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中医是如何看待类风湿关节炎和干燥综合征的?有哪些治疗方法?

2023-12-10养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随病情发展为干燥综合征(SS),对患者的外分泌腺体机能造成了一定干扰,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 对RA-SS的治疗主要仍以西药为主,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日益增多,中西医结合治疗在RA-SS临床诊疗中的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 由于各医家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治疗RA-SS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现将对RA-SS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略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多因素、炎症性和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RA主要集中在肌肉骨骼系统 ,但关节常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局部炎症,软骨破坏和骨侵蚀。为了延缓关节损伤和身体残疾,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在古代医书中以「痹证」、「尪痹」、「白虎历节」被记录,【黄帝内经】最早提出「痹证」之概念。 【素问痹论】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可见痹病的发生因素较多,尤以风寒湿三邪为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其中有关于「痹证」论治之法;【金匮要略】中设有「历节病」一章,也有关于「湿病」「血痹」等论治。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泪腺和唾液腺功能障碍引起的眼部和口腔干燥。

随着病情进展,干燥综合征可涉及任何器官系统。 因此,该疾病的特征在于多形性临床表现,其临床特征和严重程度可能因人而异。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然难以捉摸。但是,临床已经提出了涉及遗传、环境因素模型来解释其发生发展。

古代医术中并没有直接关于干燥综合征的论述,与本病有关的论述被记录在「燥」「燥证」「痹证」「历节」「虚劳」等内容中 ,其命名为「燥痹」。

合并干燥综合征出现在临床近10%的患者中,具有高疾病活动度的RA与患干燥综合征风险增加有关。 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符合SS标准的患者范围波动在4%-31%之间。合并干燥症在医学上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外症状。

根据研究,与HLA-DR4相关原发病相比,RA合并SS发生在不同的基因背景下发生,且RA合并SS致病过程与RA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和RA合并硬皮病不同。 在RA合并SS病程中,眼部干燥常是首发症状,在RA患者中比口干更常见。

这项研究共针对全台湾的8469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进行了研究 ,主要合并了1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干燥综合征、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桥本氏甲状腺炎、甲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银屑病、白塞病、艾迪生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胸腺瘤免疫缺陷性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自体免疫性肝炎和强直性脊柱炎, 其中8229名病人主要合并干燥综合征,占比约97%。对于RA-SS,临床更偏向西医治疗,但中医药治疗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

RA合并SS中医证型相关规律的研究意义

RA在祖国医学中被定名为尪痹、痹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古至今痹病是一个受累部位多、危及人类生命的严重病症,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证治汇补】说:「肢节胸胁刺痛者,气也;痛从背起至胸胁者,思虑伤心也。」

古代医家提出了气郁致痹的理论,也认识到长久的病程给痹证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影响。 根据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RA的在中国患病率仅为0.5%~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3,我国RA患病率约为0.32%~0.36%。

SS又称为「燥痹」,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中最早提出燥痹的论述:「谓寒合于湿,热合于燥也。 燥痹逢热,则筋骨不濡,故纵。纵,弛纵也,弛纵则痛矣。」「燥痹」作为中医病名由当代医家根据「燥气致痹」的特点首次提出,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干燥综合征」。

RA患者随着病情反复可合并SS,从而出现口干、眼干等一系列表现,预后不佳。 近年来,随着中医文化的日益流行、中医行业日益发达的大形势下,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点和特点。

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在现代医学诊断中起了巨大作用。 同时由于现代中医药诊断系统的不断完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也更加精确、清晰,但对疾病中医证候特点的研究较少见。

研究RA合并S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与中医用药规律,能够为今后科研发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并产生相应的参考价值,提高临床工作效率 ,为今后RA合并SS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提供参考、拓展思路,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但湿邪困锯人体日久,易化热,所以在【温病条辨】中认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 」湿热之邪可使患者出现浑身乏力、舌苔浊腻、食欲下降、心烦焦躁等表现。

干燥综合征以口干、眼干、鼻腔干燥等一系列腺体干燥症状为主,寒湿日久化热、湿热极而化火,火盛可生风动血,都可加重RA合并SS的病情。 无论是RA病程日久,又或是RA合并SS,均可出现血瘀症状,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为RA合并SS的主要证型。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RA-SS患者中病程最长为40年,最短为0.57年 ,平均病程为8.091±6.632年,其中湿热痹阻兼血瘀证患者平均病程最长,为8.474±6.795年;气血亏虚证患者平均病程最短,为1.376±1.583年。

湿,即痰湿,痰湿困顿日久,容易入里化热,形成湿热之质。 湿热病程日久,久病必瘀。湿性黏滞,阻碍气血运行,可致瘀。瘀血使气血运行不畅,正气不足则不能运化痰浊水湿。所以二者均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程绵长。

西医治疗

Michel等将39例RA-SS患者(抗SSA抗体和/或Chisolm III期或IV 期)与39例RA患者进行了比较,RA-SS组的DAS(CRP)更高; 当RA合并 SS时,抗肿瘤坏死因子的效果较差;相反,当RA与SS相关时,利妥昔单抗 更有效。

抗风湿病慢作用药数量增加,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的疗效降低; RA SS可以改变生物制剂的敏感性,降低缓解率和对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的耐药 性。

在一项多中心、观察性和前瞻性研究中证实了阿巴西普对RA合并S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静脉注射阿巴西普52周后,RA 与SS相关表现均得到明显改善。

从这些结果中,他们揭示了RA合并SS治疗 策略的以下几个临床重要发现 ,阿巴西普改善了D2T RA风险较高的RA合并 SS患者的RA疾病活动度;增加了与RA合并SS患者的唾液和泪液分泌。

阿巴西普可以改善使用ESSDAI评估的SS的复合疾病活性,以及基于ESSPRI的 患者报告的结果与RA合并SS患者; 阿巴西普在与RA相关的SS患者中耐受 性良好,阿巴西普52周的依从率为83.8%。

在与RA相关的SS患者中,阿巴西普改善了腺体和腺外受累,以及全身性疾病活动和基于综合措施的患者报告结局 。在一项对RA-SS患者10年的随访中发现,血清参数如RF,抗 CCP、ANA和抗SSA/SSB以及出现干燥症状和SS在RA患者中。

在大多 数研究中,血清学特征在患有SS的RA患者与未患有SS的患者相比无差 异,基于随访数据的研究, 10天后Ig滴度显著下降,根据多年的随 访,可能是由于B细胞耗竭疗法,如利妥昔单抗。

一个临床研究表明,阿 巴西普和托西珠单抗都能显著降低RA-SS疾病活动度并改善患者的身体 机能,且对于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无效的RA-SS患者有显著疗效。 然而,阿巴西普不仅有更少的临床不良反应和更好的实验室结果,在短期和 长期随访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一项前瞻性队列实验表明,通过比较 RA患者对使用阿巴西普、利妥昔单抗和托西珠单抗后的不良反应, 临床所有 不良事件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心血管事件、全身输液反应、局 部注射部位反应等。

目前临床运用西医手段治疗RA-SS,主要 是生物制剂,其中以阿巴西普和利妥昔单抗效果最为显著,且不良反应较 少,为各位临床工作者的首选。 目前现代医学对RA-SS的发病机制尚未 完全阐述,并且临床并无根治之术。

中医治疗

RA-SS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燥热瘀阻为要 。治疗上滋阴与清热兼顾,既润泽久旱之筋脉、腠理、孔窍,又清理久积阴分之虚火伏热,提出「养阴益气、清热通络法」治疗RA-SS。

善于应用太子参、五味子、当归、鸡血藤、玄参、麦冬、青蒿、蒲公英、杜仲、枸杞子等药,使气阴得复、虚火得祛。 RA与SS这两种疾病均属中医「络病」范畴,二者中医病机均与先天禀赋相关,均为热毒伤络。

机体正虚,邪气伤人,RA和SS患者素体肾阴亏虚,易化燥而生热毒,耗气伤津,临证多用四神煎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清热解毒、滋阴凉血,益气养血、散瘀蠲痹。

基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症状,临床运用柴胡类方治疗良性风湿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其他风湿免疫疾病效果明显 ,RA-SS常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常用小柴胡汤联合当归芍药散、半夏泻心汤等加减治疗,患者的口干眼干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将RA-SS归纳为气阴两虚证,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瘀痹为要,并提出「益气养阴通络法」 ,在古方四神煎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对于RA-SS及激素减停阶段人体正气亏虚,临证疗效显著。

基于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机制,结合肺、脾、肾三脏功能 ,提出治疗RA-SS以养肺肾之阴为著,临床辨证应当分清「燥为湿郁」或是「湿为燥郁」,把握好燥湿占比再进行遣方用药。

适用于桑白皮、地骨皮、茯苓皮、车前子、猪苓、薏苡仁、川牛膝、麻黄汤、猫爪草、雷公藤、蜂房、化橘红、阔蕊兰、白及、清半夏、防己、甘草等 ,用于临证加减。

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RA-SS较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更安全、更高效,综合中医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治疗不良反应的风险 。RA-SS属于缓慢、发展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病机复杂,目前无完全根除的办法。

西药虽然临床疗效显著但不良反应较多,包括心血管损伤、肝肾机能损伤、胃肠道反应等。 中医药采取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副作用轻微但需长期用药。

但中医药治疗手段较为灵活多变,中西医结合治疗RA-SS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规化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拥有较优越的临床疗效和较广泛的研究背景,但对其临床探索和研究仍不具备说服力。

中西医结合疗法也是现代医学诊断RA-SS的重点研究领域,可进行更多方法、多样本的临床对照研究,并逐步推广。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将在医学上给RA-SS的诊断带来更多新思路、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