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讲健康问题的时候,列举的是肾病的治疗方法。然后有朋友留言说,觉得把问题讲得太简单了,其实临床上的治疗,远比讲得复杂得多。
如果说张先生离我们太远了,他那时侯的治疗方法也许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身体情况,那今天我们就讲一个现代中医的治疗医案,看看现代的真正中医是怎么诊断治病的。
今天要讲的这个案子,是当代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先生的医案。他是原北中医的教授,这个案子是他治疗若干肾病中一个小小医案,但就是这小小的医案,就可以看出真正的中医是怎么辨证论治并用药的。
那是一个和平时一样的就诊日,赵老的诊室里来了一位68岁的妇女。当时,她已经患了水肿病整整3年,时轻时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期间服了很多中西药,都没什么确切的疗效。在就诊前的2个月,水肿加剧,肿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下肢已经无法行走了,得别人搀扶着才能挪步。用手指按下去,一按就是一个小坑。
头面部也肿,脸色㿠白,眼睑已经肿到难以睁开,两眼眯成了一条小缝。肚子和腹部也肿胀如鼓,小便不利,大便艰涩难下。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肿痛,一动就疼。
赵老诊脉,发现她的脉沉迟,舌胖,但舌质嫩颜色淡红,舌苔白腻滑润。
问了一下患者,发现前面诊治的所有医生,开出的药除了补肾的肾气丸,就是消水肿的五皮饮、五苓散之类,确实是「对症」用药,但是用了以后都没什么效果。
而赵老结合病人的舌脉诊,以及整体情况辨证,认为这个病完全是因为「中阳不足,真元大伤,寒湿阻络,失于温化,经脉闭阻,三焦不畅导致的。」一定要用大剂量温通的药,才能「解其寒凝」。
简而言之,这个所谓肾水肿的病,是个阴寒证,要用热药把寒邪赶出去。至于水肿,不用管它。
于是赵老给这个患者开了个小方子,总共7味药。
淡附片,淡吴萸,淡干姜,肉桂,炒川椒,细辛,茯苓。先3剂。
结果,4天以后,这位之前是被人搀扶进来自己不能走路的妇人,自己迈着大步就来了,啥也不扶,就服赵老。赵老一看,患者身上的肿已经消了一大半,整个人缩水了一圈。
然后这个患者说,那天药拿回家以后就赶紧熬了一剂喝,结果喝完的当天夜里,突然腹痛难忍,赶紧跑去厕所,「下如稀水,连续三次,其势如注,总量约5000毫升」。
因为这肚子拉的也太猛了,家人都很担心,都劝先别再吃药了,等天亮了赶紧再到医院看看。可是患者本人在严重腹泻之后,却自己觉得身体轻松了很多,精神也很好,泻完后畅快淋漓,居然安安稳稳地去睡觉了,一觉到天亮。
于是第二天,患者坚持服用了第二剂,结果还是狂泻。这次又泻了3次,总量约为3500毫升。第三天,服用了第三剂,泻了2次,总量为2000毫升。
三天之内,总共拉了8次,水肿一天比一天减轻,精神越来越好,腹胀也好了很多,居然开始有胃口了。所以3剂药吃完,患者赶紧自己跑来复诊。
这时候赵老再诊脉,发现患者的脉虽沉缓,但较之前有力了许多,舌苔白腻水滑的现象也有缓解。说明这3剂温热的药,已经振奋起身体的阳气,而泻出的稀水粪便,其实就是阴寒的水湿。所以患者泻后,不但人没有感到困倦乏力,反而精神倍增,这就是三焦畅通的结果。
于是赵老还是沿用之前的思路,温阳益气,又加了些药培土制水。
淡附片,淡吴萸,淡干姜,川桂枝,炒川椒,黄芪,党参,白术,茯苓。5剂。
这个只有些稀松平常药物的方子,患者回去服用后,再次来诊时,已经脸色红润有光泽,精神十足了。饮食睡眠都棒棒哒,二便正常,行动自如,甚至能帮助家人干点儿简单的家务活。
看到这个结果,赵老和患者本人都觉得很满意,虽然这次病治好了,但是怕以后再有反复,所以还是开了一些温阳补气、健脾除湿的药,做成了丸药,让患者回去继续巩固一段时间。
后来这个患者就此身体日渐强壮,肾水肿之证再没有犯,也就是说,这个肾病综合征就这么好了。
这个病,如果只是按照补肾气,去水湿的办法,可能永远也治不好。因为一听到肾病综合征这个病名,很多医生的思维就被固定在补肾上,疑难杂症上。是不是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问题想复杂了?抛开西医的诊断,我们单从中医的阴阳、寒热虚实入手,反而有可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所以这个案子,虽然讲起来是肾水肿,但是赵老从头到尾用的8剂药方中,没有补肾和泻水湿的思路,只是简单地从振奋阳气,驱寒逐邪,同时兼补脾胃入手。
至于水肿是通过泻还是汗的办法排出体外,完全看各人——再次说明,中药治的不是病,而是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机能,至于其他,都交给身体自己去处理就好了。
很多朋友在用了中药后出现泄泻、呕吐或者头晕的现象都很害怕,赶紧停药。但那其实很多都是身体自然排邪的反应,停药真的很可惜。那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现象,什么是病情加重了呢?就是看这些反应后,身体的状况。
比如说出现泄泻,如果越泻人越舒服,这就是好事儿。比如说头晕目眩,如果能沉沉地入睡,睡醒后精神很好,这个就是好事儿。如果不停地呕吐,结果吐出污秽之物后,人感觉说不出的清爽,这个就是好事儿。
不管是古代名医也好,还是现代名老中医也好,真正的中医,治病用药都及其简单,思路也非常清晰。所谓「大道至简」,绝不是指书上写的简单,临床上根本没用。
我们学习中医,都应该好好反思,为何经方在我们手中,就常常变成了有时神效有时没用的东西,为什么临床那么多疑难杂症都让我们束手无措?真的是疾病升级了吗?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中医版本太低?
中药不治病,不用泻药也可以让你拉稀,水肿的问题可能不在肾虚而在阴寒。。。。。相信你一定可以从这个案子中读出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