海战役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按照郭汝瑰的计划节节败退,杜聿明焦急不已。在郭汝瑰的「建议」下,蒋介石多次修改命令,最终导致杜聿明被俘。

这一失败让杜聿明怒火中烧,不停地嘀咕:「真懂军事的人不会设计出这种计划。」然而他又担心自己过于贬低郭汝瑰,可能会失去蒋介石的信任,左右为难之下,只得选择犹豫不决。从此,「郭汝瑰是否共产党员」的疑问一直困扰着杜聿明的余生。

淮海战役惨败后,郭汝瑰在1949年1月「引咎辞职」,主动请缨去四川成为72军的军长。当时,蒋介石寄予该军队东山再起的希望,然而在12月10日,郭汝瑰率领72军发动起义,蒋介石最后的希望破灭,被迫退守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郭汝瑰毫不图名利,选择在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教员。1959年,杜聿明获得特赦后,每次见到郭汝瑰都会问:「你是不是共产党?」这个问题一直追随着杜聿明直至1981年。

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杜聿明再次凝视着病床前的郭汝瑰,并再度问起:「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郭汝瑰只是微微一笑:「我们只是在政见上有所分歧。」这时,杜聿明或许已经得到了他所渴望的答案。

1997年,郭汝瑰因为一场不幸的车祸离世,享年90岁,结束了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