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六腑的胆。首先,胆汁来源于肝,然后经过胆管排泄到肠中,起到促进饮食物消化的作用。由于胆汁性质苦且颜色黄,所以在胆病时,如果疏泄失常,胆气上逆,胆汁可能会上溢、泛溢,导致口苦、呕吐苦水,以及黄疸(全身及面目、小便俱黄)等症状。另外,胆气虚怯或者在突然遭受外界惊吓时,可能会引起心悸、惊恐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状。而胆火偏亢则可能表现为烦燥、易怒、胁痛等。」
小王问:「谢老师,我对中医的六腑有些疑惑,能请教您关于小肠的知识吗?」
谢老师和蔼地点点头,示意小王坐下。他耐心地解释道:「 小肠是六腑之一,起着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它上端与胃相通,下端与大肠相通,大肠和小肠的连接处称为阑门。同时,小肠和心之间有着相表里的关系,它们的经脉相连。 」
小王认真地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谢老师的解释:「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它接收胃中传化来的水谷,然后将其进一步消化,分为清和浊两部分。清者是水谷精微,会被脾脏吸收并供应全身各部分的营养和濡润。而浊者则成为粪便,通过阑门排入大肠。无用的水液则渗注到膀胱。 」
谢老师点赞地看着小王,继续说道:「如果小肠发生病变,就会导致水谷清浊不分,进而引发二便异常,比如腹痛、腹泻、尿少或便秘、小便自利等症状。」
小王听得津津有味,又问道:「心和小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 心与小肠经脉相络,经气相通,因此在病理变化时,心与小肠常常会相互影响。举例来说,如果心火旺盛,就会下移至小肠,除了心经本身的病症外,还可能出现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甚至尿血等症状。这时需要治疗时要清心降火,同时也要清利小肠火热。相反,当小肠经有火热病变,除了尿赤、尿疼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舌红舌尖疼痛、心烦等小肠火热上扰于心的表现,治疗时也需要对心和小肠同时治疗。 」
"谢老师,我还想您给我讲一下大肠的相关知识,"小王说道。
大肠与肺相表里,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 "好,那我们接着来谈谈大肠。"谢老师缓缓地坐回椅子,面带严肃。
" 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上接阑门,下接直肠。它与肺相表里,主要功能是燥化和下行,传导糟粕,即排泄粪便。 "谢老师深入浅出地解释道。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谢老师的话,他想把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以便之后再细细品味。
谢老师继续说道:"小肠泌别清浊后,其中水谷之糟粕下注大肠。 大肠的主燥化作用,是将糟粕中剩余的水液吸收,使之变为成形的粪便,通过大肠之气下行、传送,经肛门排出体外。大肠的病变主要表现出燥化太过,气机阻滞,传导失常,可出现腹泻、肠鸣或便秘、腹胀、腹痛、下利等症状。 "
小王抬起头,看着谢老师,他的眼神充满了钦佩和敬意。"谢老师,您真是太厉害了。这么复杂的知识您都能如此清晰地解释,我真的非常佩服您。"小王由衷地称赞道。
谢老师微笑着摇摇头,谦虚地说:"我只是多年的积累和经验,你也很聪明,学习态度也很好,所以才能理解这些知识。"
"谢谢您的夸奖,谢老师。"小王客气地说。
谢老师继续解释:"中医认为, 肺与大肠相互关联,两者互为表里 ,在生理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当肺气充足,肃降、宣发、通调水道正常,则大肠的传导正常。而肺正常功能发挥,也有赖大肠之气沉降,传导正常,燥化有度。 "他指着手上的经络图示,解释着肺与大肠之间的关联。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认真地思考着。谢老师的教导让他眼前豁然开朗,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入。
" 如果肺气虚,常见大肠传导无力而大便困难。 "谢老师接着说,"肺失宣降,使大肠之气不降,多见大便不通。若大肠传导失常便秘时,轻者可见胸闷、胸滞,甚者可见喘息,这都是肺气因大肠失和不得宣降的表现。而肺阴虚,津液下布不足,肠燥失润,又可见阴虚便难。"
"谢老师,胃位于上腹部,上接食道,下连小肠。胃分为上脘、中脘、下脘,分别称为胃上脘、胃中脘和胃下脘。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我还想请教一下关于中医六腑中的胃。能否给我讲解一下胃的功能和特点?" 小王恭敬地询问道。
谢老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小王一边聆听,一边认真做着笔记。谢老师接着说:" 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胃和脾相互合作,完成消化、吸收和输送的过程。 如果胃出现功能障碍,会导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脘胀满等症状。而胃气不能顺利下降或出现上逆,也会引发胃胀、胃痛、呕吐等症状。 "
小王认真思索着,随后继续请教道:"谢老师,您刚才提到了胃与脾的关系。请问胃与脾是如何相互配合的呢?"
谢老师点头赞许小王的学习态度,继续解释道:" 胃和脾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送。胃受纳水谷是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而脾主运化、上升,使胃得以继续进行受纳、腐熟和主降。胃与脾一纳一运,一降一升相互配合,才能完成饮食物的接受、消化、吸收以及营养的输送。因此,在临床中,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呕恶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通常是同时并见的,治疗时需要同时调理胃与脾。 」
膀胱和三焦
小王又向谢老师请教关于膀胱和三焦的功能。
" 膀胱位于下腹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络的主要部位。它与肾相表里,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谢老师耐心地解说。
"小便是通过肾的气化注入膀胱的津液。当肾气充足,津液有余,注入膀胱,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将小便排出体外。 如果津液不足,小便的化源不足,小便会出现不利。若膀胱气虚不约,小便过多甚至小便失禁,则损伤津液。而若膀胱气化不行,既可导致小便不利,又会引起小便点滴不畅等问题。 」谢老师解释道。
小王认真地听着,做着详细的记录。他不时地点头示意自己明白了谢老师的讲解。
接着,谢老师又解释了三焦的功能和部位。
"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属于六腑之一。上焦主要指膈以上,包括胸部及头,以心肺为主;中焦指脐以上膈以下的上腹部,主要是脾胃和肠;下焦指脐以下的腹部和阴部,主要是肝、肾、膀胱、大小肠和女子的胞。 」谢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又清晰。
「三焦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行元气的道路,总司人体气化;二是水液运行的道路。」谢老师继续解释着。
「 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运用,如果肺失肃,上焦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输膀胱,就会聚水而成痰饮或水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气化不利,则会出现脘腹胀满、呕吐、食少、腹泻等症状;而如果肾和膀胱气化不行,下焦气化不利,就会导致水道不通,出现小便不利、水肿等情况。 」谢老师指导着。
小王认真地听取着谢老师的教导,脑海中思考着他所听到的每一个概念。他知道这些知识非常重要,对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师至关重要。
「 在温病学方面的运用,如果病在上焦,初感外邪,属于表里之病,主病轻浅。若病邪不解,向里发展,影响脾胃、肝、胆等脏腑,属于病在中焦。而在温病后期,病及肝肾,真阴真阳亏损,主病重,病危,谓之病在下焦。 」谢老师总结着。
「我明白了,谢老师,我对心与肝、脾、肺、肾的关系也有些疑惑,希望您能给我讲解一下。」
谢老师点头微笑:「好的,很高兴你对中医理论如此认真。 心与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确实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心与肝的关系。 心血不足,常常会导致肝血的虚弱,反之亦然。心血不足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无华等症状,往往伴随着头晕目眩、失眠、爪甲无华、月经量少等肝血亏损的症状。而心火亢盛则可能导致肝火偏亢,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目赤、头晕等症状。如果肝气不舒畅,气郁化火上犯心神,会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甚至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病证。 」
小王认真地记录着,点头表示明白,然后继续请教:「那心与脾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谢老师继续解释:「心与脾之间也有密切联系。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会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进而影响心血的充足。比如长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心悸、健忘、面色无华、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脉细无力等心血虚少的症状。另外,思虑过度,暗耗心血,也可能导致脾气不健,出现食少、肢倦、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等「心脾两虚」证。 」
小王聚精会神地记录下这些信息,然后疑惑地问道:「那心与肺的关系呢?」
谢老师微笑着继续解释:「 血的运行虽然由心主管,但还需要肺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又需要血液的运载,才能让全身得到滋养。如果肺气虚弱,血行无力,就容易导致血液凝滞。而气机阻滞也可能导致血液瘀滞。若气虚无血,气就无法附着于血液而无法聚集。 举例来说,大失血的病人常常有气随血脱的危险。心肺虚损的病证,也常相互累及加重病情,比如肺气虚的病人,除了呼吸困难、身体疲倦的症状外,还可能有心悸、心累、自汗等表现;而心血不足者,则除了心悸和心跳异常外,还可能伴随呼吸急促、咳嗽、喘息等症状。因此,古人说过‘气为血帅,血为气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小王点头感慨地说:「原来心与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相辅相成。」
谢老师鼓励地笑着说:「是的,中医理论涉及许多相互联系的关系,你能理解并记录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
小王接着请教:「还有最后一点,心与肾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谢老师耐心地解答:「 心与肾之间有着水升火降的相济关系。心火需要下降到肾脏,温暖肾阳,使肾水不至于过于寒冷;而肾水也需要上济于心,以防心火过盛。 如果心火不足,无法下降温暖肾脏,就可能导致肾阳虚弱,从而导致下焦水寒不化上凌于心,表现为水肿、惊悸等症状。而如果肾水不足,无法上济心火,就可能导致心火偏盛,表现为心烦、心悸、多梦,舌头和口腔内出现溃疡、遗精等阴虚火旺的症状。由于心主神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当心肾不交时,除了前述的症状,还常常伴随着健忘、失眠、眩晕、耳鸣等精神方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