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孩子犯错:低层父母包庇、中层父母靠吼,高层父母只说这7句话

2024-09-04育儿

孩子犯错不可避免,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当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好的父母不袒护、不指责,而是接纳与指引,才会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萨姐

作者:暖心

前几天带着儿子去外婆家。

儿子和侄儿玩耍时,居然被打得哇哇大哭,儿子当时气得立马要还手。

侄儿的妈妈却在一旁阻拦说:「就轻轻敲了一下,娇气什么,弟弟比你小,就不能让着他。」

说完还护犊子似得将侄儿护在怀里,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当时,我心疼儿子被打就责备了侄儿几句,并要求他道歉。

没想到,侄儿却发起了脾气,他的妈妈还在一旁指责我:「又没有受伤,有必要小题大做吗?」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侄儿第一次打人了。

有时候,长辈不给他买东西,他都会又打又骂,而他的妈妈站在一旁一句话也不说……

莫言说:

人不怕犯错,犯了错误,如果能带着教育和反思爬起来,错误就会成为课堂。

可是,很多父母从来不懂得用错误来教育孩子。

孩子犯了错,不是袒护纵容,就是毫无底线的打骂和吼叫,很少有父母会静下心来教育孩子。

孩子犯错,不同的处理方式养出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层次父母的反应决定孩子的一生。

01

低层的父母,纵容孩子犯错

养出骄纵恣意的孩子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

一名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在火锅店的厕所里偷窥女性。

被发现后,他却撒谎称在找东西,直到被人拿着视频求证,他才承认。

本以为一句道歉就解决了问题。

没想到,小男孩的母亲不仅没有歉意,反而态度蛮横地说:「我孩子又没摸着碰着你,看看你怎么了?」

母亲一副「孩子没错」的模样让在场的人都开始指责她。

后来,被逼无奈之下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想搪塞过去,惹得众人直摇头。

一位心理学家说:

给孩子的自由就是,只要这个行为,不伤害别人,也不会伤害自己,便可以自由地去做。如果会伤害别人,或者伤害自己,这样的行为必须禁止。

孩子犯错,本该好好教育。

有些父母却从不把孩子的错误当回事,还用错误的言行给孩子传递一种「我没错」的价值观。

就这样,被「误导」的孩子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把自己的小错误越滚越大,最后酿成大祸。

娇惯溺爱、袒护纵容,最终都会养出一个「逆子」。

【延禧攻略】里的裕太妃,一直都非常纵容自己的儿子。

剧中有一幕是:璎珞姐姐被弘昼醉酒侮辱了,裕太妃发现后,没有管教和惩戒儿子,反而替儿子掩饰,还通过一些威胁的手段逼迫受害者的家属屈服。

有了母亲的庇护,她的儿子越来越得寸进尺了,只要看上了一个女孩就会试图去凌辱,最终变成一个嚣张跋扈,人见人怕的恶魔。

【家庭教育】一书中说:

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词,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

没有是非观念的父母,其实就是在教会孩子藐视规则和责任,让他分不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最终让孩子不懂得分寸、教养、尊重和担当。

曾看过一位教育专家总结出来的规律:

喜欢打架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喜欢动手的家长;
习惯推卸责任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遇事逃避的家长;
野蛮粗俗,满嘴脏话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口无遮拦的家长。

孩子的「恶行」,早就在父母的袒护里种了恶果。

02

中层父母,批评孩子

养出自卑、懦弱的孩子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

带着孩子一起去哥哥家做客,看见懂事的侄儿拿饮料时,不小心摔碎了玻璃杯。

嫂子当场就骂侄儿:

「你干什么啊,拿个东西都不会拿吗?怎么这么笨?」

被骂的侄儿当时站在原地一声都不敢吭,把头抬得很低。

后来在吃饭的间隙,侄儿一句话都没敢说。

孩子犯错不是天大的事。

然而,有些父母就喜欢把孩子的错误放大,一点小事就随意打骂孩子。

殊不知,打骂式教育,就是一种权威的制服,除了让孩子心生恐惧,没有任何好处。

教育家海姆·吉诺特说过: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更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被父母的「恐惧感」制服的孩子,最终会产生三种性格:

1.让孩子在恐惧中屈服于父母,然后选择隐瞒错误;

2.经常承受父母的打骂,会让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以此养出蛮横霸道的性格;

3.用「恐惧感」驱动孩子改变自己,可能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 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也就是叛逆;

二是 过度在意别人的感受,也就是自卑和敏感。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普通男女】,里面有一个妈妈经常对自己的儿子使用「武力教育」。

孩子考差了打一顿、不听话打一顿、犯错了打一顿......就算孩子没有做错任何事,妈妈也常常将「挨打」两个字挂在嘴边。

渐渐地,孩子跟同伴相处时,也习惯了用暴力解决事情。

也因此性格变得非常蛮横霸道,在家里又十分叛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

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 25.7% 的孩子「自卑、抑郁」,有 22.1% 的孩子「冷漠」,有 56.5% 的孩子经常「暴躁」。

总被父母指责的孩子,内心会筑起一堵高墙,将所有人都隔离在外。

父母无心地斥责,可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隐痛。

03

高层父母,只说这7句话

养出有责任又有主见的孩子

白岩松说过: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起码控股51%,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先改变自己吧,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的。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但是我们要把错误变成孩子的课堂,才能教出有担当的好孩子。

如果你想让孩子变得担当又有主见,那就在犯错后说这7句话:

1)发生什么事了

有些孩子犯错后会撒谎,那是因为父母总是「冤枉」他们的行为。

一上来就打骂,让孩子感觉不到爱和尊重。

问一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

它有三层含义:

让孩子有机会说话,让他学会表达;
无论对错,都让孩子感觉你在尊重他、信任他;
在情感上回应他,让他知道父母在爱着他。

当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认同孩子,孩子才会在这种正向反馈中,真正意识到错误。

2)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这句话在教会孩子:表达情绪。

脑科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

我们需要先给孩子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让他把不好的情绪说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倾听孩子,也是给予孩子同理心。

让他觉得:父母看到了我的不开心。

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教育。

3)接下来,你有什么想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反复强调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的许多错误行为,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

我们要通过询问孩子的想法去了解他的心理需求。

比如:

孩子故意调皮捣蛋,是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用犯错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有的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是想要追求自己的权利,想自己做主……

我们只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才能给孩子最有效的引导。

4)你觉得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

这一步,是在引导孩子意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在向孩子强调责任感。

如果孩子一天天地老是出错犯事,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 不知道他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是错误的;

二是 没有认识到这个结果的严重性。

这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有主观意识:让他觉得自己做错了,而不是我们告诉他「你错了」。

问一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做的后果」,是引发孩子去思考、自我察觉,有助于他对责任感的建立。

5)你决定怎么做?

这一步是对孩子的「责任意识」的建立,给予孩子自主权,让他明白「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

这时候,当孩子说出他的想法时,父母不要去否决,尽量去鼓励。

比如:

孩子弄坏了同学的文具盒,他说「我要向他道歉」。

这时候,我们先认可他的想法,然后再引导他:你是不是还要把他的文具盒修好,才更好呢?

把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到孩子,去认同和相信,才能让孩子对错误有觉悟力,同时培养他的主见。

6)你希望我怎么做?

这一步,其实表达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支持。

在孩子能力还不强的时候,他们无法独立处理错误,父母就要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

这句话主要是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鼓励、行动上的帮助。

我们要告诉孩子:「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让孩子有一种被父母爱的安全感。」

做好孩子的后盾,他会更有力量去做正确的事。

7)结果怎么样?是不是你想的那样?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

父母一定要学会让孩子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当孩子的问题处理完了之后,再问一问他:

对结果满意吗?

下次遇到这种错误,会解决了吗?

当他学会检视自己的问题与能力,再用结果去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培养孩子的规则感。

04

孩子犯错不可避免,如果我们能将错误当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孩子犯错:

袒护和纵容就是在鼓励孩子犯错;

批评和指责,是在逼孩子逃避问题。

好的父母,只会用正确的话语为孩子指引通往世界的路。

孩子犯错,父母要做到:

尊重、信任、倾听、理解、接纳、引导、支持,孩子才会走上正规道路。

有人说过一句话:犯错是成长的烙印,智慧的火花在过失中闪烁。

好的父母不袒护、不指责,而是接纳与指引,才会让孩子走向成熟的坚实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