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午睡后一杯茶,古人的松弛感这样来

2024-05-23养生

立夏之后,暑气渐升、白昼渐长,人们喜欢在中午时分小憩一会,下午的工作和学习就可效率大增。

古人也有午睡的习惯,在炎热的午后或靠或卧,醒来饮上一杯香茗,是他们推崇的闲适生活,成本不高,幸福感却可以拉满。

814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九年,南方夏季的湿热,对出生在北方的他来说仍是一大考验。这年夏天的一个午后,41岁的柳宗元坐在床榻上闲翻诗书,天气闷热,他把北墙的窗户也打开了。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穿堂风,听着时停时续的蝉鸣,他靠在几案上睡着了。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被一阵敲击声惊醒,柳宗元仔细分辨,原来是山里的儿童们在竹林的那一边敲击茶臼,准备煎茶。

诗人所说的茶臼,是一种陶土烧制的茶具,内表面有连续的棱状或网状突起,可将茶叶磨细。现代人喝茶方式已经大大简化,一冲一泡而已,茶臼用不到了;唐代人的饮茶程序要复杂得多,当时多喝「团茶」(即茶饼),泡制前,要先把茶团放在火上烤,香味散发出来后,再放入茶臼中研磨,之后才将细末放入壶中,慢慢煎制。

在暑热的午后醒来,又将研磨茶叶的声音写入诗中,柳宗元当时最想要的肯定是一杯茶吧。他虽然没有继续写下去,但此时无声胜有声,他接下来肯定会喊一声:「上茶!」

相比贬谪永州时的柳宗元,闲居洛阳的白居易生活要舒适许多。「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他午休醒来就有清茶服侍左右。824年,在柳宗元那场因捣茶惊醒的午休之后十年,白居易在东都洛阳的履道里,购置了一处宅第。白居易对院落进行了精心设计,有池有竹、环境清幽,「池畔多竹阴,门前少人迹」,他人生的最后22年,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64岁时的一个夏日,天气炎热,白居易在院中四处寻觅清凉,先在林中背阴的小楼上躲避太阳,又泛舟池上追逐凉风。直到正午时分,他感到腹中饥饿,才返回房中进餐。简单的午饭之后,他又回到院中漫步,竹影摇曳、水声潺潺,倦意不知不觉袭来。他就地铺开竹席,在阴凉处开始了自己的午睡。睡到自然醒,侍者已经端来了茶水。这碗茶落肚,白居易觉得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都醒来了,「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他从竹席上起身,来到池边,脱掉袜子,把双脚放进流水中,感受阵阵清凉;又把头巾解下,在微风中梳理自己的长发。看似不那么雅观,却充满松弛感。

午休之后喝的什么茶?柳宗元和白居易没有明说,但北宋词人李之仪喝的是著名的「建茶」。福建建溪一带出产的茶品质一流,陆游曾称「建溪官茶天下绝」。其中的「龙凤团饼」,更是最著名的贡茶之一,就连皇帝也视若珍宝:「仁宗尤所珍惜,虽宰臣未尝辄赐。」李之仪也曾品尝过这种名茶,他在一首诗中详细地还原了午睡之后煎制建茶的过程:

一天,午休醒来,李之仪捧腹闲坐。可能是睡得时间太长,他觉得耳目都很迟钝,于是想起自己还珍藏了一罐建溪春茶,虽然不是龙凤团饼那样的上品,但也绝对算得上是好茶。首先是碾茶,他从茶饼上掰下一小团,放入茶碾中,细细研磨。茶因储存已久,表面已呈褐色,但随着茶碾将外壁破开,如玉璧般的内层显露出来,这才是建茶的真面目。好茶怎能没有好水相衬托?他「久闻城西角,有泉湛寒玉」,于是持着水瓶出门,大老远汲来了甘冽的泉水。接下来就是煎茶了,将泉水和茶叶细末放入铁壶,炭火烘炙,不一会儿就有蟹眼般大小的细密气泡从壶底涌起,茶叶也随之在水面上打旋。继续煎制,茶汤渐浓,茶香也随着水汽溢出来。等到茶汤煎好,李之仪为自己倒了一碗,细饮慢啜,芳香馥郁,不仅可消起床气,甚至还能消愁,「一啜便超腾,庾愁空万斛」。

明代的文徵明,喝的则是苦茶。一天午休后,他随手拿起一本书,但睡意还未完全消退,原本喜欢的文章,现在读来也全无味道。于是,他要来一壶又浓又苦的茶,斜倚在走廊的栏杆上,看清风拂过小院中新开的花,看砖墙的影子越拉越长。苦茶喝过几杯,不光口里有了味道,读书的感觉也找回来了。

此外,北宋诗人孔平仲也喝过建茶,他认为此茶既能消渴、又能解烦:「建茶一杯午睡起,除渴蠲烦无此比」;苏东坡喝过雪芽,他有「雪芽我为求阳羡」句,写的是宜兴出产的白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喝过小龙团(小龙茶),他在【晚春初夏】中说:「睡足高檐春日斜,碾声初破小龙茶。」

在古人看来,午睡和饮茶,不只是养生佳法,还是涵养读书精神必不可少的两大法宝。(纪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