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曾军良
魅力教育创始人,北京实验学校魅力教育集团总校长。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职。著有【曾军良与魅力教育】【自「觉」成就卓越】。
3~6岁是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但很多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幼儿园老师身上,没有认识到真正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地方是家庭。
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初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就开始凸显出来。这时候补救还来得及吗?当然来得及。
好好吃饭。 现在孩子都在学校吃午饭,大多数孩子会好好吃,不挑食,不浪费。但有些孩子挑三拣四,还有的孩子干脆不吃,整个下午都饿着肚子上课。
以前的孩子都乖乖吃饭,原因是什么?物质条件差,饭菜不多。孩子知道如果不乖乖吃饭就得饿肚子,饿极了也没有零食,家长更没时间哄。
现在的孩子不爱吃饭,因为父母准备了很多零食,实在不行还可以点外卖。要改变这个坏习惯,家长要「狠心」。他不肯吃,就饿一顿,一顿不行就饿两顿。
按时写作业。 有些孩子不肯写作业,不好好写作业,家长拼命催反而给孩子一种错觉:「作业是家长的,不是我的。」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放学后,家长不要马上催他写作业,而是先让他休息半小时,到了时间,再提醒他该写作业了。
记住, 家长的任务只是提醒,不是催促。 如果孩子就是不写,不要软硬兼施,让他体验不写作业的自然后果——第二天去学校被老师批评。当然,有的孩子不写作业,是因为不会,这时家长就应该辅导。
自理生活。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是孩子两三岁就知道的道理。但有家长要说了,孩子学习任务重,回到家只管写作业。
其实,孩子在学校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刷碗、值日,劳动课上也都表现得很优秀。为什么回到家,袜子不会穿了?吃完饭,碗筷一推就完事儿了?
「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家里的活儿不用你做。」这是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觉得他干不好;孩子大了,家长又担心他干家务影响学习。
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并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活,能培养他的个人自理能力和责任感,也让他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
规律作息。 很多孩子一到节假日就晨昏颠倒,一日三餐随意吃。家长无可奈何之余,说:「好不容易放假,就随他去吧,上学就好了。」
实际上,在家生活不规律的孩子,上学后会出现各种问题:上课睡觉,作业潦草,不好好吃饭……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包括几点起床、一日三餐什么时候吃、几点做作业、睡觉。
家长以身作则,孩子才会有榜样可学。 我发现,在家里生活规律的孩子都会自发制订学习计划,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比较有韧性。
倾听空间。 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学校让孩子回家后主动跟父母说说学校的生活、自己的想法,但常常有学生反映,父母根本没有耐心听他们说话。
「我一天到晚忙死了,让我安静一会儿。」孩子只好闭嘴,久而久之便什么也不愿意说了。在学校,老师都习惯倾听学生说话,即便犯错了,也会耐心听他解释,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让学生服气的最好办法。
老师愿意花时间听学生说话,同时也会告诉他要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理解别人。所以, 如果孩子愿意跟你说话,一定要耐心听。
如果说孩子是船,父母就是摆渡人。孩子最终停泊在哪个港口,与父母的驾驶技术息息相关。
来源: 【婚姻与家庭】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