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0-6岁儿童运动发育迟缓诊疗规范

2024-07-27育儿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运动发育、运动功能、运动质量、运动速度、运动效率 等方面与正常的运动相比较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之为运动障碍(dyskinesi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运动发育迟缓 异常的运动模式 异常的姿势 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应问题。常见的运动障碍包括 运动发育迟缓 发育性协调障碍 脑性瘫痪 等。

今天给大家分享运动发育迟缓的病因、临床表现、评估与诊断及其康复治疗。

概述

运动发育迟缓在临床上较多见,主要是指儿童在竖头、翻身、坐爬、站、走等粗大运动及抓握、对捏、等精细动作发育迟缓,未达到应有的年龄水平,而在认知和语言等方面基本正常。

运动发育迟缓只是婴幼儿时期暂时性、过渡性、运动症状描述性诊断。在ICD中一般诊断为发育指标/里程碑延迟(developmental delay,DD)。约90%的运动发育迟缓,未来可以发育正常。 如病情发展或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孤独症谱系障碍、某一遗传代谢病等时就不再诊断运动发育迟缓 。

国外运动发育迟缓发病率为5%~15%,国内尚无报道。运动发育迟缓中以运动发育迟缓最多,认知/感知发育迟缓次之,情感交流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最低。 初诊年龄主要集中在12个月之前,高峰在6~12个月,集中在竖头及独坐运动发育迟缓阶段。

病因

运动发育迟缓是由于出生前、围生期或出生后的高危因素,如宫内感染、宫内窘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等,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成熟,从而引起运动发育迟缓。

此外,父母养育方式不当、缺乏学习机会,或运动环境剥夺,也会影响儿童运动发育。

临床表现

运动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大运动方面,如 3月龄不能俯卧抬头、6月龄不能扶坐、8月龄不能独坐、12月龄不能扶物站立、18月龄不能独走 。精细动作方面如 3月龄握拳紧、6月龄不伸手抓物、8月龄不能换手、12月龄不能捏取 。部分运动发育迟缓可伴有为肌力和肌张力偏低、握持反射消失延迟、一过性轻微尖足等。

评估与诊断

01

早期识别

儿童运动发育有其规律性,一般而言遵循由头至尾、由近至远、由泛化到集中、先正后反的发育方向和规律。运动发育里程碑是早期识别的常用指标。由于达到运动里程碑的年龄范围较大,且存在发育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可采用发育里程碑的「预警征」来作为早期识别的依据,特别是在重要的运动功能上。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询问家长或测试儿童表现,观察儿童是否存在相应年龄点的预警征(表6-1)。

02

量表评估

儿童发育评估量表中的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区,筛查性量表如 丹佛发育筛查量表(DDST)、20项神经运动检查 等,及 诊断性发育量表如 Gesell 发育量表 儿心量表-II ,Griffiths 发育量表等。

运动专项评估量表:Peabody、Alberta量表

(1)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scale-2):适用年龄:0~72个月。量表由6个亚测验组成,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实物操作、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等,共 249项。是第一部全国性标准化的评估方法,分别提供粗大和精细运动得分。测试结果最终以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总运动的发育商来表示。

(2)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IMS):适用年龄:0~18个月。量表由4个亚单元,包括仰卧位、俯卧位、坐位及站立位。量表可对正常运动发育、运动发育迟缓及可以异常运动模式进行监测。

03

辅助检查

(1)头颅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分辨率高于头颅CT,运动发育迟缓多表现为脑室稍扩大、脑室周围轻微白质软化和额叶脑外间增宽。

(2)脑电图检查

有惊厥发作儿童应做脑电图以排除癫痫。

(3)肌电图检查

对肌力或肌张力很低的患儿应做肌电图检查,排除脊髓性疾病和脊髓性肌萎缩等。

(4)其他检查

疑有内分泌或遗传及遗传代谢病,应做血清T4、TSH、血糖、血氨、肝功能、染色体核型、基因测序等检测,进一步明确诊断。

04

诊断

运动发育监测是儿童保健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出现运动发育迟缓预警征的儿童,可采用专项运动评估量表或诊断性发育量表明确诊断。儿童的运动技能 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以上 ,或运动发育 延迟3个月以上 就可诊断为运动发育迟缓。同时还应关注其他领域是否存在发育落后或异常。

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还需进行病史采集及姿势、肌张力、自发运动等神经学检查,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医学检查,以明确临床及病因诊断。

05

鉴别诊断

(1)全面性发育迟缓(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GDD)

运动发育迟缓并合并语言、认知、社会适应等其他领域发育迟缓,称为全面发育迟缓。GDD常有两个及以上发育指标延迟。

(2)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

脑瘫患儿除运动发育落后外还存在明显的发育神经学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存在发育落后、生理功能低下和特殊面容(黏液性水肿)。血清游离甲状腺素(T4)水平较低、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增高和骨龄发育落后可确诊。

(4)遗传病及遗传代谢病

常为进展性的,致发育停滞或倒退,常伴有头颅、面容、皮纹和毛发等异常。通过神经系统、生化、代谢、遗传学方面的检查,可帮助明确病因及确诊。

康复治疗

运动发育迟缓康复的目标是通过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工程等康复手段相结合,集中式康复与社区康复(包括家庭康复),公办康复与民办康复途经相结合,中西医康复治疗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等方法,使运动发育迟缓儿童在身体、心理、职业,社会等方面的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和补偿。

01

康复治疗原则

(1)早期干预

婴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可塑性强,早期干预可以激发儿童潜力,学习和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和动作技巧。

(2)综合康复

以儿童为中心,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教师、家庭成员等共同参与,制订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计划,进行相互配合的综合性康复。

(3)游戏中训练

训练活动以兴趣为导向,治疗师在把握训练目标的前提下,尽量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去完成训练活动。

02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应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采取科学性、多样化、医教结合的方式,循序渐进,促进婴幼儿运动发展。

(1)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进行训练。大运动训练包括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运动技能的促通。精细动作训练包括基本手部操作(推、拉、揭开、敲击、按压等)、双手配合运用、手眼协调、日常用品操作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

(2)引导式教育

利用环境设施,通过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儿童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完成运动活动。

(3)感觉统合训练

通过适宜的活动,促进各感觉器官不断接收身体内外的各种感觉信息,积累感觉经验,发展感知动作,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改善儿童的身体控制、姿势平衡、动作计划及组织能力。

(4)游戏治疗

以游戏为载体,通过多感官的训练活动,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在与老师、其他孩子的互动中进行运动学习。

(5)目标-活动-运动环境(goals-activity-motor-enrichment,GAME)疗法

基于现代运动学习原理,以家庭为中心,以功能目标为导向,将运动训练、家长教育和丰富的学习环境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康复治疗方法。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诊疗流程见图6-2。

以上图文根据【儿童保健诊疗规范】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