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于无声处读【伤寒】1——太阳病的精髓

2024-02-02养生

【伤寒论】是医圣仲景继前人之绝学,集汤液之大成而创,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学者章太炎,曾赞叹说「余于方书,独信【伤寒论】」、 「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甚!

自 【伤寒论】出世之后, 研究、阐发【伤寒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 ,不知凡几, 论著达上千种,光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就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成无己、王好古等人。有人形象地称为「 一部伤寒论,半部中医史 」。

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胡希恕先生就说过:「这一生,经方是我做到最好的事」。

胡希恕先生谨守「六经、八纲、方证」三个层次的病机,通解【伤寒】、【金匮】,以临床疗效卓著而广受赞誉。其「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在【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中就多次提到: 只有通读【伤寒论】多遍,仲景之意才能明了 ,才庶几可至仲景告诫的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笔者学习【伤寒论】多年,深深体会到要读懂【伤寒论】一书,「会通全书」 是最根本的途径,殊不知,很多原意都隐在字里行间, 必须于「无声处」读【伤寒】!

太阳病真义

【伤寒论】中以太阳病为抓手,其篇幅占六经病篇条文的44%以上。王肯堂说:「由太阳为三阳之首,凡阳明、少阳之病皆自太阳传来。」可以说,【伤寒论】的太阳病篇是「伤寒」证治全过程的一个缩影。的确如前贤所说:「能否学好太阳病篇,是能否学好其他各篇的前提和关键」。

在五运六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以寒水主令,其中有三层含义:1. 太阳经是主水的。2. 太阳篇实际讲的就是水的循环过程——水被阳蒸成气,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重新降下来,太阳经与水密不可分;水的蒸腾或下降的过程发生障碍,就是太阳病,前者用汗法,后者用利水法。3.治太阳病就是「治水」。

利水解表法

太阳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病为邪在表,以发汗解表为正法,具体体现在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解表诸方的运用中。而纵观【伤寒论】太阳病表证中,亦有诸多非以发汗之法祛邪病愈的证治,如 利尿解表即为解表之变法,却不为一般人所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太阳病篇讲了那么多的利水方剂的原因,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真武汤、五苓散、小青龙等等,五苓散就是其中的代表,是治疗水蓄于膀胱的。胡希恕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解表需利小便 」!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利尿而解除表证者不乏其例。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医宗金鉴】释:「脉浮,病生于外也,脉浮微热,热在表也。」可见本条表证较著,表证不解,在于膀胱气化不利,热不得泄,故仲景治疗时,重在利水渗湿,而轻于直接解表,仅桂枝一味,在内助膀胱气化时,微微解表。可见仲景旨在通过利尿而解表。

太阳与膀胱的关系

由于膀胱通过它的经脉与皮表联系甚密,因此【黄帝内经】认为膀胱也是主表的,【灵枢·本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足太阳经脉循行于头背腰脊等阳位,太阳经阳气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输布于体表皮毛,并统摄营卫,具有顾护体表、温阳肌肤、调节腠理开合、布散津液之功。

【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膀胱为水府,贮藏津液,为气化之所,其气化所出浊者为尿液排出体外,清者随太阳经气布散,上至脏腑,外至体表皮毛,停而为津液,而后又在营卫功能作用下布散以濡养周身,在体表代谢后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如此,足太阳膀胱经、腑相连,经气周而复始。故太阳经气调和,则太阳腑气通畅;反之,若太阳经气受阻,致经腑之气不相顺接,继而影响膀胱气化,津液凝聚而为水,即为膀胱蓄水证来路之一。

「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经腑受邪,易从寒化。太阳经表受寒,邪气循经入腑,郁阻腑之阳气,内藏之津液无以气化则易寒化为水,水性为寒且郁阻于内,气化不出,因此可见小便量少难出、小腹胀满等症。

由于机体的正气不够充足,病邪可沿着太阳经脉到达膀胱脏腑,干扰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它的气化功能,导致膀胱对水液代谢的终端过程不能进行很好地处理,从而使水液得不到充分的气化、布散,小便不通畅,水液就逐渐在膀胱蓄积起来,形成蓄水证。

所以,蓄水证和感冒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一感冒就会小便不通畅,甚至几天后一点也尿不出来,全身水肿,就是这个道理。随着水蓄渐多,小便愈发不利,小肚子也跟着会胀满疼痛。机体的水液蓄积在膀胱,还会造成全身水液分布失于均衡,下面的水多了,上面自然就会缺水,所以膀胱蓄水的患者还会有明显的口渴症状。

常见变证

小便不利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之反映,水邪内停则必然影响太阳腑气不利、气化失司。正如柯韵伯所说「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证为罢也,故去桂枝而居以苓术,……。」

临床常表现为翕翕发热,小便不利等证,其辨证为蓄水发热,病机在膀胱,所谓「邪去而正安」,病位在下焦,当以通利小便为治疗大法。正所谓「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也 。」

表不解兼水停有以下两种证候:

外邪内饮证 ——外感风寒,表邪不解,引动蓄饮;或风寒犯肺,水道不利,致水饮内停,故证以咳喘发热为主,但水饮病变化多端。又见水蓄影响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少腹满等,治宜用小青龙汤解表发汗,温化水饮。

内外水饮证—— 太阳表邪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邪与水结于下焦;水饮停聚不能化生、输布津液,则证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或伴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或浮数等治宜化气行水,兼以解表,用五苓散。

五苓散为表里双解的代表方

五苓散由五味药物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方中的茯苓、猪苓都是菌类的东西,渗湿利水的效果特别好,尤其是猪苓利水效果最佳。泽泻也是一味非常好的利水药,且可以保护肾脏和膀胱,【药性赋】上记载它利水而不伤阴,就是具有护肾的作用。这三个药物配合在一起,能明显促进小便量的增加,以排出膀胱内多余的邪水。

五苓散证是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证,其因太阳表邪未解,随经入腑,致使水蓄膀胱,气化不利,证属表里同病,以膀胱气化不利为主要病机。其病因中必有表寒之邪,核心病机为太阳经腑之气不相顺接,津液寒化为水。

桂枝在这里起温阳化气的作用,蒸发膀胱内残余的水分。白术健脾补土,起到一个筑堤拦坝的作用,以防止膀胱蓄积之水上冲凌心。药物虽不多,但分工明晰,各司其职,从三个方面遏制蓄水的泛滥,组方不可以说不严谨。

正如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所说:「必藉桂枝之辛温,入心而化液;更仗暖水之多服,推陈而致新。斯水精四布而烦渴解,输精皮毛而汗自出……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