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益来∣忆私立仲源中学

2024-03-03历史

忆私立仲源中学

王益来

私立仲源中学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风雨沧桑,几易校址,多次更名,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风雨砥砺奋发,步履铿锵有力,成为泰兴、海安、如皋数县交界地区影响较大、在人民群众中较有威望的一所学校。

古溪,地处泰兴县的东北部,与海安的雅周、王垛毗邻。该镇有望族大户汪氏,向来乐善好施,崇文重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汪氏家族的族长及头面人物汪左白、汪耀山、汪亦彭等经协商后,以汪氏家族在古溪定居的第一代祖先之名「仲源」 为校名,以汪氏祠堂为校舍,于1939年创办了本邑第一所中学——私立仲源中学。

【泰兴县志续•卷三】

汪氏祠堂地处古溪镇东大街,有二十一间房屋可作为仲源中学的办学用房;有一百三十多亩祠田的租金,用作仲源中学的办学基金。当时学校设有四个班级(春一秋一,春二秋二)共一百多名学生,少数离家较远的学生寄宿学校。学校领导班子精干、教师一流。汪左白任校长,汪亦彭任教导主任,汪伯和任事务主任。校长、主任均兼课,如汪左白教一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秋二班的班主任。

仲源中学首任校长汪左白(名冠洋),古溪镇人。宣统元年(1909年)通州师范学堂的毕业生,曾在泰兴中学、县立第四高级小学任过教,且参与创办【晓星】杂志,传播革命思想。仲源中学在他的领导下,教学工作井然有序。不久,因汪左白在泰兴县参议会任议长,学校便由汪亦彭(又名汪遐龄)当教务主任,主持学校工作,校长仍是汪左白。

学校步入正轨后,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除全体师生参加外,还邀请了地方党政领导及开明绅士到会,县长及古溪区领导均到会致辞。师生还表演了健身拳术【八段锦】,气氛十分热烈。

新四军东进后,根据地政权逐渐巩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推行减租减息,实施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仲源中学作为古溪镇上的最高学府,泰县民主政府县长栾长明经常来校,给师生作抗日斗争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县教育科长陈坤更是经常到校与学生个别谈心。开学不久,校方便酝酿组建学生抗日组织,召开师生大会,由领导提名,民主选举产生了仲源中学第一届学生抗日协会,简称「学抗会」, 选举王遐松、汪俊生为学抗会主要负责人。

管文蔚肖像

1941年5月间,李长江投降日寇,姜、曲、海一线为日伪占据,古溪沦陷,群众人心惶惶。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管文蔚来到古溪,走进仲源中学。在校长、主任陪同下,给全校师生讲话,号召青年学生站稳抗日民主立场,勇当抗日救亡先锋。管司令穿一身灰布军服,戴一副黑框大眼镜,既像武将,又像一位和颜悦色的文人。他的讲话,全场师生听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管司令分析当时形势,断定日伪会在古溪筑据点,会疯狂「扫荡」 甚至「清剿」。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他要求学校必须迁到农村,继续上课,团结抗日。

此后不久,在日伪的一次扫荡中,仲源中学、古溪小学(当时称泰兴县第四模小)的校舍遭焚毁,并在古溪构筑据点,仲源中学被迫停课。在管文蔚的指导下,学校决定搬迁到雅周的丁许庄继续办学。「学抗会」 在古溪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号召同学之间在搬迁中相互帮助,按指定地点、时间报到,恢复上课。

选择丁许庄,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处距周边敌据点都有一定距离,相对而言受敌伪干扰较少。这里有一座庙宇,前后两进,东西西厢,四关厢形制,计有房屋十二间,基本能解决教学和办公用房,教师及少数远道学生则赁用附近民房作为宿舍。条件虽然艰苦,但这一带有抗日民主政府,有地县党政机关及地方武装常在附近活动,师生有种安全感。因为是原班人马管理,教学工作一切如常。

搬入新址后的学校仍称仲源中学。在古溪仲源中学原址上,经过不懈抗争、艰苦努力,继续建校办学。为加以区别,在新址丁许庄的称「北仲源」,在原址上的称「南仲源」。不久「南仲源」改名为私立溪光中学。1943年抗日民主政府将溪光中学与其他学校合并为泰兴中学。

1942年,中共苏中三地委为加强对根据地学校的领导,先后选派党员干部以教师或学生身份进入学校:杨违依到仲源中学、张英到通学桥中学、王泰民到鞠劬中学,实施党对学校工作的具体领导。这年暑假,三校分别举办夏令营,在训练中发现和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了近十名党员。开学后3校均建立了党支部。

杨违依1941年期间的照片

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的杨违依,由上海地下党成员转移到苏中根据地工作,受组织委派以教师身份到仲源中学,他教学很出色,深受学生喜爱。在工作中他广泛接触师生,发现、培养入党对象。1942年,仲源中学秘密建立了三分区地方性的进步青年组织一一青年解放团(简称「青解团」)。起初团员18人,团长杨违依,时称「18罗汉」「杨家将」。青解团秘密团结进步青年学生,不断扩大队伍。杨违依对团员要求很严格,每周都过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个月后于营溪的朱家舍庙召开青解团成立大会,选举王遐松(仲源中学首批学生,学抗会负责人)任团长。5月4日,根据地的中学生集中在仲源中学举行「五四」纪念日活动,县政府负责同志到会。同月,泰县中学生联合会在这里召开成立大会,各中学派学生代表参加,历时4天,彭冲等领导到会作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1943年5月,叶飞将军带领部队行军,路过丁许庄,特地到仲源中学给全体师生作形势报告,师生受到很大鼓舞。同年秋,根据斗争形势需要,私立仲源中学、私立通学桥中学、私立鞠劬中学同时改为公立。分别命名为泰县第一中学、泰县第三中学、泰县第四中学。三中、四中先后合并入一中。这时的泰县第一中学,成了苏中三分区规模最大、颇具影响的一所中学。学校德育、智育并重,为抗日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1944年,泰一中党团组织团结教育群众,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在校党员60多人,占全校300名学生的20%以上,「青解团」团员增达200多人。1945年上半年,根据地中学党组织积极动员学生参军、参干,仅泰一中在半年内就输送出六批约150人走上抗日战场。

1949年1月,泰州、海安、泰兴相继解放,随区划调整,泰县第一中学曾使用过「黄桥中学分校」的校名,后来定名为「海安县迮庄中学」。

从古溪到丁许庄,从仲源中学到泰一中,这所在战火中诞生、成长的中学,历尽风雨沧桑,在生死拼搏中前行。师生们始终不畏艰险,栉风沐雨,保卫根据地,保卫解放区,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1946年秋,泰一中教师华寿卿、缪茂卿在被孙庄据点敌人囚禁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获释后受到泰县领导的表扬。

教师周璧城,泰兴古溪周庄人。1922年南通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泰兴县横港小学、城东女校、古溪小学任教,1941年夏入泰一中任教。他以教育工作为掩护,组织民兵自卫队,带领群众抗捐、抗税、抗粮,开展抗日活动。这年6月,他回乡领导群众抗粮时,不幸被汉奸和伪军抓捕。在押往古溪途经周庄大桥时,坚贞不屈的周璧城纵身投河,以身报国。【江潮报】刊出消息,称赞他「英勇壮烈,足为楷模」。

仲源中学毕业生周凡,泰兴古溪周庄人。就读古溪仲源中学时,参与抗日救亡运动。l940年春入党。1942年在迁至丁许庄的仲源中学毕业后,参加民主政府工作。1947年3月21日,他率海南区游击队活动时,遭敌包围被捕,坚贞不屈,高呼口号,被敌杀害。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仲源中学,曾几度搬迁,几度更名,但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充满朝气。正如在纪念迁校三周年的校歌中唱道:

「古溪镇,丁许庄,三年来吃尽了辛苦,历尽了风霜。在敌后斗争中壮大,在民主照耀下成长。这儿是文化堡垒,这儿是胜利的战场。听,广阔的原野,到处是青春的欢笑,到处是自由的歌唱。」

从仲源中学到泰县一中,始终是当年泰兴周边地区的坚强文化堡垒,它在教育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泰兴县志续(宣统)·卷三

[2] 泰兴县志(1993)·第十六篇

[3] 泰兴县古溪大事记

[4] 仲源中学(泰一中)部分校友回忆录、访谈录

本文载【泰兴历史文化】(季刊)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