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本该是上好的孩子,关键在于父母的「骗术」。优秀的孩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父母用策略去引导孩子。我们越想孩子优秀,越需要用「套路」去引导孩子。
作者:暖心
知乎上,一位网友抱怨她的儿子越来越懒。
她说,起初她让儿子自己定闹钟,儿子每天都能按时起床。
但是有一天孩子赖床了,爸爸担心孩子上学迟到,起床的时候,爸爸催他了。
起床时催他:「你快一点吧,还要吃饭呢!」
吃饭时,爸爸又催:「赶紧吃,还要收拾书包呢。」
爸爸不停地催促,儿子显得很不耐烦,那天上学时心情不太愉快。
自那天以后,儿子的行动力直线下降。
放学回家不会主动写作业了,不催他就不动;
让他整理房间,提醒一遍两遍根本不停,要吼一顿才行动;
晚上洗澡也磨磨蹭蹭地,看得人非常着急……
这位妈妈的抱怨让很多网友发出感慨:
哎,现在的孩子就是懒,我儿子催十次才能让他动一下。
这些熊孩子就是喜欢和父母作对,你越催他越慢……
在这些网友的抱怨声中,我们发现: 爱催的父母,孩子越懒惰。
这是因为:催促的孩子,变得被动,没有自主意识。
其实孩子的内驱力不是靠催的,而是靠「套路」,尤其这些心理学套路,让孩子越来越上进。
01
套路一:登门槛效应
向孩子提小要求
心理学上有一个「登门槛效应」,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的一个实验。
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了一组家庭:要求他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这些家庭愉快地同意了。
后来,心理学家又要求他们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仍然有55%的家庭同意了。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又随机访问另一组没放过招牌的家庭,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只有在接受难度较小、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时,他才会更愿意去完成比较大的目标。
其实教育也是如此,有些父母总是给孩子定特别高的要求:
比如:
孩子只能考90,一定要求孩子考100;
必须要求孩子考班级前三;
孩子每天只能做两张试卷,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三张……
如果我们给孩子设定他太难完成的目标,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孩子一旦完不成,就会被挫败感裹挟,最终产生抵抗心理。
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
从容易到难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只有在简单的事情上实现了成就感,才会有勇气去挑战更大的困难。
父母要学会利用「登门槛效应」,给孩子提要求时,从小目标逐渐递进到大的目标。
让孩子享受成功,他才愿意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有一个网友讲了她陪女儿跳绳的经历。
女儿刚开始练习跳绳,她规定女儿每次跳100个,可是刚开始女儿只能跳几个。
于是,练着练着,女儿就抗拒了,还闹脾气。
后来,她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转而开始给她制定小目标。
刚开始她只要求女儿跳一个,跳10个,20个……
就这样只要她达成一个目标,妈妈就鼓励她,她越来越有兴趣,有时候还主动要求妈妈陪她练习。
每个孩子都需要用成就感去激励他。
小目标让他有成就感,这样一级一级地往前递进,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无限放大。
02
套路二: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隐藏在肯定中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
一个9岁的男孩因为考试没考好,被妈妈狠狠批评了一顿,就离家出走了。
民警找到他的时候,妈妈还在还不停地骂他:越大越不让人省心,连个考试都考不好,有什么用。
男孩听妈妈这样说,扭头又要跑,还是警察将他追了回来。
这样的批评在生活中很常见。
很多父母习惯性用「不好」的话去教育孩子。
孩子做错一道题,就说孩子「笨」;
孩子成绩下降了,也批评他「不认真学习」;
犯了错,骂孩子「不让人省心」……
殊不知,错误的批评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
在批评教育中,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 三明治效应。
讲的是将批评分为 三个层次:
第一层: 认同、赏识、肯定孩子的优点;
第二层: 建议、批评,指出孩子的不足;
第三层: 是鼓励、信任,增加孩子的动力。
先认可肯定看见孩子,再指出不足之处,最后表达鼓励和信任,这样会让孩子在批评中变得更积极。
儿子有一段时间总说:老师说我的字写得越来越丑了。
我这样对他说:
其实你的字已经有一些进步了,只是老师对你的要求提高了,希望你可以更好。
你看啊,你的问题就是字的大小不一,写得太快了;
你只要稍微慢一点,调整一下大小,你就可以写得很好呀。
孩子一听,立马开心了起来,开始改正了。
直接批评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运用「三明治批评法」,孩子不仅能接受,还会很快地纠正自己的不足。
心理学家钱志亮说过:
「当孩子犯错了,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孩子、教训孩子,而是充分尊重孩子,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导他自我反思,唤醒孩子内在的自省能力。」
批评的内核,是通过鼓励和肯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父母要善于正面引导,带着肯定和期待,去激励孩子改变。
03
套路三:光环效应
给孩子一种好的期待
朗达·拜恩曾在【秘密】一书中写道: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你生活中所有的经历,都是被你吸引而来,你相信什么,就会吸引到什么。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在教育上,父母习惯去看孩子的外表。
孩子贪玩,就认定他学习不会好;
孩子考试差了,就觉得他上课没认真……
但是,你会发现这样的教育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差劲。
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 「光环效应」 的实验。
心理学家将自己的学生分成两组上课,然后让自己的助教去上课。
上课前,助教告诉第一组学生:老师温婉和蔼的性格。
告诉第二组学生:自己性格冷漠。
上课时,助教明显感觉两组学生的状态不同。
第一组的同学下课了还和老师进行了互动,而第二组的同学却因为觉得老师冷漠,一下课就纷纷离开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正面的评价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思维,而负面的评价会让人产生负面效应。
实际上,光环效应用在教育中同样是如此。
父母会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孩子:你很棒,那么孩子在他自己的印象中就会觉得「我很优秀,我可以更好地」。
如果父母看到的都是缺点,孩子会觉得「原来我很差劲,就这样吧」,因此孩子会自卑、自负。
我们要给孩子一种「正面光环」,让孩子拥有:
正确的自我认知:我其实很优秀,如果做得不好,我要积极改正。
变得自信:正面的评价,让孩子产生积极效应,让孩子知道「我能行」。
那父母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光环效应」?
·少说打击孩子的话
即使孩子犯错,我们也要让他看到自己身上「好的地方」,让他潜意识里去改变自己的不足;
·对孩子多一些肯定
父母需要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但是他尊老爱幼,「品性好」就是他的光环,让他明白其实我不差,这样他在其他方面也会更努力。
一旦孩子被正确的「光环效应」所影响,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04
套路四:蔡格尼克效应
对孩子进行「任务暂停」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拖延症这么严重,有时候给孩子安排的任务,无论怎么催,他都不会马上去做。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 拖延这样的坏习惯之所以难以摆脱,就是因为它背后的压力盖过了动力,让孩子失去了激情。
父母总习惯于去安排孩子,并且不给孩子任何松懈的时间。
没有松弛感的孩子,很容易变得懒惰和颓废。
心理学上有一个 「蔡格尼克效应」。
源自于蔡格尼克教授做过的一项记忆实验:
她让参加实验的人员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0倒数到10等等。
一部分人能顺利做完,另一部分的人还没有做完时,就被叫停。
结果令人意外:
那些被叫停的人会对未完成的事情格外上心,他们并不关注已经做好的事情,反而对那些未完成的事情久久无法释怀。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人只有在对自己未完成的事情更有积极的心态。
为什么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未完成的事」:
一方面让人的心理拥有「松弛感」,让他的压力暂时缓解,但他的大脑并没有松懈,反而会因为短暂的停歇而对未完成的事记忆力更深刻。
往往父母觉得「孩子一旦开始就不该停止」,这样充满「完成欲」的思维会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产生疲惫,就会有抗拒心理。
有心理学家说过:
拥有过度「完成欲」的人,极易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恐慌心理,进而导致效率下降。
所以,孩子的任务不是越快越好,父母也需要给予孩子松弛感,适当地暂停更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去思考。
建议父母,给孩子安排任务时这样做:
首先:对孩子的任务进行分解
我们可以利用「番茄学习法」,给孩子规定任务的时间,时间到了他还没完成,按下暂停,可以要求他休息几分钟,但是要求他休息时间到了要立刻去做。
其次:给孩子安排任务「不超过三件」
让孩子避免因为事情太多而造成拖延,事情安排不要超过三件,而且它的顺序是:
简单的事情,给孩子成就感;
必做的事,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凡事都没必要一气呵成,给予松弛感孩子会更努力。
05
作家林清玄说过:
每个孩子都本该是上好的孩子,关键在于父母的「骗术」。
优秀的孩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父母用策略去引导孩子。
我们越想要孩子优秀,越需要用「套路」去引导孩子:
小要求,会成就大目标;
充满力量的批评,会让孩子主动去纠错;
正面的期待,给孩子向上的力量,让他有动力;
给孩子心灵上的松弛感,让他拥有会充电的大脑,他才会拥有更积极的力量去挑战。
与其一直拿起鞭子赶着孩子走,不如用「巧劲」去激发他真正的力量。
点击 「在看」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心理学的技巧战胜教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