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育儿

孩子问关于死亡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回应?

2024-08-08育儿

▲ 本文图片来源:Yangchee

导读

心理学界欧文·亚隆指出,研究发现,儿童格外关注死亡。

儿童很早就有死亡意识,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从书、视频中看到死亡,而在真实生活中,他们也可能会看到小虫子、小动物的死亡。

我们社会总体对死亡是忌讳与否认的,很多成人自己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死亡观,没有清楚地思考死亡的问题。所以面对孩子的问题,成人也总是采取回避、敷衍、哄骗的态度去面对。比如会骗孩子说「到远方去出差」「睡着了」之类的说辞。

这样的回答,其实并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还白白浪费了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的机会。

中国台湾「安宁疗护之母」,医学专家赵可式,在此念论坛中,与我们分享了主题为「如何与孩子讨论死亡」的演讲。

什么是一个成熟的死亡观?

哪些因素会影响儿童对于死亡的概念?

与孩子讨论死亡,需要遵循哪些指南?

——cinian——

赵可式

台湾「安宁疗护之母」

医学专家

01

什么是一个成熟的死亡观?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我1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请了葬仪社来处理,他们烧纸房子、纸车子给我母亲用,我就很迷惑地问他们: 「你们烧纸车子给我妈妈也没有用,我妈不会开车。」

他说: 「不会开车,我们就多烧一点纸钱,让她请一个司机。」

我更疑惑了,就问: 「谁来做司机呢?如果司机的家人多烧一点钱给他,是不是他就可以不用做司机了呢?」

我所有问的问题他们都不会回答,我就去问我的哥哥姐姐,他们也不会回答,我再去问我爸爸,他就说小孩子不懂事,不要乱问。

我心里想,我很懂事,我才会问,可是你们大人的回答都毫无道理。

所以我从小是在一个非常不健康,不成熟的死亡概念文化中长大的。

我学了安宁疗护以后,我非常重视儿童的死亡教育,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儿童的家人死亡,大人还是像我小时候一样对待这个小朋友,那他会非常可怜。

影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到底有哪些因素?

❍ 发展年龄

我做了40年的安宁疗护,在我的经验中,如果三岁小孩很聪明,他已经对死亡有概念了,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不懂事。

❍ 智力

智力越高,死亡概念越早发展。

❍ 情绪

如果小孩太焦虑,或者对死亡恐惧很厉害,会阻碍他对死亡概念的正常发展。

❍ 家庭教育和气氛

如果家庭比较封闭,不能够讨论死亡话题。比如家里有一个宠物死掉,小朋友放学回来问小白呢?爸爸妈妈说,小白走丢了,找不到了,其实小白已经死亡了。

不和孩子讨论,也不和他讲,所以孩子整天想着去大街小巷找走丢的小白,这样的家庭气氛很难对死亡有正确的概念。

❍ 社会文化

学校、媒体、小区、宗教团体是封闭还是开放。

❍ 儿童的经验

孩子的经验里有没有家人、亲戚、邻居宠物的死亡经验,他的经验深度、健康程度,都影响儿童对死亡的概念。

成熟的死亡概念有四个要素是哪些?

这个成熟其实和一个人的年龄并不一定成正比,有的四、五十岁,他的死亡概念还不成熟,而有些小朋友可能只有四、五岁,他对死亡概念已经成熟了。

▌ 第一、不可逆性。

死亡是永久的,它不可能像卡通影片里,从很高的楼掉下来翻两个跟斗又爬起来。

所以有些小朋友,他们还是青壮年的父母之一去世,大人跟他讲,爸爸睡着了。这种解释是最糟糕的,因为睡着还会再醒过来。 他会觉得爸爸怎么就不醒过来了,这就是对死亡概念不成熟的一种解释。

▌ 第二、是普遍性。

小朋友能够分辨有生物和无生物。

比如我在给小朋友做死亡教育的时候,我跟他讲花、鸟、鱼、虫还有人都会死掉。

那他就问,石头会不会死?石头不会死,桌子会不会死掉?桌子不会死。

他开始分辨有生物就是有生命的,不管动物、植物都会死亡。人是有生物,所以人会死亡,我是人,我也会死亡,这是一种逻辑的推论。

一个小朋友,如果智力很高,3到4岁就有这种逻辑推论,这种逻辑也是一个成熟的要素。

▌ 第三、功能停止。

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身体功能都会停止,比如吃喝拉撒。在我们的华人文化里,我们祭拜祖先的时候要给他吃喝拉撒,还要烧衣服、烧房子等。那是不是已经死亡的人,他跟我们活着的人是完全一样,他身体的所有功能都还有吗?如果这样重要的概念混淆了,小朋友就很难得到成熟的死亡概念。

▌ 第四、因果性

死亡是有原因的,人不会无缘无故死亡。 它可能有外在原因或内在的原因。外在原因,比如一些天灾人祸;内在原因,比如疾病。

所以如果小朋友有这四个死亡概念,他的死亡概念就成熟了。

美国波士顿有一个儿童博物馆,里面有一个死亡馆,这个馆里就是各式各样死亡的展览,让大人带小朋友去,解释死亡。

▲ 儿童死亡博物馆

有小朋友同学或者朋友去世,他们会带着小朋友去参加葬礼,一点都不会忌讳。参加丧礼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解释死亡。

▲ 有小朋友同学或者朋友去世,他们会带着小朋友去参加葬礼

肯尼迪总统遇刺的时候,他儿子才3岁,也参加丧礼。所以3岁的孩子已经很懂得他的爸爸已经死亡了,而且大人也毫不避讳地跟他解释。

▲ 肯尼迪总统死亡时三岁的儿子

如果家里的宠物死亡了,比如有一条鱼死掉了,那刚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说,这个死掉的鱼跟活着的鱼有什么差别?

02

与孩子讨论死亡,

需要遵循的指南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虽然大多数研究支持可以与孩子讨论死亡,但是仍然需要非常谨慎,以免造成伤害。 Spinetta(1981)写给医疗人员一份指南,合并如下:

▌ 第一、要让孩子踩第一步。

不要太鲁莽地跟孩子谈论死亡,让孩子来领导话题,因为他会选择合适的时间来发难。按照孩子的时间、广度、深度来做沟通。

▌ 第二、不要用隐射的语句,用直接的、清楚的语言描写。

例如,不要说:「他睡着了」,「他走了」等这些话,会让小朋友混淆。小孩子听不懂,他睡着了,那他明天早上是不是又醒过来了,他走了,他走到哪里去了。

孩子不会问他们没有办法面对的问题, 他们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他要插这个管子?为什么他的呼吸会这么快呀?他为什么会痛啊?还有各种医院的检查治疗有关死亡的问题。

你必须要回答他,而且要诚实地回答,不能骗他,如果不回答孩子的问题,他可能就会幻想、错觉、混淆。

尤其是父母生病,小孩子常常会理解成是自己害到父母,所以不管他问什么问题,父母都要老老实实回答。如果说谎或者守密,不解释清楚都会破坏信任,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幻想,他们会更孤独。

1995年以后,有很多研究表示,大概孩子三岁开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沟通了,那开放性地沟通可以让孩子应付现实,降低压力,但是不能强迫他进行沟通,小孩会选择信任的人来问问题。

▌ 第三、孩子有权利、有自由抒发情绪。

向他保证,无论大人或小孩,每个人对死亡这个议题可能都有各种情绪,所以让小朋友可以很大胆、很自由地去抒发他的情绪。

▌ 第四、敏锐觉察孩子何时需要独处,何时需要分享。

不可以强迫孩子讨论死亡话题,要按照他的需要。

跟孩子沟通的目标是为了答复他的需要。 小孩子不一定对死亡有成熟的概念,他可以不成熟,所以如果他有误解、有幻想、有迷失、有恐惧也没有关系,让他表达、抒发,他抒发出来就可以安然地面对死亡的课题。

情绪一定要疏导才能平安。

小花4岁,她的爸爸29岁,癌症末期住在安宁病房,她每天幼儿园放学都来看她爸爸,因为我们的安宁病房有一个儿童游乐室,我们会利用安宁病房来做儿童的死亡教育,所以家人都会带他们的小朋友来,小朋友很喜欢来安宁病房,因为好多玩具。

有一天,她爸爸脸色变了,因为已经临终了,她就吓到跑到游戏室不肯进爸爸的病房,然后我就跟她说:「小花你那么多玩具,你挑一个玩具送给爸爸好不好?」她说:「爸爸喜欢车。」她就挑了一辆救护车,然后我就把她抱到爸爸床边,她的手还撑着想逃。

我们就说,你的车不是要给爸爸吗?她想起来把车给爸爸,然后跟爸爸讲刚刚玩了什么,慢慢恐惧就消除了,躺在爸爸的身边跟爸爸讲话,说她在游戏室里玩了娃娃、车。

她爸爸已经很衰弱,讲了大概几分钟就很累,开始喘。我说:「小花,爸爸累了,我们再去游戏室好不好?」我说跟爸爸亲亲说再见,她就去跟爸爸亲亲。

▲ 小花亲吻爸爸说再见

这张她亲吻爸爸说再见的照片非常重要,因为后来真的就再见了。

她爸爸去世以后,我们就把照片送给她。她们放大了以后挂在小花房间床对面的墙上,她每天看着这张照片说我有跟爸爸亲亲,我有跟爸爸说再见哦!这给她很大的安慰。

后来我们就到游戏室,游戏室里有非常好的治疗性玩具,叫「玩偶屋」,里面有老人、小朋友、床、椅子等,我们跟她办过家家,然后她说小朋友睡这边,妈妈睡这边。我说那爸爸呢?她就低头不讲话,她的家里已经没有爸爸。

▲ 游戏室里非常好的疗性玩具——玩偶屋

后来她妈妈问她,爸爸呢?她就大哭,她们母女和外婆就抱在一起大哭,哭的惊天动地,哭了大概一个小时,她停下来了。

我说小花你现在想干嘛,她说「我想要吃冰淇淋」,她妈妈就带着她到楼下去买冰淇淋。

▲ 艺术治疗——绘画

所以我们借着游戏治疗、绘画治疗,打破这个话题,她用哭泣表达了她知道即将与她爸爸分别。

所以我们不需要用大道理去压抑情绪,比如说要勇敢,要坚强等等。

情绪一定要疏导才能平安。 小花哭了一个多钟头以后她口渴了,想吃冰淇淋,这就是情绪疏导。

与儿童沟通生死话题,我们可以用游戏治疗、艺术治疗,用绘画,粘土手工艺讲故事。

安宁疗护,不只照顾病人,还要照顾他的家人。

▲ 29岁癌症末期的妈妈

这张照片中的妈妈才29岁,小朋友才1岁。

1岁的小朋友,当然没有办法跟他谈死亡,可是这个妈妈癌症末期已经没有时间了,她知道自己快走了,就用一支录音笔跟小朋友讲故事。她对小朋友说,妈妈虽然离开你,可是妈妈非常爱你。

这个小朋友是一个小女孩,这个妈妈就跟小朋友录音说,美美你现在15岁了,你小时候就很漂亮,你15岁一定更漂亮,你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你在外面交的朋友一定要带回家给爸爸看,晚上十点以后不要到外面。

她耳提面命、苦口婆心地留下一大堆语音,她最后的时间都没有浪费,她只要清醒就一直录音给小朋友,所以这个小朋友长大一定不会嫌妈妈唠叨,她会听妈妈的话做一个乖孩子。所以照顾末期的病人,我们不只要照顾他的家人,尤其家里还有小小孩的,都非常的重要,需要去照顾。

03

儿童的死亡教育

▲ 图片来源:Andrea Serio

毛诗篇: 现在的小朋友很少接触到死亡话题,宗教信仰是其中一个途径,您还有什么别的建议吗?

赵可式: 像宗教信仰,也要正信的宗教信仰,所谓正信就是有历史,有经典,而不是民间的这些怪力乱神。

不管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都有针对儿童举办的死亡夏令营,用绘本来谈死亡等等。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美国同学请我去他家吃晚餐,他四岁的小女儿在念幼儿园,她在餐桌上兴高采烈地说: 「我今天做了牧师,我们老师在院子里发现一只死掉的小鸟,老师就叫我们做一个小棺材和很多纸衣服,我扮演牧师,披了一个纸的牧师袍唱灵歌,然后抬着小棺材到院子里挖了一个坑,把小鸟埋了。」

她很高兴,然后她妈妈说: 「你不害怕吗?」

她说: 「不害怕,老师说这个小鸟飞到天上去做鸟天使啦!我好高兴,我们大家都送它一程,好像送飞机一样。」

所以我就发现原来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利用自然发生的环境办过家家。这个小朋友演鸟爸爸,那个小朋友演鸟妈妈,还有像我朋友女儿演牧师等等。大家很高兴地玩成一团,在这样欢乐的气氛里,孩子们自然地接受了生老病死没有这么可怕,而且是自然的。

毛诗 篇: 有些 小朋友会担心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了怎么办,就会哭、会怕死。是不是如果孩子有情绪就是让他哭,安抚他就好了?

赵可式: 因为小朋友语言能力比较弱,他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情绪。我们大人也不见得有这么多的词汇来表达情绪,所以哭是最好。

在我们的文化里,不要哭或者节哀顺变,真是多余的话,哀是不能节的。

不管大人、小孩哭我们都是鼓励,我们的文化中,尤其「男儿有泪不轻弹」就是真废话。因为不会哭,把情绪都压抑到心底深处,身体会生病,或者有别的情绪反应,比如无理取闹、愤怒。所以我们的文化里有非常多的「要坚强,要勇敢,不要哭,要节哀顺变」,这些都是烂话。

那要讲什么话呢?

就是你尽量哭,不要忍耐,不需要坚强。要允许自己脆弱,因为你很爱他,你舍不得他,所以你很难过。 允许自己哭,允许自己不要节哀也不顺便。我们文化里有很多相反的哀伤抚慰,这个要改变文化。

我们已经努力40年,有时候还改变不了。

毛诗篇: 文化对人的影响太大了,我也是接触了心理学老师才知道怎么疗愈,他跟我说疗愈需要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赵可式: 所以我们在安宁病房,有些青壮年的男性哭不出来,我们都会引他哭。

比如像妈妈一样地拍他的背,给他递纸、递毛巾,帮他擤鼻涕,把他的眼泪引出来,眼泪引出来我们就放心了。

我们看到那个很坚强,看起来节哀顺变的人,后来都出问题。

毛诗篇: 所以孩子如果哭,父母也不要担心,就抱着他,让他哭,也许他这个情绪过去了,就好了是吗?

赵可式: 如果他有语言的能力,还是要让他表达一些。

比如有个三岁小男孩的姐姐死掉了,你问他姐姐怎么样?他说,姐姐变鬼了。那我们就知道在他的印象中,姐姐像恶魔一样,会突然出现去害人、去吓人,我们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纠正这样的观念。所以如果有语言的能力,还是要让孩子去表达出来。

- END -

死亡是生命的底色,也是人的终极命运。

思考死亡也是思考人生的起点问题。

2024年此念将会围绕 重启生命 这个话题,

开展 生命、疗愈、丧失、生命关怀、养老 等众多议题的分享

欢迎扫码加客服,领取赵可式老师免费生死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