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中国苎麻产业如何重振雄风?|封面圆桌会

2024-09-05推荐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

9月2日至3日,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大竹召开。其间,召开了主题大会,还举行了客商会晤、麻纺服饰时装秀、投资环境展示与招商推介、专家主旨演讲、行业高端对话以及现场参观等活动。

大会汇聚全国苎麻产业精英,碰撞产业发展创新思路。抢抓时代机遇,共谋苎麻大计,携手织造未来。中国苎麻产业如何重振雄风?「封面圆桌会」邀请与会的部分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

圆桌嘉宾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全国麻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董春兴

中国纺织工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杨金纯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朱爱国

四川亚缇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总工程师 秦大祥

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斗

苎麻纺织产品时装秀。(大会组委会供图)

关键词:荣光

西汉初期,辛追夫人穿过一件衣服,被考古学家取名为「素纱襌衣」,其中的「素纱」原材料源于苎麻。这件衣服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素纱襌衣历经2000多年未腐坏,证明了苎麻纤维惊人的抑菌防腐功能。」董春兴介绍,苎麻具有抑菌、透气、防腐、防霉、吸汗等功能,是世界公认的「天然纤维之王」。

董春兴介绍「素纱襌衣」。曾业 摄

作为民族文化瑰宝,苎麻在4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参与了人类文明进步旅程,也塑造过无数荣光。中国麻纺织行业,见证了20世纪以来苎麻产业的辉煌。

「苎麻既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现代纺织产业的载体。」朱爱国说,从先秦时期的【诗经】到历朝历代的文人诗词中,我们都能找到「麻」的踪影。进入近现代后,麻纺织产业也是全国工业经济崛起进程中的重要力量。20世纪以来,遍布全国的麻纺工厂,让一缕「中国草」,变成了千家万户的「致富宝」。

「20世纪80年代,大竹县几乎家家户户种麻,男女老少都会打麻、剥麻。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家有一亩麻,收入一千八。」秦大祥是土生土长的大竹人,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大竹县城,有一麻、二麻、三麻三个国营的麻纺厂,县城以外的乡区,麻纺厂也遍地开花。「那个时候,过年回乡的有钱人,除了‘煤老板’,就是‘麻老板’。」

与会人员参观大竹县的麻纺产品。(大会组委会供图)

董春兴援引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的数据,1987年前后,我国种植苎麻的土地面积约为775万亩,产量高达56.75万吨,主要麻区人平均收入上千元。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苎麻纺织业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拥有2500-20000锭长麻纺的专业苎麻纺织企业达到137家,苎麻纺锭70万锭,苎麻纺织产品成为创汇拳头产品。

董春兴发表主旨演讲。曾业 摄

关键词:瓶颈

「种植面积大幅缩减,说明我国苎麻产业发展遇到了瓶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国际市场突变。」董春兴分析称,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苎麻种植面积缩减到300多万亩,目前已萎缩至十年前的十分之一。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是影响苎麻原产地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出口配额时代,含麻50%以上的纺织品不需要配额,因此造就苎麻产品最辉煌时代。」董春兴分析说,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出口配额取消,苎麻产品市场开始快速下滑,这直接导致整个产业链急剧萎缩。

「从国内形势分析,苎麻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董春兴介绍,现代纺织技术发展以及市场变化,对苎麻纺织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苎麻纺织技术相对落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化学纤维和棉纺织行业的差距逐步拉大。「目前,全国每年纤维加工总量超过6000万吨,85%以上是化学纤维,天然纤维的份额在逐步下降。」

朱爱国也注意到了这样的趋势。他认为,当前,我国苎麻产业发展还存在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瓶颈所在。

朱爱国发表主旨演讲。曾业 摄

首先,苎麻收获端劳动力缺口大,机械化程度不高,不能及时收获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其次,在「粮食安全」大背景下,苎麻多种植于贫瘠、陡峭的山坡地,品种的品质、产量优势难以体现,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难度更大。第三,苎麻加工环节仍以中低档的苎麻精干麻、纱线生产为主,产品的利润空间不大,市场竞争力不强。

「消费者选择衣服,除看重品位、质量和设计,还特别看重舒适度。」杨金纯调研发现,在生产端和消费端,苎麻产业的发展,受制于原材料和市场。他分析说,苎麻纤维与其他纤维相比,更硬,加工出来的衣物,直接接触皮肤的舒适度,远远赶不上其他材质。「如果没有科技创新支撑产品升级,很难扩大市场份额,产品卖不出去,就会影响生产环节的积极性。」

杨金纯发表主旨演讲。曾业 摄

关键词:突破

振兴苎麻产业,如何突破,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

「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大竹召开,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取长补短的机会。」秦大祥表示,他们会虚心向国内的优秀同行学习请教,在新质生产力上狠下功夫,建立苎麻纤维生产新标准,不断完善产业链。

与会人员参观大竹县麻纺生产车间。(大会组委会供图)

「我们看到了苎麻从种植到深加工的产业布局,让我们找到了面料创新的源头,也看到了未来开发新产品的更多可能。」张斗说,原材料供应是服装产业的上游,他们将以文化时尚为纽带,发力品牌建设,以新思维开拓行业新未来。

上述两位企业家的观点,董春兴表示赞同。他认为,高端的产品,源自不断打通「创新链」。麻纺织产品开发,与产业链不断完善、技术持续进步和消费理念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大竹县领导会晤客商。(大会组委会供图)

「没有创新,麻纺织企业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董春兴说,麻纤维本身有自己的特性,必须在产品的品种、品质、品牌、品位上下功夫,这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以提高效率、节省用工、稳定质量、节能降耗为目标,不断提高工艺水平,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丰富麻纱线、面料品种,同时也要增强设备的可持续创新能力,不断研发改进。

「要强化供应链各环节多维协同,更加精准地匹配企业供应链管理需求。」杨金纯认为,苎麻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者,都应积极与上下游的伙伴持续加深沟通,进行协同创新。「这是一个协同的时代,各方面的合作伙伴应该同进退,应该从战略端来合作,而不再是以甲乙双方来约束。」

关键词:信心

苎麻行业内,一直有「世界苎麻看中国、中国苎麻看大竹」的说法。「当前苎麻的需求量逐年上升,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这两年一直在扩大再生产,支撑我们的,是从全国、全世界纷至沓来的订单。」秦大祥表示,他们相信大竹的苎麻产业一定会重振大竹雄风。

「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杨金纯指出,市场趋于逐渐饱和,怎么能实现供给侧改革,将产品做得更好,是未来必须要做的。「中国服装行业的制造体系,这两年发生了深刻的巨变,这是机会,所以,我们的反应一定要快。」

四川大竹的苎麻,原麻平均单纤支数2000支,最高可达2800支,在全国为最优水平——在朱爱国看来,尽管品质已如此优秀,但仍然还有提升空间。

「苎麻的高产与优质,是一对矛盾体。」朱爱国多年从事苎麻种植技术研究,据他介绍,纤维的支数越多,苎麻的产量就会越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目前,我们已经解锁了苎麻的基因密码。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可以支撑苎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下一步,这些科研成果将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

朱爱国分享技术创新成果。曾业 摄

董春兴分析称,近年来,中国麻纺织业发展迅速。在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2023年,麻纺织行业实现营收与利润的「两个跃升」,有着天然保健功能的麻类纺织品销路不愁,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科技赋能的巨大潜力。

「麻纺行业是具有传统和特色的产业,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更是具有时尚文化内涵的产业。」董春兴认为,中国苎麻产业曾经辉煌过,他相信,只要坚定信心,不忘初心,一定可以再创行业发展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