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什么是出版人工物:基本概念

2024-07-01推荐

在技术哲学中,人工物是关联人、自然和人工自然的重要概念,也是探究经验世界中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和人类生活的关键视点。其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人文人工物,形塑了人类文娱活动的基本面貌,以各类出版物为表征的出版人工物,更是建构客观知识世界的典型类别。

1 关联概念:人工物和人文人工物

人工物肇始于技术哲学的技术本质研究,被视为探究技术相关问题的核心。 相对于自然物而言,人工物的产生根源不在人工物本身,而在人工物之外。马克思曾从劳动立场来分析,认为劳动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人工物便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国内学者陈昌曙指出: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工自然,它是自然改造论的一个基本概念。 一直以来,人工物研究重心集中于技术人工物研究。受不同研究项目或研究态势的影响,相关研究者虽然对技术人工物投注较频,且着墨甚多,但在关联概念表述中,要么将技术人工物概念加以泛化,以覆盖「人工物」的基本含义,要么将技术人工物概念紧缩,而使「人文人工物」被排斥在外。彼得·克罗斯(Peter Kroes)和安东尼·梅耶斯(Anthonie Meijers)等荷兰学派,虽较早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结构」双重性理论的哲学命题,但因项目本身限制而未能扩及人工物的更广意义。针对这一缺陷,美国学者米切姆(Carl Mitcham)便指出:荷兰学派使用「technical artifacts」来统论人工物问题,实则将更宽广意义的非工程设计的人工物排除在外,比如艺术品等对象。 国内学者阴训法等人在论及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时,也明确将文化、艺术、游戏、法律、宗教、企业、货币等涉及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关系的人工物刨除在外。 事实上,除了技术实践活动以外,还存在很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工物的概念研究应当指向更广泛的活动领域,并对广义上的文艺知识等实践活动给予特殊关照。 比如,各种小说、影视、书籍、报刊、艺术品等文化产品,以及社会经济、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等很难说不属于人工物范畴。 李三虎借助符号学的话语构制,试图增强技术人工物解释的弹性,使得更广意义上的技术人工物既包括计算机软件等非物质的人工物,也包括像绘画、雕塑、纸书等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非物质层面意义的人工物。 受技术人工物研究势头的遮蔽,人文人工物研究虽相形见绌,但也有学者通过对人工物性质的考察,进而发现人工物的符号信息属性中也包含着人文符号的信息,尤为重要的是,社会生活中还有大量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人工物,如书刊、影视、游戏、艺术品等文娱产品。 因此,这些人工物便被统称为人文人工物。就像「技术实事」本身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单数的「事物」或「物品」一样, 人文人工物亦是如此,它是人类文娱活动在经验世界中所显现的各类存在状态的集合。由于现代技术的渗透范围已广布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当前人文人工物的数量种类更为丰富,类型划分也愈加困难。特别是,文化与技术的依赖和关联正逐渐加深,人文人工物的技术化和技术人工物的人文化的整体趋势,将使得两者的界限渐趋模糊并更难区分,但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更多具有综合属性的人工物类别。

2 概念界定:出版人工物的基本含义

出版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赋予知识以客观的活动。在著名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中:书籍、图书馆、计算机等以固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世界,明显区别于外部的客观物理世界(世界一)和内部的主观精神世界(世界二),因为「世界三」不仅包括理论、思想等人类精神世界,还包括数字世界、艺术品和机构(如图书馆)等许多概念实体, 它是由各种符号组成和表达的、以物化形态而存在的知识内容的形式世界。 出版人工物置于这个由客观知识组成的第三世界中,这个世界之所以是被符号承载的形式世界,而非物质载体的质料世界,是因承载主观内容的物质载体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符号所表征的内容世界的客观意义。出版人工物在第三世界中的符号化生产便是其典型存在:一方面,出版人工物既无法彻底脱离「世界一」中的形式载体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知识生产和文明演化更离不开「世界二」中的人类主观思维活动;此外,出版人工物还无法脱离人类社会关系中认知行为的总体实践而独立存在或自行演化。在互联网技术到来之前,客观知识均是由说出、写出、印出的各种陈述组成的, 出版人工物主要以静态的基质(如纸张)为载体而出现在杂志、书本、图书馆等相关环境中。 随着互联网成为客观知识建构的合成器,出版活动在知识创造、生产、表征、传播与存储等方面的技术性加工和社会化实践发生着根本变化,但出版活动的核心要务—知识内容的符号化生产始终未变。出版人工物仍是第三世界中客观知识表征最为广泛的形式。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出版人工物:它是出版活动相关群体以自身知识、能力或价值观,通过知识生产、技术加工和社会实践等生产性劳动,对主观思维内容赋予客观知识意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存在物。出版人工物是按照产业属性划定出的人文人工物中的一类,区别于其他人文人工物的特殊性便在于,其存在目的不仅是源于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以知识信息为表征内容,其生成过程不仅需要赋予知识信息以「客观」的符号化生产,还需经过出版活动的各类实践才能形成。其中,出版活动中的符号化生产、技术性介入和产业化实践,是影响出版人工物发展和不断进化的重要参数,这些演化参数往往牵引着出版人工物在文化特点、生成条件、产业实践和社会情境等多方改变,带动着出版人工物在演化过程中物质性隐退、技术性增强、社会化递转等方面的联动变化,不仅是出版人工物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要质,还使得出版人工物成为当前更具综合属性特征的一种人工物类型。

(节选于【出版人工物:基本概念、属性特征与演化要核】,刊载于【现代出版】2022年第5期)

注释

① 刘振.人工物的「功能」有何功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1,37(2):32.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2-205.

③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6.

④ 王德伟.人工物引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63-65,6.

⑤ SVEN O H.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functio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dual nature programme[J].Techné: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2002,6(2):1-3.

⑥ 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28-31.

⑦ KRIST V.The functional bias of the dual nature of technical artefacts program[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011, 42(1):190-197.

⑧ 李福.从「技术人工物」到「社会人工物」[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21,36(4):3.

⑨ 李三虎.技术符号学:人工物的意义解释[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7): 106-114.

⑩ 王德伟.试论人工物的基本概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5):44-45.

⑪ 葛勇义.技术现象学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88.

⑫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纪树立,编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09.

⑬ 郭斌.浅析「世界三」与卡西尔符号世界的异同—从卡西尔的符号世界 看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37(6):132.

⑭ 赵涛.电子网络与知识生产—基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视角的考察 [J].学术界,2013(10):76.

⑮ 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舒伟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