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电影为什么越来越难看了?

2024-02-07推荐

(这篇题目很大,所以内容很扯。就像它的封面,其实是个玩笑。总之,你别当真便是)

老马的【花月杀手】实在太长了,看的人昏昏欲睡。

不能说电影不好,就是没意思。

又是印第安人、又是种族谋杀、又是女性主义、又是白男反思、又是......反正又是【消失的她】——豪华升级版:【消失的她们】吧。

以上玩笑不等于我对这片儿的客观评价,我是说:它给我的主观感受就是这么没意思而已。

因为没意思,所以麻木;因为麻木,所以无意深究。

不过我想到了些别的......

譬如小李子饰演的这位秉持「平庸之恶」的杀妻者(「平庸」到了他都不愿承认他在杀妻),跟26年前「你跳我也跳」的Jack放在一起看,就更没意思了。

一个是:

一个是:

看看,同一个演员,这角色差哪去了?......

「人」是多么容易为岁月改变呵。

这么一说,瞬间木有意思了吧......有木有!

或许你想:咳......这明明是不同时代的两部电影,拿卡神的商业片和老马的艺术片比,合适么?这么多愁善感的无端联想,不好。

——甭管无不无端,就问你这种联想是不是特「没意思」?虽然跟电影没什么关系。

这大概就是人生吧。

迄今为止,依然有很多人觉得【泰坦尼克号】当年的大获成功不可思议:同样是拍水,明明凯文·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刚刚赔的底裤都不剩,怎么这么个「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傻B片子却能乘风破浪、高歌猛进,在全球范围内收割一茬又一茬呢?

回过头来看:【未来水世界】真不是烂片,其不乏凯文·科斯特纳一贯的作者性,且「全球变暖」这一视角还很有前瞻性。反而是【泰坦尼克号】这么个「凤凰男攀高枝儿」的故事估计该被「口诛笔伐」了。一段土掉渣的爱情悲剧+顶级工业技术包装下的沉船奇观,你告诉我:这片儿还有啥?

嗯,席琳·迪翁的天籁之音。

莫说什么思想性、艺术性,单凭这个题材:100多年前的沉船事故,跟当下时局和热点话题毫无关系——

搁今天能「引领潮流」?门儿都没有。

贻笑大方还差不多。毕竟,这是个嘲讽爱情的年代(想想【消失的她】或【芭比】)。

那它当年风靡全球到底怎么回事?

原因很简单: 它真的很傻B啊!

——它展现大难临头之际人性的真、善、美,外加一段虽然很假、但卡梅隆就是当真来拍、并真诚希望观众把它当真的爱情(结果观众也真当真了),辅之以当时最顶尖的特效加持,这事儿就这么成了。

话说到这儿,可以回答本文那个不负责任的标题了:

电影为什么越来越难看了?

因为电影和人一样,都老了。

它失去了曾经的简单和纯粹。现在的它,总有太多意见要抒发、太多想法要表达,像老人一样絮絮叨叨。

不信?觉得这话太想当然?

那好,请打开豆瓣250,看看前20名。

1到10名:除了刚提到的【泰坦尼克号】,还有【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千与千寻】、【美丽人生】、【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辛德勒的名单】。

——这里面除了【盗梦空间】靠烧脑创意、【辛德勒的名单】凭历史反思胜出外,哪部电影的故事不纯粹?尤其是传递的情感和它们的主人公——你最好一个接一个地回忆下。

这些被永远铭记的主角,都那么纯粹、那么执着,那么一根筋地活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再看11到20名,一样的:【楚门的世界】、【忠犬八公的故事】、【海上钢琴师】、【三傻大闹宝莱坞】、【放牛班的春天】、【机器人总动员】、【疯狂动物城】、【无间道】、【控方证人】、【大话西游】。

这里除了【无间道】和【控方证人】比较「另类」外」,其余都纯粹的像是童话,或者就是童话。

我并不认为这些电影真担得起「影史前20」的头衔,但最大多数给出的选择就是这样。

一个浅显又易被忽视的道理是:人只会被简单纯粹打动,而不是复杂深刻。年龄越大、越是如此。

张桂梅和高耀洁为什么成为千万人为之落泪的英雄?

【教父】就很深刻、很有思想性,世界观也够「黑」,「所以」就从前两名一路跌出二十开外了吧......这是我的猜测。

没办法,大多数人看电影,就是这么「俗」。

啥叫俗?我举【泰坦尼克号】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镜头,你要是忘了,提醒一下:

就这画面,非把如今的影评人气倒不可:这就是席卷11项奥斯卡奖电影的镜头设计?第一个做成旧胶片的模样,最后一个「王子和公主幸福地拥吻在一起」,后头还一堆人鼓掌,这都啥玩意儿......

可是,当年怎么就那么感动呢......就像这组「平平无奇」的正反打:

再看【花月杀手】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镜头:

嗯,这才叫大师、才叫艺术,才叫镜头语言!对不对?——我可没讽刺,这就是「有意义的镜头」、就是需要你沉浸式欣赏。

可就是欣赏不动、就是让人哈欠连天。呜呼奈何。

若说三小时长了,那十岁小朋友正是患多动症的时候吧,二十几年前我在电影院看【泰坦尼克号】,目瞪口呆,一动没动。

哪怕后来租碟看【未来水世界】、【与狼共舞】、【第六感生死缘】、【天国王朝】......或一些很老的电影:【宾虚】、【十诫】、【阿拉伯的劳伦斯】......这些片子通通三四个小时,我也不嫌长。

【花月杀手】的长度搁在影史不算啥

怎么回事?

那会儿电影正年轻、我也年轻。

说到这,怕是有影迷想插嘴了:你扯了半天,光祭出个「纯粹说」不够啊,你说电影老了,烦请你拿出证据来!

我给两个「证据」:

一是电影越来越自恋,只有老人才会这样。 全世界的电影、电影人都在「致青春」:

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达米恩·查泽雷的【巴比伦】、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不约而同聚焦影史,也就是电影的青春岁月......

还有:

伍迪·艾伦在【里夫金的电影节】将影史经典致敬个遍、【瞬息全宇宙】同样对经典电影进行戏仿挪用、保罗·索伦蒂诺通过【上帝之手】描绘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乡愁、【晒后假日】用私人影像捡拾记忆碎片、【摄影机不要停!】展示一部电影的诞生(也就是所谓的「自反」)......

以上当然都是好片子。就是看多了没意思。

第二个「证据」是:电影越拍越「小」。

从前的电影,威力能大到这种程度——引领社会思潮甚至促使社会变革。

就不提什么意大利新现实、法国新浪潮,想想十几年前的【熔炉】(豆瓣21):一部电影颁布一条法律。

如今是:有什么思潮,才会有什么电影。甚至是先有概念,再在这个概念下做电影。

翻来覆去的「概念」也就那么几个: 女性的、同性的、平权的、种族的、难民的、阶层倾轧的、弱势群体的、原生家庭的 ......

且看近几年的「三大」,与女性主义相关的最佳有:

【坠楼死亡的剖析】(2023戛纳金棕榈)

【钛】(2021戛纳金棕榈)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2021柏林金熊)

【可怜的东西】(2023威尼斯金狮)

【所有的美丽与血泪】(2022威尼斯金狮)

【正发生】(2021威尼斯金狮)

......

这是拿奖的,没拿的更多。【女人的碎片】啦,【女人们的谈话】啦,一抓一大把。

我对女性主义没有意见,可也不至于这个密度吧。

此情此景,让我恨不得发出「川普之问」(针对【寄生虫】的吐槽):新时代的【乱世佳人】在哪里?

同理:【罗马假日】在哪里?【音乐之声】在哪里?【廊桥遗梦】在哪里?

还是说:这年头,「这一套」没人信了?

除了女权,拿刚说的其它「概念」去套近些年的热门电影,一样的。

譬如「原生家庭」:如今沉溺于家里那点儿破事儿是行业焦点和大众痛点(电影就小到这个程度),看看以下两部电影,一部奥斯卡最佳、一部老少咸宜的动画片,凸显「只有家人是倚靠」的高潮部分的运镜都差不多......

不是我小看家庭,【金色池塘】也是家庭片——可它的内涵远远大于家庭,你就不会将它视为「原生家庭」这一概念的产物。我说了,那会儿不兴这个,都是电影引发话题而不是话题催生电影。

从理论出发或概念先行,也是老了的标志。

或者又有影迷想发言了:

原来你讲了半天,不是在说电影,是说人啊。

可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普通人能有什么办法?至于影迷心性的变化,那也无可奈何。人生可不就这样么,在成为一个影迷的路上才是最快乐的。因为没见过市面,所以如饥似渴:什么老塔、费里尼、伯格曼(都死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都死了);黑泽明、库布里克、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死了)......

一路看到今天,「什么都见过了」,再看现在这些,哪怕是马丁·斯科塞斯、雷德利·斯科特,可不就「没意思」了么。何况,他们都80多岁了......且看且珍惜吧。你还要啥「意思」?

我完全同意。

不过,我就是对影迷的进化路径和人的这种处境不满,不行么?

——虽然,这就是个玩笑。你别当真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