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确诊为「淡人」,只想淡淡地活着

2024-04-07生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兴起,大家喜欢为自己立一种社交人设,也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为「确诊文化」。每隔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又被确诊为某个「新物种」了。

这不,继「i人」和「e人」之后,最近又出现了「淡人」和「浓人」,而课代表刚刚被确诊为淡人。

那么,淡人,是怎样的人呢?

大概就是社交关系淡淡的,阅读习惯淡淡的,生活方式淡淡的,一切都可以淡淡的。

社交关系淡淡的,并不代表拒绝社交,而是远离一些会消耗自己能量的人。在维持人际关系的同时,会着重维护内心的边界和秩序。

偶尔还会有一点小跳脱,比如,在一群人的聚会里,突然会想把自己放逐到一种虚空的境界,这种精神状态有点像黑塞在【温泉疗养客】里写的: 「在这不温不火的清晨时刻,在沙漏和枯叶之间,我不想同精神打交道,我要的是无常,我想做孩子和花。」

阅读习惯淡淡的,并不代表不爱阅读,只是习惯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强迫自己要多久读完一本书。买书也是,感觉喜欢就买了,至于内容怎么样,不会过分深究,反正都会看的。

生活方式淡淡的,并不代表不热爱生活,只是乐于回归日常的平淡里,就像博尔赫斯说的: 「回归平凡的事物,清水,面包,一个水罐,几枝玫瑰。」

生活简单,精神内守,恬淡虛无。淡淡地活着,反而真切地活出了幸福感。

尤其是最近,只要用心留意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陷入一种相对低迷的状态。

作为拥有高度主观意识的人类,我们每天不停地接收周遭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作出判断,产生了「需要这个」或者「不需要这个」的判断,这些极性的判断,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缺憾感」。

而「缺憾感」,会让我们沉溺于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判断,也被这些种种牵制自己的情绪。

很多人往往错误地认为成功是通往幸福的捷径,于是尝试去追逐世俗的成功,但是真正的幸福,源于抛开对于「幸福」或者「不幸福」的定义,回归到一种中性的状态,不沉浸在外界环境。

塑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心智模型,如此才能获得内心的平和。

很喜欢三毛写的:「一辈子都在省着,攒着,不论多抠,钱还是没存够。一辈子都在忍着,让着,怕着,不论多小心,人还是得罪的不少。一辈子都在读着,写着,悟着,不论多聪明,亏还是没少吃。

一辈子都在觉醒中,成熟中,成长中,不论多淡定,遗憾还是有。回头看,除了苍老的容颜,渐长的年龄,满腹的心酸,还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所以想开了,什么才是生活,只有自己高兴了,那才是生活。」

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早地讨论起如何可以实现退休的状态。他们受够了生活、工作的奔波忙碌和无序,祈求能快点享受退休带来的闲适生活,不用在时代的洪流中掌握失去方向感的船。

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答案。硅谷知名天使投资人纳瓦尔·拉维坎特说,达到退休状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存钱,让自己的被动收入满足日常开销;第二种是把开销降到零,比如可以考虑出家修行;第三种是做自己热爱的事,并且乐在其中。

这么看,第三种方式的可行性会比较高。今天高喊的「反内卷」不是躺平,而是避开竞争的陷阱。

我们在成长环境、基因、经验等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成为自己」的这个赛道上,没有人可以「卷」得过你自己。

当我们面临生活的崩塌,我们需要重建的是自己的生活能力。

当我们在谈幸福、松弛感、治愈力等等积极的生活状态时,不应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是更专注于突破环境的限制。

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学会观察生活,找到自己的专长和热爱,主动地进行自我重塑。

随时随地,收听收看,让你的人生安住于心性智慧、流淌于生活美学,当下自在。

截至目前,生活方式研究院已经上线以费勇老师为主的23门课程,制作了近350节内容,涵盖了佛学、文学、数据洞察、艺术、生活方式等多个领域和主题。

*永久学籍将在2024年完成全面升级,仅限1000席学位,满员即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