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2023婴幼儿辅食年度舆情报告(英氏)中篇

2023-12-14育儿

2023婴幼儿辅食

年度舆情报告

(中篇)

导语:上一期灰度评测梳理了关于「英氏」品牌的一些舆情报道,其中包括产品质量、售后服务、投诉处理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氏品牌的形象和市场表现。

在这一期中,我们将继续带您了解英氏品牌在市场中的表现,以及相关的舆情动态。

英氏年度舆情分析(中篇)

自上次回顾了英氏品牌的舆情报道后,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英氏,这个在中国婴童用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品牌,如何保持其领先地位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接下来的梳理中,我们将从产品质量、卫生状况、价格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继续深入剖析英氏品牌需要做出哪些更加严格和负责任的努力。

以下为英式2023年度舆情报道大盘点(中篇):

(一)

英氏婴幼儿米粉

检出重金属镉

来源:五谷财经

2018年9月,【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来自中国、德国、美国、克罗地亚等国家生产的10款婴幼儿营养米粉,当中包括爱思贝/EARTH'S BEST、合生元/Biostime、喜宝/HiPP、英氏、衍生、雀巢、方广、亨氏、贝因美、嘉宝/Gerber,检测项目为「镉含量」。

结果显示,10款产品中,爱思贝、亨氏、方广、衍生、喜宝、英氏等6款营养米粉检出重金属「镉」。

某些超出欧盟标准

2018年6月22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发布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的公告】,首次规定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的临时限量值为0.06mg/kg,略高于欧盟规定的0.04mg/kg。

检测结果显示,10款婴幼儿营养米粉中,仅雀巢、贝因美、嘉宝、合生元等4款未检出镉。

爱思贝、亨氏、方广、衍生、喜宝、英氏等6款镉含量在0.0053mg/kg~0.049mg/kg,但均未超出国家卫健委的临时限量值要求(0.06mg/kg)。

不过以欧盟标准衡量的话,某些不符合要求,不建议选购。

在产地对比上,重金属「镉」并非国内米粉专属。

例如,德国、克罗地亚等国家进口的爱思贝、喜宝皆有微量镉检出。

所以海淘其实并不能降低「踩雷」风险。

为什么是0.06mg/kg这个限值?

在关于「临时限量值」的规定中,卫健康的解释是:这一临时限量值是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提出的健康指导值(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25μg/kg BW)为依据,利用中国近年来风险监测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确定的。

这个耐受量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一个6月龄的宝宝,体重8kg,那么每天镉可耐受6.67μg(25*8/30)。也就是说,8kg的宝宝每天镉不超过6.67μg就是安全的。

按照卫健委制定的临时限量值0.06mg/kg。假设宝宝每天吃米粉30g,则从米粉中获取的镉最多为1.8μg,在这个安全的耐受量范围以内。

实际上,目前各国对婴幼儿辅食中对镉有标准限定的国家也并不多。包括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不过,欧盟在这方面是有严格规定的,奶粉中的限量是0.005mg/kg,婴幼儿食品和谷类辅食中的限量值是0.04mg/kg,比中国目前的这个临时限量值还要更加的严格。

镉是什么,危害有多大?

镉是一种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食物中的镉通常不会造成急性中毒,但是长期大量摄入可能会造成潜在的慢性损害。

它会引起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抽搐等症状,这种经消化道吸收引起的镉慢性中毒最容易损伤人的肾、脾、肝脏等器官,还会引发贫血、生殖功能下降等问题。

长期摄入受到镉污染的食品,会造成镉在体内蓄积,导致骨软化症,周身疼痛,被称为「痛痛病」。镉本身也是致癌物之一,能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恶性肿瘤。镉污染因其隐蔽性和滞后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其在人体内潜伏达10到30年。

根据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已制定谷类、肉类、奶类等大宗食品中的镉限量标准,但除欧盟以外,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均未对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镉限量作出规定。

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文章中特别有一句:「自制并不能降低重金属含量」,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婴儿食品中含有重金属,是因为食品制造原料中有重金属。比如说:米饼有重金属,是因为米有重金属,而米有重金属是因为稻子生长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

2002年,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曾对全国市场稻米进行安全性抽检。结果显示,稻米中镉超标率10.3%;

2007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在全国六个地区(华东、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华北)县级以上市场随机采购大米样品91个,结果同样表明: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

2013年第一季度,广州市食药监局的抽检也曾发现,市面上的镉超标大米达到了44.4%,最高的超标了6倍。

近几年「毒镉大米」频频引发关注之后,用大米制作的米粉等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的镉含量也成为监管部门的下一步目标。

「法律对于公民来说是最起码的底线,而国家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则是最低标准,优秀的企业都会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所以这个事情发生之后,就能看出谁是优秀的企业,」一位母婴人士告诉【五谷财经】,未来国家有关部门会更加严格管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不排除执行与婴幼儿配方奶粉同等管理力度的可能。

(二)

婴儿辅食频现食品安全问题

工厂品控无法脱责

来源:母婴时代


随着各大品牌的加入,市场的推动,婴幼儿辅食已经成为了成长中的「刚需品」,市场产品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这也离不开资本的加持,推动着整个婴幼儿辅食市场迅速扩张。但也由于这一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根基不稳,行业门槛较低,导致整个市场的品质安全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的方向。

婴幼儿辅食产品接二连三出现安全问题,不少品牌备受质疑,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为何基础的安全问题都无法保障?这与工厂和品牌的品控管理有着不可推脱的关系,大多数品牌都会选择进行代加工,这其中部分品牌对于产品的安全性是无法把控的,这也导致婴幼儿辅食市场中产品不合格现象的频繁出现。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其中,淘宝网新疆特产选购店(经营者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爱力百货经营部)在淘宝网(网店)销售的、标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彩贝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核桃仁补充营养奶米粉,其中钠含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但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

另外,天猫恩仕旗舰店(经营者为江西省南昌市恩仕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在天猫商城(网店)销售的、标称江西省南昌贝乐利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的、江西培康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恩仕有机米粉(铁锌钙配方,高铁原味),其中维生素A含量既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也不符合产品标签标示要求。

2021年7月,全国海关在口岸监管环节检出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并未准入境的食品177批次。其中,浙江国贸乳制品有限公司进口自意大利的Heinz Italia Spa.生产的1批次44.16千克派乐萌粗粒小麦谷物粉,因超限量使用营养强化剂维生素A、铁、维生素D,被海关拒绝入境。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显示,在2022年第11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中,1批次牧野渔趣牌的奶米粉被抽检为不合格产品。牧野渔趣牌的AD高钙胡萝卜高钙配方奶米粉被检测出重金属含量超标以及营养元素不达标,该批次产品镉(以Cd计)检验结果为0.073mg/kg,大于标准限量值0.06mg/kg。

据了解,镉是最常见的污染重金属元素之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对食品中镉的限量有着严格的规定。食品中镉不合格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污染导致。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慢性蓄积性,长期大量摄入镉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肾和骨骼损伤等。

以上不合格现象只是近两年中的一部分,其中被抽检不合格的工厂甚至不是第一次出现安全问题,有不少工厂也因此被处罚。其中可以看出,除了一些杂牌外,还有一些知名婴幼儿辅食品牌的身影,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了婴幼儿辅食市场中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婴幼儿辅食市场 杂牌占六成左右

随着新生代父母对于宝宝健康营养关注度的逐渐提升,也为婴幼儿辅食市场带来了发展契机。既有窝小芽、宝宝馋了、哆猫猫等新兴品牌,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休闲零食品牌,贝因美、贝拉米、幼之本等婴童食品品牌,美素佳儿、牛栏等奶粉品牌,还有亨氏、喜宝、爷爷的农场等老牌婴幼儿辅食品牌,拥有了各大品牌的推动,婴幼儿辅食市场自然而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笔者在企查查上搜索「辅食」显示,与之相关的公司有12368个。虽然婴幼儿辅食品牌众多,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实这一领域的集中度还比较低,只有个别品牌刚刚冒头。

据【中国婴幼儿辅食市场洞察与创新机会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婴幼儿辅食市场中,嘉宝的国产和进口市场份额合计18.5%,是该市场的第一大品牌。亨氏的市场份额是8.3%,前两位都是国外品牌。第三名就是英氏,占比6.6%,但国内辅食市场的61%以上的份额依然是由无名品牌占据。

而这些杂牌布局品类较广,不仅仅卡位了婴幼儿辅食市场,还有儿童零食、休闲零食,甚至还有其他成人食品的布局,只是将婴幼儿辅食作为了一个营收增长点,对其投入力度较小,想要抓住婴幼儿辅食市场的红利期,获取更高的利润。

这些杂牌大多会选择代工,对于安全性的把控上是相对较为欠缺的,并且在卖点上也是追寻着热点趋势,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有不少杂牌是贴牌进行售卖,当然这种现象也远远不止是杂牌在施行,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也会这样,贴牌为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付出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

市场迅速扩大

离不开代工厂的功劳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预计未来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将保持每年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0亿元。

婴幼儿辅食市场增长速度较快,除了是因为其本身市场规模较小,热度的加持下,增长速度提升较快,还离不开代加工的功劳,代工厂为辅零食市场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建立婴幼儿辅食工厂不仅要花费资金,行业内对于工厂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2018 年 6 月 30 日,【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正式实施,规定未取得婴幼儿辅食类别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婴幼儿辅食。该【细则】实施以后,市场上大量工厂被淘汰,因此代工厂市场地位较高,而拥有自身加工厂的辅零食企业也增加一个卖点,是婴幼儿辅食品牌树立品牌性的战略之一。

现在中国婴辅标准婴标生产工厂屈指可数,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全国各省市幼儿辅食食品获证企业数量为136家,其中幼儿谷类辅助食品获证企业数量72家,占比53%,而幼儿罐头辅助食品获证企业数量较少,只有4家。

其中,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婴幼儿生制类谷物辅食(婴幼儿面条类)生产企业只有11家,分别是上海京元食品有限公司、江西金宝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青岛君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面业(秦皇岛)鹏泰有限公司、东莞佳利(亨氏)、上海伊威儿童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厂、江苏扬州方广食品工厂、上海良晟食品有限公司等。

由于对于工厂生产资格标准的提升,导致一些技术不过关的工厂无法继续生产,所以大多数品牌都会选择代工,随着休闲零食企业、乳企、资本都陆续涌入,代工厂为其解决了生产问题。

不少知名品牌也都采用代工

代加工是婴幼儿辅食市场中常见的生产形式,不管是一些中小品牌,还是一些现在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都存在着代加工现象,甚至一部分品牌虽然拥有着自己的婴幼儿辅食工厂,但是一些辅食品类依旧是代加工。

据笔者查询,明一加锌铁营养米粉的代工厂是漳州市方长宏食品有限公司,贝拉米有机高铁米粉的代工厂是广东东泰乳业有限公司,英氏的供应商有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江门新乐贝食品有限公司等。

代加工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即一些选择代加工的婴幼儿辅食品牌在安全性的把控上稍显不足,这也导致了婴幼儿辅食市场中安全问题的出现,不仅仅只有杂牌、中小品牌,不少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甚至市场占比较高的品牌也出现过产品不合格现象。

比如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为英氏辅食生产水果溶溶豆,该企业曾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给予5万元的行政处罚,另外,在2022年7月8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2年第18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标称山东醉美食品有限公司2022年1月15日生产的速溶火龙果坚果藕粉羹,霉菌不合格,销售单位为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检验机构为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

虽然速溶火龙果坚果藕粉羹并非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该工厂在品质检测上有着一定的问题,而在2021年2月份的英氏辅食供应商大会上是「供应商代表」。

另外,英氏的另一代加工工厂——江门新乐贝食品有限公司也曾在2021年10月受到行政警告的处罚,原因是他们「未按规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生产食品」。

虽然现在代加工是婴幼儿辅食品牌的战略之一,但是在选择代加工工厂时,品牌需要综合进行考量,安全把控是重中之重,另外,虽然是代加工,但是品牌对于自身产品的检测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并不能够将产品的安全问题全权交由代加工工厂。

安全性迫切需要解决

众多品牌因为安全问题备受质疑,而众所周知,安全性是品牌生存的基础配置,是取得消费者信任与青睐的根本,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是对品牌性的打击。虽然婴幼儿辅食较为依赖于代工,但是品牌在对代工厂品控的掌握上是需要加强的,婴幼儿辅食的安全问题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

据【中国食品消费及创新趋势白皮书(婴幼儿部分)】显示,关于影响婴幼儿辅食品牌(负面)的最大因素,消费者认为主要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的占 83.0%。安全问题频出是在消耗消费者对辅零食品牌的信任,严重会影响到品牌生存。

所以随着婴幼儿辅食市场的发展,一些知名品牌开始建设工厂,比如某辅食品牌在宁乡市经开区投资建立占地2万㎡的现代化辅食工厂,拥有国内先进的10万级GMP无菌净化生产车间、多条自动化辅食生产设备以及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集科研、开发、生产于一体。

认知&浅评:虽然一些有工厂品牌的部分婴幼儿辅食产品依旧是代加工状态,但是建设自身工厂会为品牌性的建设添砖加瓦,从而提升品牌知名度。目前建设自身工厂可能大多数品牌在综合考量后都不会布局,但是随着婴幼儿辅食市场不断扩张,入局门槛不断提升,未来建设工厂也会成为一种趋势。

(三)

英氏辅食频陷「质量门」

辅食赛道如何正向发展

来源:银箭财经

在乳行业高度内卷求增量的当下,与婴幼儿相关的辅食赛道却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初期阶段。

婴幼儿辅食赛道发展较慢并非行业前景存疑,事实上,在2019年我国婴幼儿辅食消费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40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预计未来我国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应在千亿以上。并且现阶段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25%,相比欧美国家的80%仍有较大的差距,成长性值得肯定。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1年婴童食品领域发生投融资事件近20起,其中仅窝小芽、米小芽和秋田满满等新兴婴幼儿辅食品牌企业融资总额就超过了15亿元。此外,健合集团、贝因美、旺旺集团等老牌企业也纷纷在婴幼儿辅食领域布局。

行业有确定的成长性,市场也不乏实力的企业,那么婴幼儿辅食赛道为何仍未形成稳定的市场格局?

一、婴幼儿辅食赛道爆火的三大内因

婴幼儿辅食赛道在近几年之所以涌进如此多的企业,原因大致有三点:1.主业受困下,企业需要横向扩容寻找增量;2.消费人群习惯变迁促进婴幼儿辅食赛道市场扩容,企业有利可图;3.行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企业「有机可寻」。

健合集团和贝因美自不必多说,由于奶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纵向挖掘存量市场,向高端、超高端奶粉品牌市场发力转型,横向拓展增量市场,实现产品线延伸或市场拓展,已经成为整个乳行业的主流趋势。因此,健合集团和贝因美选择与婴幼儿相关的婴幼儿辅食赛道拓展增量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旺旺集团,其主营业务本身就偏向于低龄儿童,进一步进军婴幼儿辅食赛道或早就在旺旺的规划中。更为关键的是,婴幼儿辅食虽然与婴幼儿相关,但由于国家针对婴幼儿辅食的「配方」尚无明确标准,当前阶段市面上的婴幼儿零辅食本质上仍属于快消品,而做快消品本就是旺旺集团的强项。

除了婴幼儿辅食赛道比较契合各大企业的发展外,消费习惯的变迁使得市场扩容明显,也是众企业争相涌入婴幼儿辅食赛道的一大因素。

上述已知,现阶段我国婴幼儿辅食渗透率仅为25%,渗透率之所以如此之低在于我国消费者普遍更倾向于自制辅。不过这一观念正在快速发生改变。随着90后和Z世代逐渐成为「奶妈」群体的主力军,在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导向下,年轻消费群体更愿意通过购买的方式满足婴幼儿的日常所需。

婴幼儿辅食赛道在购买力更强、营养意识更健全的年轻消费者推动下快速扩容,又因为整个赛道尚不成熟规范,而不规范也就意味着更多破局的机会,自然促使一众企业期望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至于以窝小芽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则期望能够乘着东风从婴幼儿辅食赛道脱颖而出,获得上牌桌的机会。

二、赛道初创,乱象丛生

任何突然爆火的赛道终究难以企业非理性地、盲目地展开无序竞争,为了抢先获得市场占有率从而陷入重营销轻产品的误区。尤其是目前婴幼儿辅食本质上就是快消品,这更加剧了企业们总是偏向于营销层面上的宣传,从而忽略了在供应链端的完善。

具体来看,婴幼儿辅食赛道的玩家们在供应链上主要分为两派:

首先是以新兴企业为代表的「代工派」,由于大都为初创公司,供应链上的短板较为明显。为了早日将产品推向市场,「代工派」在生产上大都会选择代工模式,以轻投资的方式加快企业扩张,站稳脚跟后再逐步自建工厂。

代工模式虽好,但因为企业无法对代工厂深度监管,难免会出现代工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质量控制、生产和检测流程操作不当,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比如窝小芽就曾被爆出在婴幼儿辅食产品中发现了「厕所虫卵」,2021年有消费者也在英氏附赠的一盒婴儿面条里发现了类似蜜蜂大小的昆虫。出现类似现象的不仅仅是国产品牌,海外婴幼儿辅食三巨头之一的亨氏,也被发现在磨牙棒产品中发现了活虫,

尽管上述部分事件最终并没有盖棺定论,但频发出现食安问题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恐慌,对尚处于市场教育期的婴幼儿辅食赛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代工生产的模式,也造成了辅食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也不利于整个赛道的扩容。

其次,则是以老品牌为代表的「凑合派」。

与新兴品牌不同的是,老品牌在供应端有一定的基础,保证了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但问题在于,婴幼儿辅食赛道虽然市场前景可观,但在初期阶段部分老品牌大都以试探性的心态进军婴幼儿辅食赛道,因此对于生产线的改造或也仅限于表面。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某奶粉品牌就曾因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生产共线的问题导致1段奶粉香兰素超标。部分企业在主营业务上尚不能严格划分生产链,在市场尚未打开的副业上,企业是否会严格区分和改造生产线或是一个大大的疑问。

不过纵观整个婴幼儿辅食赛道,老品牌们产品暴雷的现象很少见,反而是「新型派」频繁被发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

比如2019年南都记者曾发现英氏健恩泰国茉莉香米米饼的产品,包装标明的产品标准是GB17401(膨化食品的执行标准),但「engnice英氏湖南专卖店」的客服却表示可以被出牙之后的宝宝食用,而宝宝出牙的时间一般在4-7月之间。在此之前,新华网更是发现英氏原味营养面片、英氏紫芯地瓜蝴蝶面的委托生产方没有婴幼儿辅食类的生产资质信息。

中国网财经也曾发表文章表示,发现有消费者在窝小芽旗舰店购买了一款标注为「非油炸膨化」的窝小芽鲟鱼球,收到货却发现产品包装上明确显示为「含油膨化食品」。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在于我国尚未针对婴幼儿辅食的「配方」出台明确的标准,品牌在生产售卖婴幼儿辅食上具有一定「以官方释义为准」的自主权。

不过新兴品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侧面体现出整个婴幼儿辅食行业「挂羊头卖狗肉」的普遍性,老品牌或许真的以婴幼儿的标准生产了产品,但其营养如何,以及是否适用于某个特定阶段的婴幼儿,或许只有老品牌们自己知道。

无论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产品,婴幼儿辅食虽然属于快消品,但对于父母来说,任何关于婴幼儿的衣食住行都是大事,身在其中的品牌应该有敬畏和审慎之心,如此品牌才能长存。

三、产品力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相对于生产管理体系上的调整,品牌在营销上的改变更容易。前者付出的成本更高,而且段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消费者也很难感知到。而营销的效果则显而易见,且在市场教育期加大营销宣传本就在品牌们计划之内。

婴幼儿辅食品牌们除了常规营销外,也针对生产标准尚未确定的行业痛点展开了针对性营销。

比如窝小芽首创出「1357」婴童均衡膳食的新理念,打造了全面覆盖一日三餐、5大类食物、7天不重样的科学喂养方式,英氏则提出了「12345」的5阶精准喂养体系。

窝小芽和英式的目的很明确,通过概念的普及抢占用户心智,从而将自身打造成行业标杆品牌,在门槛较低的婴幼儿辅食赛道建立起稳固的竞争壁垒。

但打造概念固然是市场所需,却并非长久之道。促进婴幼儿辅食赛道崛起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需求高涨,而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质量更安全、营养更全面的产品去替代自制辅食,而非「噱头」。

艾媒咨询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点,经过调查显示,网民购买婴幼儿辅食时最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影响、宝宝喜欢度,品牌知名度和价格因素则排名较后。

因此婴幼儿辅食赛道的品牌们需要做到两点:一是逐步摒弃代工模式或加大对产业链的改造,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二是加大研发,增加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提高专业度,进一步加强产品力。

在产品力的驱动下,才能促使消费者将婴幼儿辅食作为替代品,而非尝鲜品,企业和行业才能走向正向发展的道路。

(四)

婴儿辅食标准竟与成人一样

英氏等被点名曝光

来源:五谷讲坛

部分婴幼儿辅食配方执行的竟是普通食品标准!

南都记者调查部分婴幼儿辅食市场发现,该行业乱象丛生,包装宣传均是打造成婴儿辅食的产品,执行的却并非婴幼儿辅食标准,且多高糖高盐辅食,有个别品牌的配方甚至与大人的一样。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司在广州市召开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监管工作研讨会时,进一步加强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监管的工作措施,开展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生产企业重点监督检查工作,婴幼儿辅食或进入「最严监管期」,上述乱象能否被终结?

磨牙饼干产品标号却为普通饼干

南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打着婴幼儿辅助食品旗号的产品实际执行的却并不是婴幼儿辅助食品专用标准。

当记者在电商平台用「婴幼儿辅食」等关键词搜索时,发现大量相关产品实际执行的是该品类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适用人群并无明确的年龄限制,并不是专门供婴幼儿食用。

例如天猫超市中一款名为禾泱泱牛乳农场牛奶饼干的产品,在平台产品介绍中写着其是磨牙饼干,记者看到,其标注的产品参数中的适用年龄最小为12个月,但其产品标准号为G B /T 20980,是国家关于饼干的执行标准。

另外,一款名为英氏健恩泰国茉莉香米米饼的产品,包装标明的产品标准是G B 17401,而该标准是国家关于膨化食品的执行标准。

而当记者询问天猫「engnice英氏湖南专卖店」客服时,客服表示该米饼「建议是出牙之后的宝宝吃」,而宝宝出牙时间一般在4个月到7个月之间。

据悉,目前我国婴幼儿辅助食品涉及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 B 107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 B1077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辅食营养补充品】(G B 22570)。

上述产品虽然声称适用人群包括婴幼儿,但实际上却并没有执行婴幼儿辅助食品的专门标准。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看到,该问题由来已久,自2016年起就一直被媒体关注报道,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杜绝。

高糖、高盐现象较突出

不仅如此,调查中南都记者发现,婴幼儿辅食中高糖、高盐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资料显示,G B 7718-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也就是说食品配料表内的顺序是按照含量多少来排位的。

据记者观察,在英氏健恩营养小蛋酥和贝亲交通工具造型小饼干等产品中,都能看到配方标内白砂糖排位第二。

英氏健恩营养小蛋酥的产品介绍标明其适用年龄为6个月,贝亲交通工具造型小饼干更是在包装上直接明确标示「适用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但二者均额外添加糖,且含量较高。

更有甚者,如伊威原味猪肉酥,其营养成分表中,其钠含量每100g中就有1000m g.据了解,7-24月龄的宝宝钠摄入应不超过350-700m g/d.同时在食品标签中,当钠的营养素参考值远高于能量的营养素参考值时,说明这种食物的钠含量较高。

而此款伊威原味猪肉酥,钠的营养素参考值为50%,远高于其能量的营养素参考值23%,存在高钠问题。

南都记者查到的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显示,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除了增加能量外,不含任何营养素。

这些糖的过度摄入不仅增加婴幼儿龋齿的风险,也增加婴幼儿额外的能量摄入,增加儿童期、成年期肥胖的风险,并相应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还有产品虽明确表示是供婴幼儿食用,但其营养成分却和供成人食用的并无太大差别。

如一款名为金沙河宝宝原味挂面的产品,金沙河天猫旗舰店客服告诉记者,该款产品可供一周岁宝宝食用。

但记者发现,对比没有明确标示适用人群的金沙河原味鸡蛋挂面,两者的营养成分表几乎没有差别,尤其是钠含量竟是一样,每1 0 0 g含钠650m g.

企业回应是零食,偶尔吃吃没问题

记者随后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了上述产品的相关人员。禾泱泱的客服人员回应称:「这款饼干是没有标注婴幼儿产品的,这款上面(标注的)就是饼干,但是我们可以说一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吃。」

其随后还表示,产品详情页写的是三岁,但小一点的宝宝也是可以吃的,因为产品是低糖低盐的。

而英氏产品的出品商湖南英氏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则表示,英氏健恩泰国茉莉香米米饼「是属于零食类,并不属于婴标类产品」,而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该产品可以给那么小的宝宝食用时,公司回答:「本身每个宝宝的适应量是不同的,国家并没有严苛规定宝宝不可以添加零食类产品,是根据家人需要(添加)的。」

对于英氏健恩营养小蛋酥的高糖问题,其表示这同样是一款零食类产品,「本身不是作为主食来添加,如果只是偶尔给宝宝做零食添加,不会给宝宝摄入过多糖分的」。

此外,伊威原味猪肉酥的生产商上海伊威儿童食品有限公司回应记者,其产品各项含量在2018年时确实如包装上所标示的,但在2019年初已做调整,钠含量「大概是在四五百毫克」。

其随后还补充道,虽然在2019年对钠含量做了调整,但包装上的标注还没有改动,「就是里面的含量完全是低于外罐的值的」。

至于何时调整包装,该人员表示尚未接到通知。

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陈裕明表示,对于高糖高盐的婴幼儿食品,作为偶尔吃的零食是无所谓,但如果作为主食就需要有限制。

但其同样表示,高盐高糖辅食对宝宝「之后的饮食习惯会产生影响」,若是在幼时习惯于较甜或较咸的食物,今后更容易吃得过甜或过咸,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健康影响会比较大。

(五)

英氏果泥价盘不稳

价格从25.8到19.7

来源:EBH母婴时代

「价盘稳定」不论是对行业,还是企业,都是较为关键的存在,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兴行业而言,在初步发展时更要稳固好价盘。其中,婴幼儿辅食行业作为开局即入局高端的存在,价盘一直较高,甚至随着越来越多新兴品牌的加入,价盘还在拉高。

并且部分品牌还出现了价盘不稳定、不统一的情况,其中,笔者在购买英氏1阶有机西梅苹果泥净含量70g时,其京东售价25.8元,现在京东售价19.7元,并且不同电商平台上,其官方旗舰店的价格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淘宝售价23.5元。在短短一段时间内为何变换如此之大?并且还是在没有任何节日促销的情况下?

01婴幼儿果泥市场价盘普遍偏高 甚至价格相差十倍

随着市场中对于婴幼儿、儿童成长的愈发重视,并且还拥有着「价格即品质」的传统消费观念,共同推动着婴幼儿辅食市场高价的定位。根据京东超市发布【2023消费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健康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高端化已成五大主流消费趋势。

根据【2020年天猫零食市场分析报告(儿童零食)】食品市场快速增长类目,儿童零食市场潜力和市场环境分析数据显示,80、90后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精细化养娃」意识提升,家庭中儿童支出比重水涨船高,目前儿童消费市场已形成亿级大市场。

并且整个婴幼儿辅食市场还从享受进口红利到现在享受品牌红利,让婴幼儿果泥的价位持续走高。

据笔者查询市场中婴幼儿果泥定价发现,不同品牌之间产品售价相差较大,其中某品牌的两袋果泥售价79元,平均每袋售价39.5元,每袋净含量100克;某品牌的进口水果泥——莓果系列、顺畅系列等每袋售价29.8元,每袋净含量100克;另一品牌的水果泥15袋售价64元,平均每袋大约售价4.27元,每袋净含量100克。

同一品类的产品,即使原材料有所差距,但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小小果泥为何价格如此之高?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是本身成本较高?还是在售卖品牌?或是只是在争取红利?

02价格变动较大,不稳定

产品的价格稳定不论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品牌本身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消费者而言,当价格波动较小时,消费者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预算和购买决策。他们可以有更高的信心购买产品,而不必担心价格的突然引起消费担忧以及对品牌产生不好的印象。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可以在稳定的价格基础上计划其生产成本和利润,并做出合理的商业决策。并且在终端市场,价格的稳定、合理的利润才会更受渠道的欢迎。

英氏果泥处于高端价位,定价稍显不稳定,笔者在购买英氏1阶有机西梅苹果泥(净含量70g)时,其京东售价25.8元,现在京东售价19.7元(满减后更优惠),并且不同电商平台上,其官方旗舰店的价格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淘宝的售价是23.5元。

此前笔者查看时,并无节日活动出现,截至发稿再次查询,在促销优惠活动后,预估15.74元就能买到。两段时间间隔较短,但是价格却出现了波动,作为官方旗舰店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呢?又为何不同平台的旗舰店在相同时间内价格也有所差距?

03代工厂存在安全隐患

安全性是品牌生存的基础配置,是取得消费者信任与青睐的基本,食品安全出现问题是对品牌性的打击。

尤其是对于婴幼儿消费群体而言,据【中国食品消费及创新趋势白皮书(婴幼儿部分)】显示,关于影响婴幼儿辅食品牌(负面)的最大因素之一,消费者认为主要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的占 83.0%。安全问题频出是在消耗消费者对辅零食品牌的信任,严重会影响到品牌生存。

英氏旗下的代工厂就曾出现过安全问题,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为英氏辅食生产水果溶溶豆,但这家企业曾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被给予5万元的行政处罚。江门新乐贝食品有限公司也曾在2021年10月受到行政警告的处罚,原因是他们「未按规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生产食品」。

认知&浅评:英氏能否保障产品的安全性较为关键,虽然现在代加工是婴幼儿辅食品牌的战略之一,但是在选择代加工工厂时,品牌需要综合进行考量,安全把控是重中之重,另外,虽然是代加工,但是品牌对于自身产品的检测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并不能够将产品的安全问题全权交由代加工工厂。

(六)

英氏普通食品

冒充昂贵婴幼儿辅食

来源:食唯安

婴儿面条、婴幼儿米糊、婴幼儿饼干……在超市货架和电商平台上,包装精致的婴幼儿辅食产品琳琅满目,「身价」不菲。殊不知,这些原本应该营养价值更高、更适合孩子吃的辅食,却冒牌货横行,不仅部分被抽检产品营养元素不达标,甚至存在有害元素超标现象。


英氏普通食品冒充昂贵婴幼儿辅食市场李鬼泛滥

市场乱

辅食产品「挂羊头卖狗肉」

按照食药监部门规定,企业生产标称「婴幼儿辅食」的产品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生产许可。但记者调查发现,普通的挂面和谷粉混在婴幼儿辅食产品中销售,网销不合规现象尤其严重。

在各电商平台,搜索「婴幼儿辅食」便能弹出很多店铺,面条和米糊最常见。记者随机查询了10款所谓的「婴儿面条」,其中八款其实是「换脸」的普通挂面。

有的品牌干脆就是专卖挂面的:一款每盒26元、280g的英吉利婴儿「营养面条」,生产许可证编号是QS311701030004,查询后发现其产品名称仅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客服人员解释为「是挂面,婴幼儿也可以食用」,但广告语宣称「专为宝宝设计」。

此外,英氏原味营养面片、英氏紫芯地瓜蝴蝶面等产品经查询,同样显示为「普通挂面、花色挂面」,委托生产方也没有婴幼儿辅食类的生产资质信息。稍加查询,还有的品牌就露出了马脚,显示业务范围为「方便食品」。

普通挂面做成了各种花样,再套上卡通包装,售价就扶摇直上。记者算了笔账:八款冒牌货中,一斤折合下来售价平均在20多元,最贵的一款高达46元,而普通一斤挂面售价在5元左右。

猫儿腻多

标榜「配方」玩概念

部分婴幼儿辅食标榜「有料」,其实营养不如天然食品,甚至并不适合孩子的身体。

查阅国标【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10769-2010)发现,国标除对谷类辅食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成分有强制要求,但对一些营养素表述为「可选择」,这给了商家「玩概念」的空间。厂商纷纷效仿「奶粉」模式,辅食卖出了各个「段位」,但仔细查阅成分却大同小异。

各家又同时开打「营养牌」和「口味牌」。北京一家母婴店的店员说,目前门店销量最好的辅食是某品牌的米粉,特别强调不同口味的米粉添加了红枣、葛根、山药等成分。实际添加量却少得可怜:这家在售的多种口味营养米粉中,葛根粉、胡萝卜粉等含量仅有千分之二和三,核桃粉含量更是少到了千分之一,营养成分不如一颗普通核桃仁重量的十分之一。

饼干、小馒头、雪饼等零食也会混入辅食产品中,糖和钠含量均不低。「不要过早把零食加入到孩子的膳食中。」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张宇表示,食用零食容易损伤其脆弱的消化道,糖、钠含量高容易增加婴幼儿肾脏、肝脏负担,因此最好吃纯天然食物。

无标准

辅食成了监管空白区

记者从食药监部门了解到,食药监执法中查的是其必备营养元素是否达标,菌落等指标参数是否超标,以及是否存在外包装标签问题等,夸大宣传、冒充婴幼儿辅食的现象不在其执法范围。记者从工商部门也未查到关于「普通食品冒充辅食产品」的执法信息。

值得期待的是,行业细则已经有了眉目。今年4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6版)(征求意见稿)】。不过此后一直未见此份意见稿「转正」的消息。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辅食行业目前没有执行准入标准,也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约束,是一个监管盲区。辅食行业利润高、门槛低,整个辅食市场还处在良莠不齐的初期阶段,行业亟待洗牌走向正规。

食药监部门公开披露的婴幼儿辅食问题中,进口产品占了多数。据统计,2016年1月至9月,共有18批次进口婴幼儿辅食被检出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维生素及钙含量不达标、菌落总数超标成为主要原因,甚至还有贡、镉超标现象,不乏知名品牌。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对跨境商品的市场监管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质检、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力度,对进口商品从国外到国内流通不同环节的监管责任要落实到各部门主体,做到市场监管全程无断点。

舆情反映的问题并非一蹴而就的。英氏品牌需要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广大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要理性消费,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下期预告>>>「2023婴幼儿辅食年度舆情报告(英氏)下篇」,请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