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生活

赵美玲:回忆我小时候过年

2024-01-24生活

过 年

韩宽厚

「乾元起运三阳泰,斗柄回寅万户春」,当北斗斗柄指向东北方之时,冬去春来,又一轮回,就要过年了。「百节年为首」,过年,无疑是国人最看重的节日。

狭义上的过年,就是指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一这两天一夜;广义上的过年,应该包括从腊月二十三到二月初二这一个多月的有关年节的一切活动,就是常说的「大新正月」,「新」就是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把正月初一这一天称为「元旦」,元者,首也、始也;旦者,晨也。你看那「旦」字,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升起,不就是早晨吗?后来人们又把它引申为白天,「元旦」就是一年里的第一天。夏以寅月为岁首,就是我们现在的正月;商以子月为岁首,元旦成了现在的十一月初一,不过那时仍叫正月;秦崇水德,以亥月为岁首,元旦又移到现在的十月初一;汉武帝时恢复使用夏历,元旦仍为寅月首日即现在的正月初一,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改用公历纪年,阳历一月一日便成了岁首,称之为「元旦」,夏历岁首改称「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民国历法,依然将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不过在老百姓心里,阳历年是「洋历年」,不关老百姓的什么事。不管「公家」叫它什么名字,正月初一依旧是过大年。到这一天,人们无论在百里千里之外,都要千方百计赶回家来「阖家团圆」,庆祝新的一年开始。

关于「年」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到岁末岁首交接之际就要窜到村里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它非常害怕红色和大的声音,于是便在它到来之前贴红纸、穿红衣服、烧火堆,当他刚来时就放爆竹、敲锣打鼓,「年」就这样被人吓跑了,岁岁如此,「年」就再也不敢来了。这个习惯继承下来变成习俗,就是过年。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我们只能姑妄听之。其实过年是从庆祝丰收开始的,甲骨文的「年」字,是人扛着一株拖着长长穗子的禾苗,金文亦然,也有的把「人」换成「土」,小篆写作「

」,给「禾」下面的「人」加了一短横,「人」变成「千」。楷化后写作「秊」,上面是个「禾」,下面是个「千」,千代表很多,有很多很多庄稼不就是丰收吗?庆祝已经获得的丰收,向上苍祈求未来的丰收。在农业社会里,还有比丰收更重要的事吗?「秊」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隆重的节日。我想,过年应该就是这样来的。至于后来楷化写做「年」,那只是书写时发生了字形的变化而已。

腊月二十三刚过,府谷人的过年准备工作就全面铺开了。「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上了天」,神仙们都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述职去了,人间没有了神的监督,便百无禁忌,随便动任何地方也不怕冒犯神灵的尊严,天天都是吉日。扫家除尘去污擦垢,掸房梁,掏柜底,刷墙壁,糊花窗,糨地糨炕,洗箱柜,擦灯壶、泥炉子,挖炉寝,掏厕所,扫院落,里里外外除旧布新。备办吃喝,炒茶米,生豆芽,磨豆腐,煎茶食,硙杏茶,蒸花馍馍,做黄馍馍,炸油糕,施糕圈圈,煎山药、豆腐,烧猪肉,剔羊肉,煮猪头,熬皮冻......总之,年夜和正月吃的所有东西都要准备停当。就连平时天天吃的咸白菜也要洗净切碎攥成好多圪蛋放笸篮里冻起,为的是正月吃时方便。

请香纸,是农家过年各种程序中最虔诚的一环,有句俗话「庄户人家请香纸,介般介样都有了」。香纸是敬神和祭祀祖先的圣物,虽然要花钱却不能叫「买」,要叫「请」。买灶马爷、天地爷都不可以讲价,要诚恐诚惶地「请」回来,敬神用的香、表、炮,祭祖用的纸钱,也不可随便放在脚下不干净的地方。当然糊窗子的窗花(窗影儿),写对子的红纸,墙上贴的年画连同烟酒之类的请人待客用品也顺便买回来。所以,腊月的集市分外热闹。

年三十一早(小进二十九也叫年三十)要捞「隔(音结入声)年捞饭」,一捞两三盆,捞饭上插一圈红枣,捞得u多,剩得多,以期年年有余粮,吃剩的冻起,放在正月慢慢吃。吃罢饭,太阳升高了,家家户户挂灯楼,贴对联,不少人家前几天就把对联贴好了。有人考究过,对联来源于桃符,神荼和郁垒是两位神仙,专门捉拿做了坏事的鬼怪的。每逢岁首,人们把他们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挂在门两侧以防鬼怪入侵,这就是桃符。五代末,后蜀国主孟昶一时兴起挥笔写下「新年納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对联代替桃符,逐渐传到民间,于是过年贴对联便成了中国特有的民俗。记得小时候,我的故乡哈拉寨银匠「天顺炉」老郭每年过年,家门对联的上方,写两个小红贴子,左面「神荼」,右面「鬱壘」。不知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有关书籍,才知道这是桃符的直接传承。农家贴对联无处不在,大门上「龙飞福地,虎卧财门」,大门后的土神龛上「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恭敬神常在、虔诚圣有灵」,门口、窗框上「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裸露的房梁上「抬头见喜」、「金玉满堂」,牛圈「槽头兴旺,水草平安」,羊圈「大羊天天下,小羔日日增」,碾磨上「青龙赐福」、「白虎呈祥」,水瓮、米瓮、炭堆、牛车、牛角、花果树都要贴上「川流不息」、「米面如山」「日行千里」、「果实累累」之类的写了吉祥话语的红帖子,有的人家甚至在鸡窝上也贴上「公鸡能叫明,母鸡会生蛋」,当然更多的是应时合景的吉利字句。到处红红漾漾,一片喜庆景象。如果是守孝人家,对联就用黄色或蓝色的纸,内容也变成「守孝难还佳节礼,思亲免贺太平年」、「守孝三年终有尽,思亲一世永无穷」、「守孝不知红日坠,思亲常望白云飞」,表达别一番心情。家里刷得雪白的墙上,挂上花花绿绿的年画,灶头上,灶王爷两则也贴了「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红火通三界,轻烟上九霄」之类的红对联。接着,在院子里用煤块垒一个或大或小的火笼,大的三尺来高,小的也有尺五六。这可是个技术活儿,须有经验的成年人才能垒好,否则发着不多一会儿就坍塌,那可不吉利。火笼上也不忘记压上一条「旺气冲天」的红贴子。如果家里有在火笼上戴锁儿的孩子,就结一盘锁儿,在火笼上绕三圈,给孩子戴上,戴毕朝火笼磕三头,这关乎着孩子一年的安全,是很严肃的事,没有人敢草率从事。关于火笼也有讲究:早些年讲究债务不隔年,年前都要清账,但是,当负债者垒起火笼,债主就不能上门要账了。如果负债人不自觉还账,得等到端午才能再要。【白毛女】中杨白劳出去躲账年夜天黑才回来,就是依仗这个风俗,只是遇到黄世仁不按规矩出牌,才造成喝卤水自尽的悲剧。当然,借火笼躲账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无债一身轻,轻轻松松过大年才是人们的理想。大门、家门以及空房的门窗两侧都各摆一块「照门炭」,也叫「镇门炭」,大概也是驱恶镇邪的,炭块的正面还贴上用红绿纸条组成的「十」字。午饭通常吃糕粉汤,糕就是「高」,过年吃糕,年年升高。饭罢,男人们担着柴、炭和烧纸、供献以及酒菜等祭品带着开过锁的孩子去上坟祭奠祖先,在坟地边上也垒一个小火笼,让死去的先人和世人一样也红红火火地过个年。女人们便开始准备夜晚的吃食。上坟回来的男人不会忘了把已经用了一些水的水瓮再添满,过年了,可不能叫水瓮不满,满就意味着财源兴旺,幸福美满。至此,家里地面上便不能再洒下水滴,以防来年害疮,所以,女人往锅里添水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犯了忌。天黑了,点着灯楼,照得院里通亮。这灯楼,至少要点到初七,有的人家一直点到十五。晚上,多数人家吃饺子,也有吃蒸馍三盘的。有孩子的人家,包饺子时不忘在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叫「福饺子」,用以调动吃饭时的欢乐气氛。近年,年饭规格升级,鸡、鱼、肉都上,饺子成了其中的一个菜。还要调几盘凉菜,炒几个热菜下酒,即使平时不喝酒的人这一晚也要少喝一点,女人、孩子也让喝一点,这叫天长地久。饭罢,放一阵爆竹。早年,这一夜大多不睡觉守岁,府谷人叫「熬年」,或者一家人围在一起打扑克,或者听爷爷奶奶讲那些不知讲过多少遍的「古经」,识字的也可以看一夜小说。实在累得不行,躺在炕角眯一阵。主妇们往往还要为娃娃们赶做未完成的衣裳鞋脚,好赶到天明前给穿。现在,多数人家看完春晚便睡了,人睡了可灯是不能熄的。睡前,门口要放一把刀口朝外的菜刀和擀杖,以抗击入侵的鬼魅妖邪。农村,大门口也要放铡草刀和擀豆面的大擀杖,神仙都不在了,鬼怪们没有了管束,如果没有这刀杖挡着,冲回院子里,那可不是玩的。凌晨,该起来发火笼了,一开门先放一个开门炮,放的越响,标志着这一年越顺当,当然这一炮还有震慑暗藏下来的鬼怪的作用。火笼烧旺后,孩子们也相继起来,换上了新衣裳,双红炮、红枣、蒜瓣、苍术用线串起来裹上红布条缝在肩膀上或腋下,有的还在肩膀的另一头缝与岁数相同的一叠麻钱,这些都是辟邪用的。人们围着火笼说笑、放炮,早些年,只有麻雷、双红炮和鞭炮,后来,有了花样越来越多的花炮,孩子们便更乐了。这一阵,是整个年夜炮声最密集的时段。接着,点香迎喜神、接财神。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天刚亮,就有行动早的人家全家男女老少以至吆着牛驴等牲畜到野外出行(也有人把这叫迎喜神),不多时,家家户户都出来了。大家烧香、放炮,返回时捡几块小石块和小柴棍回家供在财神爷怀前,说捡着元宝了。邻居们互相拜年,主家端出糕圈圈和瓜子、水果糖以及香烟、茶水招待。「拜年不拜年,先尝你家糕圐圙子甜不甜」,一句玩笑话,融洽了邻里关系,泯灭了曾经的不快。相识的人一见面,问声「好过年!」答曰「都好过年!」整个正月初次见面都要这样问好。街镇上,商号之间、商号给老客户送拜年帖子,红纸上写「恭贺新禧,某某某鞠躬」的字样。虽然只是一片纸却帖到心到,贴近了关系,增进了友谊(五十年代还盛行,后来见不到了)。一些行乞者,也拿一截小木棒、一小块煤给人家「送财」,以获取较平时多得多的酬谢,一声「掌柜的,招财进宝嘞!」主家便接过送来的「财」,恭恭敬敬地摆在财神牌位前面以讨吉兆。初一,因为是接神的日子,许多人家吃素:早晨,杏茶泡茶米以及糕圈圈、黄馍馍或干货;中午吃细烩素菜、蒸馍。也有吃荤的:早晨,就吃三十晚上包的饺子;中午烧猪肉细杂烩菜、蒸馍。家里的长辈,早、午都要就凉菜喝点酒。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一,这两天不能生气,更不能吵架;孩子调皮,大人也不能打骂。穿新衣服,吃好的,放炮取乐,有自己可以支配的钱,还可以为所欲为而不用受气,对于顽皮的孩子,这两天是一年里最幸福的日子。

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动笤帚扫帚的,怕扫走财气。初二到初四扫下的垃圾也不能倒掉,要等初五一早「送穷媳妇」时才能倒到十字路口的垃圾堆上,还要念诵「穷媳妇儿穷,早点离我门」的咒语,然后不可回头径直返回家。据传,送穷媳妇是从送「恶煞神」演变来的。姜子牙封神,费仲、尤浑的老婆也来要求封个职务,姜子牙随口骂道:「你们俩真是恶煞神」于是二人便成了「恶煞神」。府谷人把垃圾叫「恶煞」即源于此。初七是人日,府谷人叫「人七儿」也叫小年,和年三十夜一样,垒火笼、吃饺子,放炮、熬年。从初二开始,女儿到娘家拜年,亲戚间互相拜年,互相请叫吃饭。近亲多的人家半个正月都处在这种请人唤戚的忙碌之中。亲戚朋友互相来往,都要带礼物,早年,带五至七个馒头,主家原数或少两个返回,但不可回原物,须换成自家的;后来,带点心之类;近年都带箱装牛奶、箱装饮料或别的礼品盒。主家都要好茶好饭接待,互相给孩子压岁钱。一般农家,一个正月吃掉的肉,要占全年肉食的一半以至更多(这与早年没有冷冻条件亦有关)。十五以前,除了做饭,是不干什么活儿的,十四到十六很多集镇闹元宵,要赶会。过了十六,该做活儿了,又几乎天天有忌讳,「不忌十八,双乌眼实瞎」,「不忌十九,骑驴跌折圪扭」,人们也真会找些奇怪的理由作为不干活的依据。「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不搭鞍」,又要大放假一天。二十五老城和几个集镇又过会,再赶一次红火,一个正月就没有做活的日子。到二月二,收拾起摆了一个正月的「照门炭」垒一个小火笼,收藏起挂了一个正月的年画等来年再挂,过年的礼节也到此为止,这年才算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