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是民间的热门话题,相关讨论甚至能影响庙堂上的决策。
比如民间一直热议广东划分为21个地市太琐碎了,建议部分城市合并。后来,就有人大代表正式提出了建议:广州、佛山合并,深圳、东莞、惠州合并,汕头、揭阳、潮州合并,珠海、中山、江门合并,河源、梅州合并,湛江、茂名合并,肇庆、云浮合并。对此,广东省民政厅曾做过详细的答复。
武汉和鄂州合并的讨论也一直非常火,武汉市发改委也被迫做过公开回应。济南合并莱芜,是在民间讨论若干年之后变成了现实。
网上建议某两个或三个城市合并的建议非常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南京合并镇江、苏州合并无锡(甚至常州),鄂尔多斯合并乌海,酒泉合并嘉峪关,长沙株洲湘潭,厦门漳州合并等。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城市合并的建议,跟近年来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有关。
城市合并了,经济体量大了知名度就会更高,招商也就更容易,官员容易出政绩;老百姓之所以积极参与,除了面子问题还有「里子问题」——让自己买的房子价格上涨!
国家政策也一度鼓励了这种倾向,比如这些年时而强化、时而淡化的「强省会战略」、「省域副中心战略」。
当上述战略被强化的时候,济南合并了旁边的地级市莱芜,合肥跟周边两个城市联手瓜分了地级市巢湖;成都拿下了简阳,长春拿下了公主岭市,深圳隔着惠州从汕尾搞了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深汕合作区)……
很多地方都会这样想:别人搞得,我为什么搞不得?
未来城市合并会增加,还是会减少?上文中提及的城市合并设想,能实现吗?如果合并,会是谁的利好、谁的利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懂三个概念——狭域市、适域市、广域市。
狭域市,就是面积狭小的城市,基本上只管辖建成区,比如澳门、台北、首尔、伦敦,陆地面积分别是33平方公里、272平方公里、606平方公里、591平方公里。
下图是中国内地陆地面积最小的10个城市。内地基本上没有狭域市,三沙陆地面积超小,但海域面积超大。
适域市是面积比较适中的城市,建成区带上一点郊区或生态区域。比如香港、深圳、厦门、伦敦、纽约、东京,基本上都是适域市,面积在1000到2200平方公里左右。
中国内地连适域市都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广域市。
广域市是面积巨大的城市,除了拥有多个城区,还代管了一些市县。比如哈尔滨总面积5.3万平方公里,北京、杭州都是1.6万平方公里左右。
下图是中国内地10个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或地级行政区),其面积都非常惊人。
鉴于内地城市多是广域市,已经非常大了,所以国家近年来对城市合并比较慎重。
但情况也在发生重要变化:人口红利终结了、土地财政出现了拐点,财政长期过紧日子已经是大势所趋。
中国人口向发达都市圈、大城市的汇聚,正在日益加剧。当地方财政不足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的时候,年轻人会带着家人离开,投奔大城市。这已经被全世界城镇化进程所证实,即便政策干预也没有用,只能浪费资源。
在这种趋势下,为了降低行政成本,让行政区划更适应人口分布的新形势,显然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乡镇、县区的合并案例越来越多,相信未来也会增加。但整体而言,国家对地级市的合并会非常慎重。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先看深圳、广州,能否合并东莞、佛山。
历史上,北京和上海也都经历过多次扩容,
北京是在1952年拿下了河北的宛平县,以及房山、良乡两县的部分区域;1956年,拿下了昌平县和通县部分区域;1958年3月,北京第三次扩容,拿下了顺义、大兴,以及房山、良乡、通县的剩余区域;1958年10月,北京第四次扩容,拿下了怀柔、密云、平谷、延庆4县。
北京大扩容的同时,上海也拿下了周边原归属于江苏省的10个县——嘉定、宝山、川沙、青浦、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
提议深圳合并东莞(或惠州),是因为深圳面积的确比较狭小,陆地面积即便算上深汕合作区,也不过2400平方公里,大约是广州的三分之一,北京的七分之一。
深圳扩容是广受关注的公共话题,国家级媒体都讨论过多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相关建议或提案。
2020年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曾发文提过方案:以深圳为核心,包括东莞、惠州惠阳、深汕合作区、 深河(河源)合作区,对5个地区进行跨行政区域的大统筹。
【中国科学院院刊】也在2020年第7期发表【「十四五」时期,如何优化我国的行政区划设置?】,建议深圳等城市直辖。
由于深圳经济实力已经跃居全国第三,科技创新能力甚至略超上海,对国家的财税贡献也逼近北京,从长远看深圳扩容是大概率的,至于将来是「深圳+东莞」(小方案),还是「深圳+东莞+惠阳大亚湾」(中方案),或者是「深圳+东莞+惠州」(大方案),甚至是开脑洞的「深圳+中山」,还有待观察。
广州合并佛山,难度就要大很多,因为广州和佛山都是广域市
,而深圳、东莞则是适域市。广州的陆地面积是7300多平方公里,佛山是3800平方公里;而深圳+东莞,也才4800平方公里(算上深汕合作区)。
虽然广佛中心城区很近,但两个城市都有大量未开发区域、欠开发区域。所以合并广佛意义不大,只是为了城市排名而已。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也会让广佛合并很难:广州目前的面积就比上海大。所以,上海扩容比广州扩容更容易通过。
上海的陆地面积是6300平方公里,在中国广域市盛行的情况下,上海其实是一个面积偏小的城市。
如果上海扩容,大概率是拿下苏州的昆山、太仓,以及嘉兴的嘉善、平湖。
这四个县级市面积分别是:昆山931平方公里、太仓810平方公里、嘉善506平方公里、平湖554平方公里。扩容后,上海面积是9100平方公里,仍然不算很大,只有北京的57%,哈尔滨的17%。
上海还有一种扩容方式,是拿下南通东部的几个县市,把概念上的「上海第三机场」坐实,同时成为跨越长江口的城市。
不过,我认为上海下一次扩容大概率会从苏州拿下1到2个市县,让卧榻之侧的苏州「远离颠倒梦想」。
经济第二大省江苏,一直没有诞生一线城市,眼看着杭州风头日盛,所以合并南京和镇江,合并苏锡常的方案,也被民间热议。
我的看法是: 未来南京合并镇江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苏锡常合并,或者苏州无锡合并,可能性不太大。
如果苏州、无锡、常州合并,将成为一个面积1.77万平方公里的巨无霸,面积是上海的2.8倍,经济增量超过上海。这将改变长三角的基本架构。
南京合并镇江之后,面积也不过1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还没有苏州大,不会改变长三角的格局。
中国有四大城市群,面积最大、最特殊的就是长三角。 长三角虽然面积、人口、经济体量庞大,但只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上海。 所有关于长三角的国家级规划,无一不强调巩固上海的龙头地位。
京津冀是两大中心,北京和天津;大湾区是四大中心,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即便你认为澳门是伪中心,仍然有港深广三个中心。成渝城市群要小很多,但仍然有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
上海位置特殊,有种种复杂的原因,全国征税中心放在上海、为国家财政贡献最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既然上海一直下金蛋,那就轻易不能动。
为突出上海的地位,过去几十年周边城市的定位都是被压制的,不仅是苏州、无锡,还有杭州、南京。 这是长三角经济如此发达,但只有1个一线城市,而大湾区有3个的根本原因。
所以,未来苏州面临的或许不是合并无锡、成为副省级城市的问题,而是把昆山、太仓贡献给上海的问题。
在广东,也有一个区域在做着「合并+副省级城市」的春秋大梦,这就是汕头、潮州、揭阳。
1991年,当汕头拆分出潮州、揭阳两个地级市的时候,被认为是粤东潮汕文化圈大发展的里程碑,一个地级市变成了三个,历史机遇来了。
由于潮汕文化的封闭性,这个区域一直没有像珠三角一样迎来巨量的外来人口,建立起开放的、市场化的氛围。
最近几年一个新观点似乎占了上风:潮汕地区的一拆三,不利于发展,如果合并会更好。
此前我专文分析过潮汕地区的发展,
认为文化封闭性,强大的地方家族势力和官场的深度融合,造成的阶层固化、机会不均等,才是这个区域发展慢,让外来投资者、人才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
至于潮汕是三个地级市,还是一个地级市,是不是副省级城市,都无关紧要,折腾来折腾去没有任何意义。
或许会有人说:合并三个地级市成一个,可以省很多官帽,降低行政成本。但凡你熟悉体制,就知道合并减少不了几个官帽。不合并,一样可以压缩贬值、减少行政成本。
如果真的合并,则将是潮州、揭阳市区的重大利空,这两个片区将降格为普通城区,不动产价值会显著下跌。
城市合并只在一种情况下才是双赢:一个超强的城市,合并一个或两个明显弱很多的城市。 这个超强城市有多余的财政力量,来帮助被合并的城市全面提升。
比如深圳如果合并东莞、惠州,就能起到这种作用,因为深圳面积超小,汇聚的财富是东莞+惠州的3.8倍,可以帮助这两个城市实现产业升级、不动产升值。
广州合并佛山,对佛山帮助不大,因为广州面积庞大,自己很多重点发展区域(比如南沙)仍然人气不足。
如果是普通地级市合并,基本上是一堆土豆变成一袋子土豆,不可能有化学反应。对被合并的城市来说,是重大利空。
比如珠海中山合并,市委市政府一定放在珠海,城市名称也只能是珠海,中山主城区将成为次中心,翠亨新区将成为横琴、珠海高新区之后的第三新区,中山不动产价值将下一个台阶。
武汉合并鄂州,也是网上讨论的热门话题,我的看法是:跟南京合并镇江一样,未来是有机会的。
最近,武汉改变了重点发展长江新区、向东北拓展的态势,改为重点发展东面的武汉新城,跟鄂州握手。这显然是正确的,也为将来合并鄂州提高了概率。
在湖南,一直有长株潭三市合并的建议,我认为可能性基本为零。
原因很简单,长沙的面积已经接近1.2万平方公里,几乎相当于6个深圳或2个上海,而株洲面积也有1.1万平方公里,湘潭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三个广域市合并,想都不要想。
嘉峪关市、乌海市分别是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小的城市,它们的设立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不仅仅因为有矿产,还因为战略位置重要,并叠加了民族、国防的因素。
所谓战略位置重要是在传统视角下的,在现代条件下意义或许已经不太大了。未来是否会被优化,有待进一步观察。
行政区划变更涉及方方面面,一动不如一静是基本原则。 除非这种变动显著有利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才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