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选择志愿军的司令员,为何没有考虑刘伯承?不是不用,是不能用

2023-12-15历史

朝鲜内战,扩大之责在美国,祸乱之根却是在日本。

帝国主义的崛起让日本在1910年崛起开启了自己在朝鲜半岛35年的殖民统治,反抗之下,两股势力对抗而生。

艰难维持的平衡终究在1950年撕开口子,三八线与我国的近在咫尺,最终让毛主席下达抗美援朝的决定。

援朝可以,但主将是谁?再三思索,彭老总接下重担,可奇就奇怪在,军中公认指挥名将刘伯承,自始至终都没有在考虑对象之中。

这又是为什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革命军人残废证

1986年10月7日去世的刘伯承,是十大元帅中的长寿者,可他的身子,几乎能用「千疮百孔」来形容。

9处部位先后受重伤:颅顶一处;右眼一处,不幸失去右眼;右腿股动脉一处,险些丧命;左臀部一处;左腿受伤3处,其中一处损及神经,一度不能行走;右腿侧面一处,弹头入肉,情急之下,自己咬牙用手指抠了出来;右手侧面一处。

被流弹打穿右眼,发生在1916年的3月。

为了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的战斗,刘伯承奉命攻打丰都。

敌人的攻击很是猛烈,无情的枪眼直直向刘伯承的面中攻击,鲜血从两处集中涌出,一个在颅顶,一个在右边眼睛。

子弹从刘伯承右边的太阳穴进入,从眼睛处穿了出来,光明不再现,更为紧要的是,有限的情况下,找不到医生。

费了好大的劲刘伯承才来到重庆,为之诊治的医生是德国人,名叫沃克。

惨状把沃克吓了一跳,刘伯承接下来说的一句话,更是让他差点把下巴掉了下来。

「不用给我打麻药」。

沃克当过军医,可也知道刀口划过皮肤有多疼,更何况,这还在眼睛。

修割清楚腐肉的时候,想着躺在下面的人是没有打麻药的,沃克的心都在止不住的颤抖,但刘伯承却没有喊一句,甚至在下了手术台之后,还云淡风轻的跟别人说了一句「七十二刀,我心里都数着呢」。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沃克觉得刘伯承意志非常,事实证明,却是这样。

因为在1923年的时候,他又受伤了,情况也很危急,这一次,是在右腿。

彼时的天气正热,遭遇感染的伤口又红又肿,为了避免病情的恶化,医生甚至已经开出了「截肢」的建议。

刘伯承拒绝了,风雨半生的他觉得自己能挺过这一关,为了省下本就匮乏的医疗物资,他选择保守治疗。

奇迹发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感染的右腿没有溃散,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刘伯承竟然恢复了直立行走,即便是在弹片依旧没有取出的情况之下。

战争年代,身上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疤,好不容易撑到新中国成立,打仗的机会少了,刘伯承总算可以喊一喊疼。

旧伤处置不当让他的伤口在阴雨天气常常疼痛,而朝鲜的地理环境,对刘伯承本就严峻的身子绝对是雪上加霜,考虑到这层原因,所以中央并未打算将刘伯承送到那片雨雪绵延的地方。

但这并不意味着留在国内的刘伯承可以只享清闲,相反,他的工作也是相当忙碌,重要性也是巨大的,毕竟他本人,从来都是不服输的性子。

好像讨了个俄国老婆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第一枪,一枪罢,路更难。

刘伯承在1927年的11月领命从广东撤回了上海,白色恐怖笼罩,想要再有行之有效的活动那是相当困难。

该怎么办?该去哪?

组织最后的决定是学习。

刘伯承与林伯渠等三十多个人坐上了前往苏联的轮船,陌生的土壤,陌生的语言,他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阿法纳西耶夫」都记不住。

脸丢一次就算了,一股狠劲的刘伯承开始疯狂学习语言,抓住一切课余时间背诵俄文单词。

为了抓住一切的时间学习,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单词小本,觉得词汇量不够,他还会在手心上写单词,往往没等到手汗将自己晕开,刘伯承已经将这些词汇量给记住了。

默写问题不大,在发音上,刘伯承开口依旧一股「四川味」,怎么办?刘伯承觉得只能练。

莫斯科的早晨很冷,气温平均都在零下十五度往下,为了不耽误别人休息,刘伯承是雷打不动的早晨去操场朗读。

渐渐地,他开始能说了,只是别人听不懂,这个问题,刘伯承同样很快找到了办法解决。

学校里有专门打扫卫生的女工,是俄国人,刘伯承用自己的供应券换女工陪自己聊天,想着说话就能多领些生活用品,女工自然高兴,两人无话不谈,一言一语的,刘伯承的口语就突飞猛进。

教师还是一样的教师,老师还是一样的老师,不同的是,刘伯承的口语发音,被震撼到的老师甚至怀疑刘伯承瞒着大家讨了个俄国老婆。

别人的调侃,刘伯承总是默不作声,心里的暗爽总是有的,他从不内耗,短板出现在哪里,想办法补齐就好了。

优异的成绩将刘伯承推向了更大的舞台,他在1928年的10月被举荐去伏龙芝军事学校深造。

在外求学的每一秒时间,刘伯承都没有浪费,不过一年,他已经从记不住自己名字的小男孩成为了能够翻译苏联军事理论著作的精英人才。

是精英,但是中国的,阔别国家已有两年,刘伯承有些遭不住了,在国外安稳生活的他迫切知道自己国家的革命斗争进行到了什么程度,于是在1929年的4月,他迫切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国到井冈山与毛主席和朱老总等同志并肩战斗的心愿。

一次出国之旅给刘伯承镶下了「既有系统军事理论又具备长期作战经验」的金边,正因这样,在中国打算组建自己军事学院的时候,刘伯承就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绊住」他前往朝鲜除身体原因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理由。

建立军队自己的「鞍钢」

或许是远渡国外求学的经历,虽然一度被称为「军神」,但是刘伯承始终有「建军必建校」的主张。

只是因为国家未定,实在没有一个绝对安静的地方承载学生的书桌,一拖再拖直到1950年新中国已经成立,才决定创办陆军大学。

得知这个消息,刘伯承的心里是止不住的彭湃,他当即写信,脱去自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官职,申请去创办学校,做一名「教书先生」。

党中央很快批准,因为他们钟意的人选,也一直都是刘伯承。

从沪顺起义创办军事政治学校开始,刘伯承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干力量,他爱干教书育人的事,也有能力,你情我愿的一拍即合,最终在1950年10月让刘伯承从西南来到了北京,全心扑在了学校的规划筹建上。

他和彭老总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为新中国之安定与腾飞双管齐下,外患之难彭老总反击的漂亮,创建正规现代化高级指挥学府的使命,刘伯承也做到了完美。

1951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典礼在南京举行,庄严的授旗仪式上,刘伯承没能忍住,双手托起军旗一脚,深深的吻了一口,那一下,他的心里终于踏实,

新征程自此开始,刘伯承的教育却刚刚启航。

因为是从战场走出来的老将,所以刘伯承会坚持「实战战场上的成败是测试我们教育工作好坏的试金石」,高要求之下,学员们不敢松懈,熟悉掌握了诸军兵种的合同作战知识。

因为重视,所以刘伯承的眼睛里更容不下一点沙子,凡是涉及作风纪律的事情,他都会一查到底。

有个教员对学员的评分很是松懈,刘伯承听说之后,自己去调查情况,不仅严肃批评了教务科长,还把学员的分数给改了过来。

他觉得剧团可以出梅兰芳这样的演员,医院能有手到病除的医生,那么学校,也应该打造高水平的教导队伍,并且也只能是高水平的教导队伍。

前半生在战场捍卫国家领土,后半生用三寸讲台夯实国家未来,刘伯承的一生并没有因为未去朝鲜战场而遗憾,他活着的每一刻,都是在为国家奉献着的。

这样的老人,是军神,更是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