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白崇禧之碍,蒋介石何不免,宋希濂淮海未入?

2024-04-15历史

实际上,如果桂系能与蒋介石保持合作,蒋介石虽然不能迅速取得显著优势,但也不至于迅速崩溃。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双方的合作使得桂系领导人李宗仁成功指挥了关键的台儿庄之战。

但是,一旦双方发生冲突,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淮海战役期间。当时蒋介石不得不放低姿态,极力说服白崇禧来指挥部队。

然而,白崇禧在与李宗仁会晤后,突然决定放弃指挥权,乘飞机离开,留下蒋介石处境尴尬。这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启用刘峙和杜聿明来指挥作战。

根据事后解密的资料显示,黄百韬在碾庄全军覆没的背后,有刘峙的重大影响。因为正是刘峙,在解放军的佯攻下丧失了勇气,急于保住徐州,下令李弥撤出曹八集去「救援」。

因此,在黄百韬临终前,他仍在质疑:为什么李弥要离开曹八集,导致我军被共军截断退路……

可以想见,如果白崇禧当时真的指挥徐蚌,凭借他的军事才能,绝不会有如此结果。更令蒋介石愤怒的是,在淮海战役关键时期,他曾试图调动白崇禧部下的部队加入战场。

尽管黄维部队按计划被调入战场,宋希濂的部队却始终未能发兵。这使得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白崇禧几乎成了旁观者,坐看蒋介石失败后,迅速推动政变,迫使蒋介石辞职,由李宗仁接任。

这意味着,对蒋介石而言,在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不仅未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成了累赘。

那么,既然情况如此,为什么蒋介石不敢撤掉白崇禧,而让自己的心腹宋希濂参与淮海战役呢?

首先,三大战役的连续发生使蒋介石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蒋介石而言,他最大的困境是随着国军一次次失败,原本权重极高的「剿总司令」变成了一种负担。

例如,东北的剿总卫立煌,他并不愿意深陷东北的泥潭。但当陈诚已经处于绝境时,不得不动用私人关系,让自己的妻子去求助卫立煌,希望他赶紧去东北接任。

这一请求也使得卫立煌的妻子极为不满,她抱怨说:好处时你们抢着要,一旦有危险就让我丈夫去承担,这是在救你们全家,那我们全家怎么办?尽管如此,但卫立煌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任务。

陈诚的妻子名叫谭祥,她是宋美龄的干女儿,所以,这本质上是蒋介石夫妇的请求。如果卫立煌不答应,蒋介石可能会非常愤怒。

这也是为什么卫立煌后来敢于公开反对蒋介石,甚至宣布辞职。在此之后,蒋介石虽然对此感到不满,但只敢在背后大骂。

卫立煌认为「共军」威胁日益严重,对此非常气愤,因此提出辞职。蒋介石对此虽然有感,但认为在不利的战局中,许多高级将领常常趁机争权,利用「共军」威胁。比如当时的华中剿「共」总司令白崇禧……

从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卫立煌的行为与白崇禧相似,蒋介石之所以不敢更换他们,是因为已无人可替。同样,华北的傅作义也曾怒而宣布辞职。蒋介石对此也只能忍耐。

因此,这并不是因为白崇禧、卫立煌和傅作义本身非常有价值,而是蒋介石实际上无法更换他们。

东北国军的基础是远征军,由卫立煌指挥,他能稳定局势。华北国军的基础是绥远系,傅作义是绥远的领导人。华中地区则稍微复杂些,涉及到桂系和蒋介石的共同控制。

江浙是蒋介石的经济基地,而江浙周边则是桂系的势力范围。例如,安徽由桂系高级将领夏威控制,还有著名的大别山地区——这就是为什么当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时,白崇禧如此紧张的原因。

因此,在三大战役的连动情况下,蒋介石不敢更换人选,哪怕这些人再怎么碍事,他也只能视而不见。

其次,宋希濂的资历和威望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有人说杜聿明很出色,因为他指挥了两场大战役,但他始终是以副手的身份出现,这在名义和实权上都有所不足。这就是为什么资历和威望不够的原因。

蒋介石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希望能让有能力的将领尽快崭露头角,取代那些无所作为的将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王耀武,他曾被提拔为重要的地方官员,掌管山东。

但王耀武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他是何应钦系的高级将领,而土木系的陈诚却干预了莱芜战役——这个问题不再详述。山东失守后,徐蚌地区直接暴露了。粟裕曾说过,之所以敢打淮海战役,就是因为有山东等地区的支撑。

宋希濂也有类似问题,据他的回忆录记载,当杜聿明还在东北处理残局时,蒋介石曾想让他统领徐州。但宋希濂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任务,不是别人,就是邱清泉他都无法控制,邱清泉根本不听他的指挥。

值得注意的是,邱清泉掌握着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蒋介石无法直接介入,取代邱清泉......因此,他只能再次拉杜聿明回来,因为杜聿明是邱清泉的前上司,邱清泉虽然桀骜不驯,也得给杜聿明面子。

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都属于国军中崭露头角的新星,但他们都面临资历和威望的问题,一个只能挂副职,一个被陈诚压制,一个又无法平衡邱清泉。

所以,蒋介石唯一的选择就是不管白崇禧如何碍事,还是让宋希濂统军参与淮海战役。不幸的是,他最终还是不敢这么做。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桂系的威胁太大,宋希濂是对付白崇禧的唯一选择。

正如前面提到的,当时桂系在蒋介石的经济基地江浙地区周边拥有影响力,这并不是为了帮助蒋介石看家。因此,桂系成为蒋介石的潜在威胁,他必须对白崇禧有所牵制和平衡。

之前的胡琏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常挑战白崇禧的权威,给他施加压力,让白崇禧无可奈何只能抱怨。因为胡琏明白为什么他敢这么做。当十二兵团组建后,黄维也参与了,但他也被派到了淮海战场。

还有陈明仁,但不幸的是他已经对蒋介石绝望,尽管当时他在白崇禧手下,他不可能起任何作用。

只有宋希濂了!也就是说,在面对桂系的威胁时,只有宋希濂能起到监视、牵制的作用。如果真的调动宋希濂参与战役,一旦淮海战局与白崇禧联动,那蒋介石该怎么办呢?要知道,李宗仁那时已是副总统。

所谓内忧外患,当时的蒋介石就像是被夹在中间的老鼠,既要受到双方的压力,也要防备双方。因此,蒋介石即使白崇禧再怎么碍事,也不敢让宋希濂参与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