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世外桃源
最近闲暇之余,去户外走走看看,看到一处情景,让人想到了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也是蛮有意境的情景,此文是陶渊明已归隐多年,描绘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一种归隐生活的向往与情感寄托。而这样的情感寄托,恰恰与后来文人赋予菖蒲人文精神与情感寄托类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向往一种闲适的生活,渴望精神上的满足。
菖蒲是淡雅人生的一种表达。菖蒲作为盆景,自身具有文房雅物的气质,在古代,能很好的表达出文人淡雅的人生态度。宋代文学家张九成在【菖蒲】中写道:「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座有江湖趣,眼无尘土踪。终朝澹相对,浇我磊磈胸」。菖蒲「瘦劲」「清雅」的审美特性,表达了文人淡泊的心隐需求与淡泊的人格追求。
菖蒲是静谧而高洁的一种表达。刘应时【石菖蒲】:「十年梦不到丘壑,清坐喜看寒瘦姿。玉立一峰森黛色,虬蟠九节漾风漪。涓涓月露欲生处,漠漠溪云未散时。却笑轻狂桃李眼,腥仙风韵不能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高洁的自然景象,并借景抒情,此抒发了作者对于超脱世俗、崇尚清高之美的情感。
菖蒲是彼此欣赏的一种表达。在玩盆景盛行的宋代,文人对菖蒲盆景的喜爱难以言表,养花、交游这些具体的活动与艺术已经交融在一起。菖蒲也是作为彼此馈赠的礼物,表达对彼此的欣赏。宋代诗人饶节在【谢人送石菖蒲】中写道:「我有随身万斛泉,解令平地涌溅溅。一寸菖蒲十二节,谢师连石送泉边」。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作者对友人赠送石菖蒲的感激之情,更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仿佛拥有了无尽的源泉。菖蒲盆景营造出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文化氛围,为文人的书斋生活及互相交往等增添了风雅情趣。
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与状态。而菖蒲作为一颗草,也被人们赋予了一种淡泊、雅致的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来说,菖蒲就是古代文人内心中的「世外桃源」。养玩菖蒲在文人圈中的流行,正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菖蒲拟人化品格的追求。养菖蒲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菖蒲能够给人们带来环境的雅致和内心的宁静。菖蒲版的【桃花源记】可以这么写:临尽水源,便得一石,石上有蒲,仿佛若有光(眼前一亮)。便取之,带回家。清洗之,放入盆。文石相并,溶涵清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