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常说这4句话,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深爱,这才是父母最大的聪明

2024-09-25育儿

你爱你的孩子吗?我想这个问题,毋庸置疑。

每个父母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那你知道怎样爱孩子吗?

有的父母说:「我天天帮他煮早餐,洗衣服,这样还不够爱他吗?」

有的父母说:「我也经常关注孩子的内心,但每次我问他事情,他都避而不答,我也很无奈。」

有的父母说:「对他再好,他也不领情。」

是啊,我们想尽各种办法为孩子付出、为孩子着想,可似乎,孩子并不领情。

如何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深深爱着的呢?

怎样让孩子带着在被爱中获得的勇气,面对未知的道路呢?

下面4句话,如果我们能经常对孩子说,将会让孩子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爱。

「没有关系,慢慢来」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一个理念:无条件积极关注。

意思就是,当我们以无条件的方式去关注和接纳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自信,从而由内而外的成长。

我儿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班级里一直坐第一排,平时排队做操也是妥妥的第一名。

因为身高在同龄人中个子偏小,他经常很自卑。

幸运的是,带他做完骨龄,医生说还来得及,骨龄比他实际年龄小好几岁,趁现在多喝牛奶、多跳绳就能赶上同龄人。

儿子听完高兴坏了,赶紧实施了每日跳绳计划。

每天放学回来,哪怕作业做得再玩,他都要坚持跳绳 800 次才肯去睡觉。

连续跳了半年多去医院复查,但结果显示,他半年的身高几乎没有变化。

「不跳了,反正跳了也没用」,儿子自言自语地赌气道。

自己辛辛苦苦付出的努力,看不到一点回报,就算是大人都会很失望,更何况他一个孩子呢?

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说:「没有关系,我们能做的努力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妈妈知道,你已经尽力了。」

儿子听完之后,好像瞬间松了一口气。

后来,我发现,他渐渐放下了「跳绳、喝牛奶能长高」这个执念,而是试着把它们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之后每次聊到身高这个话题,他一点儿都不避讳,反而侃侃而谈:

「妈妈,你等着吧。我长在后头呢,我对自己的身高有信心。」

有句话说:「孩子的大脑若是雕塑,父母的反馈就是斧和凿。」

孩子做了一件事,产生什么后果,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

一次小小的正反馈,就能影响孩子的动机,影响孩子的自主能力,他的思维方式,就是在父母一次次反馈中塑造出来的。

就像孩子在家拖了一次地,你给到他的是正向反馈「你拖得地真干净」,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他就会越来越喜欢这种感觉,从而喜欢上拖地。

但如果孩子拖了一次地,你给到他的是负面反馈「连地你都拖不好」,孩子内心就会产生很大的挫败感,从而排斥拖地乃至干家务活。

要想养育出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先从看见孩子的每一次付出开始。

父母成长的一小步,就是孩子的一大步。

「你是怎么做到的?教教我」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怎么样让孩子更加自信?

有一个高赞的回答:「让孩子成为你的老师。」

我儿子在小学的时候,英语成绩一直不太好,属于班级中下水平。

一次期中考试,英语老师发微信跟我说,他期中考试考了95分,班级第四名。

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英语底子不好的人,这次怎么会发挥得那么好?

放学回来,他一扔下书包,就走到厨房跟我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听他说完,我很惊喜地问他:「儿子,你是怎么做到这么厉害的?教教妈妈,要知道,你妈妈当年的英语一直在及格线徘徊呢。」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孩子的思考。

儿子略微思考了一下,很认真地对我说:

「这个嘛,其实很简单,英语就是要把单词记熟悉,记好了单词,哪怕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也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出个七八分来。」

说完,他高兴地走到客厅看电视去了。

在很多父母眼里,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孩子做的好,是应该的;做不好,是不应该的。

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灾难。

教育专家卢勤曾说过:「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

当父母经常虚心地向孩子请教问题,多跟孩子说「教教我」,孩子的内心就会激发出很大的被需要感。

这种被需要会持续让孩子的内心,变得丰盛而强大。

「不管你做什么,我都爱你」

之前接过一次轻咨询,一个50多岁的妈妈正在为刚刚毕业呆在家里的儿子发愁。

她低着头,轻声地说道:「儿子毕业之后就一直呆在家里,也不去外面找工作,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

每次我去敲门,理都不理我,而且他长期不运动,现在胖得差不多有200来斤,怎么办呀?」

大致情况了解下来,这位妈妈从小管儿子就特别严格,上什么培训班、交什么朋友,妈妈都要把关、过问。

这导致孩子性格很内向,一直很依赖母亲。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大学,远离母亲的儿子性格开始变得更加孤僻,不爱跟同学讲话,整天待在寝室里打游戏。

别人在大学里奋笔疾书,他却在游戏里热火朝天。

心理学上有一种「退行」的防御机制,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感到焦虑时,会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

选择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这位妈妈的儿子就把自己退行到了青春期阶段,变得孤僻、自卑、不爱与人交流。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

其实,「退行」实质是面对新的问题,没有建立起新的行为反应模式,而退回到儿时的行为方式。

关键就是如何教会他一步步学会用新的方式对待新的问题,把他从自我退缩的循环中拉出来。

我对那位妈妈说:「慢慢来,不管他做了什么,你要让他感受到,你一直会在身边陪伴他,鼓励他,爱着他。这份爱的力量会让他慢慢恢复能量的。」

半年后,那位妈妈跟我说,现在她儿子每天早上都会跟她一起去绿道散散步,偶然也会出去跟朋友聚个会,开朗了许多。

爱,是一个动词。

可是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不会或者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表达爱。

当孩子没有办法感受到父母的爱,他的内在会缺失一份安全感和力量感。

长期以往,他就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差劲的,这份信念会一直伴随着他的学习、工作、直到他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阿德勒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幸运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孩子,用一生治愈童年。」

何为幸运的孩子?我想,是那些在童年时期得到父母很多很多爱的孩子吧。

「相信你,一定能够想出好办法」

表姐家有两个男孩,一个7岁,一个5岁,弟弟经常抢哥哥的玩具,哥哥就哭着鼻子来找她。

表姐哪个都不能帮,帮谁都会偏心,问我该怎么办?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成长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慌乱、手足无措、焦虑。

其实,任何问题都有正反两面,如果换个角度思考,每个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一次机会,结果是不是就大不相同呢?

表姐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孩子的问题揽在了自己身上,觉得自己应该要去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

但有时候恰恰相反,把问题丢还给孩子,孩子才能有机会变得更加独立。

我让表姐回去跟孩子说:

「妈妈也很想帮你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一下子还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你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不让弟弟抢你的玩具,同时他又可以拿到玩具玩呢?妈妈相信,你一定会有办法。」

表姐按照我说的去跟孩子沟通,结果哥哥果真找到了一个办法:就是他自己先玩20分钟,再给弟弟玩20分钟,两个人轮着来。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替他感到开心,因为成长的机会来了。

当孩子遇到困惑时,我们应当适当放手,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之所以是问题,是我们把它定义成了问题。

很多父母都会潜意识把孩子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徒增自己的烦恼。

换一种做法,把问题还给孩子,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很认同一句话:「父母的格局,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长大后就会变成什么样。」

一个孩子,自卑还是自信,强大还是脆弱,往往取决于父母。

是父母平时的教育、日常的言行,塑造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

爱是需要表达的,而表达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我们的话语和行为。

让爱成为孩子最坚强的盔甲,在今后的学业上、事业上、人生路上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作者 | 诗漫·陆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