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读医案,求思辨】专栏:中风与气中相近,探究其病机则千差万别

2024-06-25养生

专栏意义


在浩瀚的中医体系中,医案是宝贵的经验传承和学习资料。本专栏【读医案,求思辨】旨在深入剖析各类医案,探寻其中蕴含的医学道理和思辨精神,以期为后学者提供启示,共同推动中医的发展。

今天更新第四期。

医案原文

我们来先看医案原文:

河州佃戶宗。是年七十三。因赴佛會於大阪婿家信宿。早飯後。忽爾卒倒。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身冷。脈沉滑。急請予診。便以蘇合香丸。薑汁調灌之。稍醒而能飲藥。時見一婦手捧煎成湯藥將使飲之。予問婿曰何物也。曰乃某醫使服三生飲也。予急止之云。此乃七情氣逆。且因食滯而然。不可妄用急劑以伐無過矣。病者於今人事醒矣。藥能啜矣。藥病投機。可立待其痊矣。

為其生平居鄉。不以酒為漿。不以妄為常。守己樂業。安分養性。故年雖七十。比市井放肆之徒。猶未艾也。何必浪投急劑乎。婿曰。是何病耶。予曰憑脈與症。乃似中氣。而實食滯也。夫中氣症。大略與中風。亦自難辨矣。

法曰。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風中脈浮。氣中脈沉。又曰以氣藥治風則或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也。今夫不論氣中食中。一藥雙治也。將藿香正氣散。去白芷。加香附。每一貼重五分。生薑一分。水一鍾半。煎八分。作數次服之。何如。婿曰。唯命是從。予撮與服至五貼。諸症平復。改用錢氏異功散收功。

撮藥時。一僧醫常德寺者。見其藥之小貼。問曰。世醫有議先生之藥一貼大則五錢。小則二錢。與今醫之藥。大小懸隔矣。今此老人。重病小劑。只得五分許者。莫非致疑病候而然乎。

予曰。窘哉問也。凡人少壯老其氣有弱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於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壯老之人。皆當別處也。示從容論亦曰。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藏云云。此亦分少壯長三等求治之治也。子既是醫。何不知乎此。而與世醫唯疑議乎藥哉。常德曰。某甲今日知成醫之道矣。予曰何也。對曰。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

予曰賢者易言。良馬易御。子之謂也。 ( 注:为保留原医案的全貌,故文字未作转换

我照例来进行一下大概的表述:

河州的佃户宗,这一年七十三岁。因为去大阪女婿家参加佛会,住了两宿。早饭过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身体发冷,脉沉滑。急忙请我来诊断,我便用苏合香丸,加姜汁调和后灌服。他稍微清醒后便能服药了。这时看到一个妇女手捧煎好的汤药准备给他服用。我问女婿这是什么药,他说是某医生让他服用的三生饮。我急忙阻止说:「这是因七情气逆,加上饮食停滞导致的,不能乱用峻猛的药物去伤害无辜的身体。」病人现在已经清醒了,能够喝药了,药物对症,可以很快痊愈。

因为他平时在乡下居住,不喝酒,不放纵,安分守业,修身养性,所以虽然已经七十岁了,但比起市井中放纵无度的人来,还算年轻力壮。何必乱用峻猛的药物呢?女婿问:「这是什么病?」我说:「根据脉象和症状,看似是中气,实际上是饮食停滞。中气的症状,大致与中风相似,也很难辨别。

医书上说:中风身体温暖,中气身体发冷;中风多痰涎,中气无痰涎;中风多出汗,中气则无汗;中风脉浮,中气脉沉。又说用治气的药治疗风病或许可以,但用治风的药治疗气病却不行。现在不管是中气还是食积,都可以用一种药双治。」于是,我开了一剂藿香正气散,去掉白芷,加上香附,每一剂药重五分,生姜一分,水一盏半,煎到八分,分几次服用。女婿说:「一切听从您的安排。」我给他服了五剂药,各种症状都平复了,然后改用钱乙的异功散来巩固疗效。

在抓药的时候,一个来自常德寺的僧医看到我的药剂量很小,便问道:「世上的医生都议论说,先生的药一剂大的有五钱,小的有二钱,和现在的医生的药剂量相差悬殊。现在这个老人病得这么重,药剂却这么小,只有五分左右,莫非是因为对病情有所怀疑才这样做的吗?」我说:「你问的问题很难回答啊。

人从年少到壮年再到老年,他们的气有弱、壮、衰三种状态。所以岐伯说:‘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因为少火能使气生长,壮火会使气衰败,更何况是衰火呢?所以治疗的方法也应当分为三等,年少、壮年、老年的人都应当区别对待。【示从容论】也说:‘年长的人要从腑着手治疗,年少的人要从经着手治疗,壮年的人要从脏着手治疗。’这也是根据年少、壮年、年长三种情况来分别施治的方法。你既然是医生,怎么连这些都不知道,而只和世上的医生一样去怀疑药的剂量呢?」

常德说:「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成为医生的道理。」我问:「为什么呢?」他回答说:「熟读【内经】,熟记【本草】罢了。」

我说:「说的好啊,好马容易驾驭,说的就是你这种情况。」

医案解读

我们来细致的剥解这篇医案。

首先,我们来看病情

患者老年男性,七十三岁,因参加佛会后突然昏倒,出现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身体发冷、脉沉滑的症状。这些症状首先提示患者可能出现了 中风或类似中风 急性 状况。

再看医者的辨证思路

医者首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诊断,判断患者并非真正的中风,而是由于 七情气逆和饮食停滞 所导致的症状。这种辨证思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来制定治疗方案。医者还注意到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良好,因此认为其体质相对较好,这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和预后。

这里有了一个为什么?医者在医案中,就此给出了答案。即:

法曰。 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風中脈浮。氣中脈沉。

这里,我们不作专门的解释,我们放到后面医理分析部分在作详细说明。

苏合香

再来看医者的用药思路

初始使用 苏合香丸加姜汁 灌服,这是一种开窍醒神的方法,适用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患者。随后,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采用了 藿香正气散去白芷加香附 的方剂,这一方剂既能调和气机,又能消食化滞,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灵活性。最后,改用钱乙的 异功散 来巩固疗效,这是一种温和的调理方剂,有助于患者恢复正气,防止病情反复。

下面,我们重点的来说一下医案中涉及的几个方剂: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出自唐代【玄宗开元广济方】,原名吃力伽丸,也叫白术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其改名为苏合香丸。 苏 合香丸由 苏合香、龙脑、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熏陆香、白术、诃黎勒(煨)、朱砂、乌犀屑 等药组成。据古籍记载,以上药共研细末,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为丸,每丸如梧桐子大小,取井华水(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泉水)化服四丸;大人、小儿可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可,空腹服之。

【本经逢原】记载:「苏合香,聚诸香之气而成,能透诸窍脏,辟一切不正之气,凡痰积气厥,必先以此开导,治痰以理气为本也。」本医案就是取其行气开窍之功用。

藿香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 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炙甘草 。原书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在此医案中,使用藿香正气散去白芷加香附的调整,是基于对患者具体病情的考虑。

藿香正气散原本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经典方剂。它能够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对于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症状有明显疗效。

白芷 具有辛温发散的作用,通常用于帮助解表散寒。然而,在此特定情况下,可能考虑到患者的某些具体症状,如气逆或食滞,需要更加专注于理气和消食。 香附 则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它在此处被加入可能是为了加强方剂对气机的调理作用,特别是当患者有气机不畅或情绪因素导致的身体不适时。

异功散

异功散,别名叫五味异功散。方剂主要功效为 益气补中,理气健脾 ,处方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成是:人参(去芦)、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各等份。上药制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饭前温服。亦可取饮片直接用水煎服。

本方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意在 行气化滞,醒脾助运 ,有补而不滞的优点。适合于脾虚气滞,稍服补药即感腹胀食少而「虚不受补」的人。尤其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观此医案,用此方剂巩固,实在是可见医者的用心良苦。

陈皮

医理分析

如果从医理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觉得最好还是从原文中找到灵感。我罗列了此医案中涉及到的几个点,供大家讨论。当然,我更希望大家能多多补充:

  1. 「风中身温,气中身冷」 :这句话出自【金匮要略】,意思是中风时身体温暖,而中气(即气机逆乱)时身体发冷。此医案中描述,患者身体发冷,符合「气中」的特点,因此医者判断其并非真正的中风。
  2. 风中多痰涎,气中无痰涎 :「风中多痰涎」指的是感受风邪时,体内津液运化失常,容易产生痰涎。这在中医理论中,与风邪导致的水液代谢障碍有关。「 气中无痰涎 」则指的是在气虚或气机不畅的情况下,体内津液不足或运化无力,因此不产生多余的痰涎。
  3. 风中多有汗,气中则无汗 :「风中多有汗」指的是感受风邪时,身体容易出现汗出的情况。这可能与风邪导致的卫表不固、腠理开泄有关。「气中则无汗」指的是在气虚的情况下,身体不容易出汗。这可能是因为气虚导致体表卫气不足,毛孔开阖失常,从而无汗。
  4. 风中脉浮,气中脉沉 :「风中脉浮」指的是感受风邪时,脉象表现为浮脉。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与外感风邪的病理特点相符。「气中脉沉」则指的是在气虚或气机不畅时,脉象表现为沉脉。沉脉通常表示病邪在里或正气不足,与气虚的病理特点相符。
  5. 「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意思是适当的火(即阳气)可以使人体气机旺盛,而过度的火则会使气机衰败。在此医案中,医者引用这句话来解释为何药剂量要适中,不能过大。患者的气已经处于衰弱状态,因此不能用大剂量的药物来进一步耗散其气。

岐伯

思辨心得

我们学习医案, 重在思考,重在学神 ,不可把精力全部放在方剂的运用选择上。以下是我学习此医案的几点心得,欢迎大家能给于补充。

1.要学会细致观察与精确诊断: 原文描述:「 早飯後。忽尔卒倒。不省人事。牙關緊急。身冷。脈沉滑。 」医者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症状,如牙关紧急、身体发冷和脉沉滑等,进行了精确的诊断。这启示我们,在医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对患者症状的细致观察,这是进行精确诊断的基础。

2.处处践行辨证论治的思想 :原文中医者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其 并非中风而是由于气逆和食滞所致 ,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即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3.遣方用药要有医理支撑为好: 原文中医者引用了「 风中身温,气中身冷 」等经典医理来辅助诊断,并向患者家属解释了用药的思路。这显示了经典医理在临证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性。医者需熟知经典,才能更准确地应用于实际治疗。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古时的中医会把病机分析的很透彻,然后让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来选择是否采用他的方法,我觉得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当下的中医医者反思。固然门诊时间紧张,但是我们能把病机和医理说清楚,还是有必要的,最起码是对自己能力水平的检验,更是让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信服的基础。

4.灵活与审慎的用药策略 :原文描述医者初以苏合香丸急救,后根据病情调整方剂,最后以温和的调理方剂巩固疗效。这体现了在治疗过程中,医者需要根据病情 变化灵活调整用药 ,并始终保持 审慎 的态度。

5.医德与患者关怀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医者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还询问其生活习惯,并给予细致的医嘱。这彰显了医者的高尚医德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更提示我们在医疗实践中应同样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把握。

6.持续学习与专业成长 :原文中医者与常德僧医的对话, 某甲今日知成醫之道矣。予曰何也。對曰。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 展现了医者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自信和对经典医理的深刻理解。这启示我们,作为医者,应不断学习,深化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以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

好,本期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关注!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