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粟裕评价华野头等主力王必成六纵不在列,皮定均日记说得很明白

2024-01-19历史

1948年11月6日夜,按照预定计划,华东野战军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猛扑向徐州收缩的国民党军。

根据资料记载,淮海战役期间,华东野战军参战的部队就已经达到了16个纵队加4个旅,加上隶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合计兵力40多万人。

经历过几年的战争,华东野战军成长确实超出预料。

毕竟在解放战争之初,华东、山东解放区的大多数主力都被抽调到了东北,多数部队都是在主力开走之后,以地方部队组建而来,能够有这样的成长殊为难得。

也因为华东野战军所取得的战绩十分突出,历来为军迷所津津乐道,也不乏有人议论,华野十六个纵队中,哪些是属于头等的主力纵队,他们之间各自战力怎样?

据说粟裕对华野部队,有过一番评价:

「华东野战军有六个头等主力纵队,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九、第十纵队,其中十纵稍弱一些,但仍可算是头等主力,另外五个头等主力纵队,战斗力不相上下,这六个主力纵队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长,比如第一、第四纵队擅长野战,、第三、八、九纵队擅长攻坚,第十纵队擅长防御。」

粟裕评价华野个头等主力纵队,也是华野较早成立的几个纵队。

叶飞的一纵是抽调苏浙军区、苏中军区主力部队组成的,本来就是为开赴东北做准备,后来因缘际会之下,留在山东,成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

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会师后,叶飞的一纵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只加了从中原军区突围的皮旅(改称独立师,1947年底划归晋冀鲁豫军区)。

一纵整历史悠久(来源于红军时期的闽东独立师),抗战时期打出赫赫威名,加上后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战斗力强悍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陶勇的四纵也差不多,这支部队和一纵一样,都是来源于新四军第一师。不过,陶勇的四纵前身只是来源于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期间部队进行了多次扩编,补充了地方部队。

相比于一纵,四纵还花多了不少时间培养。

不过,陶勇本身就是能征惯战的一员将领,四纵后来也打出了赫赫名声。

三纵、八纵虽然名声不显,可同样是战功赫赫。

两个纵队之所以战斗力较强,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就是原来军区主力部队建成的。

比如三纵,原来就是鲁南军区的主力部队,没有被派往东北,而是合编为山东军区八师,不久后又改称山东野战军八师,该师攻坚能力较强,一度有「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之称。

八纵是鲁中军区留在根据地的主力部队改编而来,到1947年2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直接改编为华野八纵,鲁中军区司令员王建安直接出任纵队司令。

相比之下,九纵、十纵就要不容易一些。

抗战胜利后,许世友主持胶东军区,为了支援东北,调走了胶东地区十个团的主力,其中包括山东军区五师、六师这样的精锐。

许世友在主力被抽调走以后,调了地方部队重建了五师、六师,后来这两个师就成了九纵的基础。

更关键的是,胶东军区走出了九纵这样的主力部队后,又继续重建了五师、六师,依托于重建的这两个师,又组建了华野十三纵。

如果算上东野四纵,那么光是胶东军区就走出了人民解放军三个主力军。

宋时轮的十纵是来源于渤海军区部队,渤海军区在抗战胜利后,也抽调了军区主力警二旅以及第七师1.23万人开赴东北。所以十纵来源实际上也是渤海军区剩余部队加上地方部队组建而成。

十纵成立虽然较晚,但韧性极强,后来享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美誉,华东野战军后来几次作战,十纵都是打阻击。

在所有的战役中,阻击战是最不好打的,毕竟阻击部队的目标就是配合全局,因此他们很少俘虏、很少缴获。

当然,不是说有老部队加持的纵队战斗力就强,看一支部队战斗力强不强,主要是看战绩,九纵、十纵就是在数次恶战中,打出来的赫赫威名。

不过,有意思的是,粟裕评价的华野头等的六个主力纵队中,依托于新四军一师成立的三个纵队,一纵、四纵都赫然在列,单单少了王必成的六纵。

难道说在粟裕眼中,六纵还不算是华野的头等主力?

论战绩,王必成的六纵其实不亚于一纵、四纵,也绝不逊色于诸如九纵、十纵这样的部队。

王必成作为华野一员名将,带兵是很有一套的,打过很多胜仗,他在抗战初期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在茅山根据地名声很大,被当地百姓称为「老虎团」,王必成也有了一个绰号叫「王老虎」。

王必成的老二团,就是后来四纵建军的基础。

皖南事变后,王必成任新四军第一师二旅旅长,二旅后来与六师16旅合并,称16旅,王必成因此改任六师16旅旅长。

1945年2月,苏浙军区成立以后,16旅改称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第一纵队司令员。

华中野战军成立后,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扩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任六纵司令员。

王必成出任六纵司令员后,参加了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中,光是六纵参加的就有五战,每战全胜,歼敌1.6万余人,王必成一个纵队占华中野战军全军歼敌数的三分之一。

1947年1月,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并,王必成任华东野战军六纵司令员。

不久之后,王必成率六纵参加莱芜战役。

此战中,王必成一个纵队就取得了歼敌2.4万余人的战绩,整个莱芜战役,我军歼敌5.6万人,六纵占全军几乎一半。

如此耀眼的战绩,六纵如何不能算是华野头等主力纵队呢?

总体来看,一、四、六纵队同出于一支队伍,作战风格类似,真要实际论战力,恐怕相差不多。

王必成的六纵没有被粟裕列为头等主力,不少人认为应该同两淮、涟水之战关系比较大。

两次战役,六纵都是死磕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尽管给整编七十四师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但不能否认的是,六纵伤亡也不小。

有人据此两战,断定六纵是善攻不善守。

这话虽然没错,但也有失偏颇,而且从一开始就忽略双方的差距。

整编七十四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士兵素养本来就很高,从后来孟良崮战役以及对该师俘虏的处理就能看出来,加上又是全美械装备,战斗力强悍自然是毋庸置疑。

六纵(当时称华中野战军6师)整体虽然不弱,但要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纵装备水平上就远不如敌人,打起来自然吃亏,在当时换哪支部队上来,都不可避免的吃亏。

涟水一战,参加的部队不只是只有六纵,许多纵队伤亡都不小,十纵还牺牲了一个司令员谢祥军。

血的教训也让华野将士意识到,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还不具备同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硬碰硬的实力条件。

总而言之,六纵在两淮、涟水失利,客观因素要大于主观因素(比如轻敌等毛病)。

等到装备水平上来以后,六纵在后来几次战役中的发挥就要好不少。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六纵作战过程中,细微之处还是有很大问题。

一个最大的问题还是轻敌。

豫东战役时,王必成率六纵第一个攻入龙王店,活捉了区寿年,可在杨拐战斗中的表现还是太差。

皮定均时任六纵副司令员,后来他在日记中详细的记录了六纵在杨拐战斗中的具体过程,从其中不难看出,杨拐战斗打的之所以艰难,主要就是因为轻敌。

六纵18师48团2营在事先没有进行侦查的情况下,就猛攻杨拐,一开始营长以为杨拐只有敌人一个连,一下子就吃了大亏,另外东南角进攻的47团3营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营长、连长相继受伤牺牲,这才想起来审问俘虏,通过俘虏口中得知杨拐敌军有一个团。

皮定均听说六纵杨拐受阻的消息后,亲自坐镇指挥,结果46团、48团轮番进攻,但还是没能攻入敌核心阵地。

战士们打的不可谓不英勇,冒着敌人层层密布的堡垒,连续攻破敌十几个地堡,但始终被敌人围堵于狭窄地带,不得寸进。

杨拐战斗连续三天不得寸进,主攻的48团出现了很大伤亡,47团也有些后力不济,师部不得不调来了侦察连调上来作为第一梯队,让46团2营作为第二梯队猛攻。

我军拼着这最后一口气,才拿下了杨拐。

三天战斗,十八师伤亡了1800多人,大大出乎预料。

后来各部队总结经验教训,总结大致有几点:

首先就是麻痹轻敌,战前就没有对整编75师有过详细的了解,没有对杨拐之敌进行侦查。其次,步炮协同不佳,造成了弹药过度消耗,却未取得实际效果。最后,步兵战术不佳,之前学习的小群战术未能实际运用到作战中,打起来以后各连队一拥而上,这种密集的作战给本就拥有火力优势的敌人更是平添一份助力。

要知道豫东战役已经差不多接近解放战争末期,我军已经进入反攻,而六纵作为华野主力纵队,却还有如此多的疏失。

哪怕是已经总结了经验教训,可六纵后来在淮海战役期间,仍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

也如皮定均后来在日记中批评六纵:

「敌军有进步,我们的进步的确不大,而且我们自己不了解缺点在哪儿?」

这恐怕也是粟裕未将六纵列入华野头等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