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2024年中国生育率低:老百姓对「断绝香火」的冷漠,让所有人惊 讶

2024-08-20育儿

2024 年 1 月 17 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2023 年年末全国人口达 140967 万人。其中,2023 年全年出生人口为 902 万人,出生率为 6.39‰;死亡人口数为 1110 万人。

人口总量持续滑落,相比 2022 年减少了 208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另外,15 - 49 岁育龄妇女人数相较于 2022 年减少了 300 多万人。

2023 年中国总和生育率降至 1.0,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排名倒数第二。

为扭转人口负增长态势,官方分别于 2016 年、2021 年提出全面开放二胎和三胎政策。

然而,从近年数据来看,这些积极鼓励生育的政策在人口负增长时代成效甚微。

长此以往,将引发两大现象。

其一为劳动力人口短缺。 生育率降低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劳动力的短缺。

相关数据显示,2010 年至 2022 年,15 - 6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 10 亿降至 9.6 亿,比重从 74%下降至 68%。专家预计,到 2050 年左右可能会进一步降至 58%。

生育率降低导致的劳动规模持续萎缩和劳动力减少,对人口数量红利造成不小冲击。

届时,劳动力成本将再度攀升,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将面临挑战 ,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经济陷入低迷。

其二,可能致使我们从人口红利期迈入人口负担期,面临「未富先老」的难题。

社会 养老压力 也会不断增大,例如延迟退休政策便是为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举措。

这些压力会分摊到社会大环境中的每个人身上。

「断绝香火」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养老危机和劳动规模萎缩的状况,尽管危机仍在持续,众多人也已意识到问题,但老百姓的反应依旧冷淡,这令人惊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一、社会结构转型:繁衍与生存的碰撞

在历经 46 亿年发展的自然界中,生物进化出一种特殊机制:当环境不适宜群体生存时,生物会停止繁衍。人类作为生物的一支,从某种程度而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来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众多街头采访视频中,当被问及年轻一代为何不愿生育时, 必然会提到压在年轻人身上的三座「大山」:高房价、高医疗、高生育成本。

在高压社会中,年轻人的生存空间并不比前辈更宽松, 多数 90 后、00 后深陷无效内卷之中。

千禧年之前,社会尚未如此内卷,大学生工作包分配,阶级未完全固化,资源流动,努力就能成功。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开始转型,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面临的问题也更为复杂。

「高房价、高医疗、高生育成本」这些发展中的弊端年复一年。 当生存成为难题,繁衍便成为被舍弃的选项之一,被当代人戏称为「避孕药」。

毋庸置疑,住房和医疗是人生必备,堪称刚需。然而,当房价与工资严重失衡,房奴只能放弃生育,用 20 多年甚至半辈子去谋求安身之所。

高生育成本也是生育路上的「拦路虎」,育娲人口研究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2】显示,将一个孩子养至 17 岁,全国平均成本达 48.85 万。

这个数字让众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如此看来, 放弃繁衍以保障自身有限的生存空间,实乃无奈之举。

二、多元文化冲击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剖析任何问题时,不能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压环境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官方积极推出相关政策,努力优化环境,为社会群体营造更友好的生育环境。但自 2017 年以来,人口数量连续 7 年下降,政策效果不尽人意。

这一现象与精神层面的变化,即个人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自古以来,儒学体系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体现了人们对生儿育女的重视,家长催婚时常以此约束子女。

多数父母对孩子选择不婚不育的丁克行为往往难以接受,但即便父母和大环境有所反对,也无法阻挡年轻一代对人生和自我的深度探索。

自我意识的觉醒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自我意识,即对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对自身需求的正视与尊重。

在中国,选择丁克的家庭数量稳步上升。据 2020 年数据,中国丁克家庭规模已超 60 万,丁克家庭年均增加 767 万,占家庭总户数的比重高达 37.95%。

至 2021 年,这一数字仍在增长,具体表现为丁克人口占总人口的 14%。

同时,伴随多元文化的冲击,宠物文化风靡全球, 无论东亚的韩国还是欧洲国家,饲养宠物的人群不断增加,我国亦如此。

部分年轻人甚至表示,养孩子不如养宠物, 这种极端心理进一步凸显了年轻人对生育的排斥与抗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断绝香火」现象的蔓延和影响。

总之,生育率低下是一个社会性难题,但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进过程,矛盾与新生相互依存。当社会和个人对环境做出更好的调整时,迎来转机的那一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