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10大战略预言!中国科技出行产业未来技术趋势大预测

2024-06-25推荐

本文共3786个字,阅读需要17分钟。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以新能源动力及先进智能网络等尖端技术作为驱动力的新型交通工具,正在引领着广大民众的出行需求,不断提高出行效率、降低出行成本,同时为使用者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并始终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在2018年,便有了「科技出行」这样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它是以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智能互联网络等推动的更为普及的大众出行方式。

本次文章将会 重点关注智能电动汽车(Smart Electric Vehicle, SEV)、自动驾驶、出行科技、新能源 等关键领域,对未来一年内的战略技术创新与突破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与展望,深入探讨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便让业界内外的人士都能清晰地认识到新阶段产业发展所展现出的科技想象力。

本文主要 围绕科技出行产业生态创新发展、企业降本增效、用户体验升级 三个核心议题展开讨论。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潮之下,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正逐步向域集中式E/E架构转型,并进一步向跨域集中式E/E架构和整车集中式E/E架构迈进。

在E/E架构的演变过程中,各个域的功能开始逐渐实现跨域融合,如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在软硬件两方面进行跨域融合,从而形成了舱驾一体的域控制器。随着汽车制造商对于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不仅软件技术需要迅速更新换代,对底层硬件的支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凭借对产业生态的深刻洞察和产品功能特性的深入研发,本土芯片解决方案供应商有望在这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抓住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预计到2024年,集成多种功能的大算力中央计算芯片将成为国产芯片研发的重要布局方向,并有望在此期间取得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在智能汽车时代,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逐步向集中式深化发展的趋势,具备统筹控制多域功能并实现整车协同控制能力的整车操作系统将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所在。

随着「行泊一体」、「舱泊一体」以及「舱驾一体」等不同域控功能的融合与进一步迭代,智能汽车在向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形态演进的过程中,整车操作系统需从底层逻辑设计、信号数据传输、资源/算力分配、功能协同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支持。在集中式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预计到2024年,整车操作系统将实现多域功能统筹控制的技术突破,并在小范围内得到实际应用。

在新型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两大关键性难题:续航里程以及充电效率方面的显著不足。针对续航里程方面的焦虑感,问题主要在于充电所需时间相对较长以及寻找合适的充电桩并非易事。为了全面且深入地解决这些问题,从2023年开始,各大知名汽车品牌陆续推出了搭载800伏特甚至更高电压级别充电技术的系列量产车型,并且在市场上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烈反响。根据我们的详细调研结果显示,产业界内大部分人士均一致认同800伏特高压平台为解决当前充电焦虑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

以SiC作为典型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因其具备承受高压电、高温环境、高频工作以及低能量损失等优点,得以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满足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对于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及抗辐射等苛刻工作环境的全新需求。展望未来, 预计在2024年,SiC功率器件将正式步入定制化规模化的全新阶段。

自2023年起,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逐步进入3C超充时代,众多采用800伏特高压架构平台的B/C级尺寸车型已经成功实现量产,例如小鹏G9、昊铂GT、阿维塔11等等。到2024年,高压快速充电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并逐步渗透至中低端车型之中。

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超充/极充功能已然逐渐成为新能源中高端车型的标准配置。同时,超充/极充技术亦正在成为动力电池制造商新一轮的竞争焦点所在。通过对相关车企新车型的规划发布以及动力电池厂商的新产品推广宣传进行深度剖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4年,超充电池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C、5C电池将逐步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产品的标准配置,而6C电池则将加快量产落地的步伐。

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深化,其正经历着从「数据闭环通路构建」向「数据高效驱动」的重要转型阶段。在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数据高效驱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基于数据驱动,自动驾驶技术正从低阶向高阶稳步推进。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用户期望与系统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从L2向L3的过渡阶段可能会出现「恐怖谷」现象,这无疑给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和部署,我们有信心助力自动驾驶技术成功跨越「恐怖谷」。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使得整个自动驾驶技术栈从车端上升至边端和云端,从而构建和完善了智能驾驶云边端一体化架构的部署。预计到2024年, 在数据驱动的强大推动力之下,人工智能大模型将进一步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大规模生产。

智能手机已逐渐融入汽车生态系统,成为了车载电脑、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领域后的新里程碑,促进了车辆智能系统与其各种智能设备之间的紧密联动与协同运营。

2024年,这一趋势将更为明显,智能手机将作为「第六域」全面接入汽车生态系统,实现各类智能设备间的无缝对接及协同控制,从而大幅度提高「车载智能」的实效性。

随着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间的转变,智能手机与汽车生态系统的紧密结合势不可挡。智能手机作为「第六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车载智能的紧密联系和协同控制,使我们能更高效地发挥「车载智能」的功能。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持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象征。通过与智能手机、虚拟现实(VR)、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我们有望构建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汽车应用生态系统,实现用户在日常生活、工作办公以及出行旅游等各方面的全场景覆盖和智能化体验的显著提升。预计到2024年, 智能网联汽车将进一步连接更多元化的智能设备,实现多终端的无缝融合和协同运作,真正实现「车联万物」的美好愿景。

随着车联网、物联网时代的来临,基于多种传感器识别、通信网络传输、过程处理分析以及终端智能化应用所构成的车联网产业必将迎来迅猛的发展。在充电补能体系中,通过精心设计车辆和充电桩之间的通信协议,建立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以及加强信息交互手段,车联网和桩联网的兼容性和深度交互将有力地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日臻成熟,智能自动充电机器人正逐渐成为解决充电桩供需矛盾的全新途径。在充电服务日益走向无人化、智能化的今天,预计到2024年, 智能自动充电机器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并在停车场等特定场景下实现大规模的应用。

2023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首次突破了百万辆大关,其中1-11月份的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了842.6万辆和830.4万辆。从累计销量的角度来看,截至2023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2019.2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保有量的比例高达5.5%,这充分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正逐渐获得产业界、市场以及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纳。作为深度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智能电动汽车借助V2G(车网互动)技术,可以有效地协调智能电动汽车的充放电需求,合理利用峰谷电价、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措施,实现智能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的高效互动,从而降低智能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电网的调峰调频、安全应急等响应能力。展望未来,预计到2024年, V2G(车网互动)设备的部署规模将继续扩大,并逐步实现小范围内的商业闭环,从而加速V2G技术的实际应用。

鉴于中国「双碳」发展战略的推动之下,我们发现加氢站作为氢能利用的基础设施,对于氢能源汽车的商业化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氢站的建设数量及其市场覆盖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氢能源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到2024年,中国的加氢站数量预计将达到670座;而到了2025年,这一数字将首次超越1000座,达到1050座,这意味着加氢站基础设施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

伴随着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再加上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我们可以预见,到2024年, 以氢燃料作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氢能源汽车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届时,其产量规模和销售增长速度都将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氢能源商用车的保有量有望突破5万辆。

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到2024年,在汽车行业内,具备感知、推理、决策和执行能力的具身智能新一代AI生产力,将迅速渗透并融入整车制造环节。在整车智能制造流程中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检测环节,都将进行试点应用和可行性部署。

具身智能将依托于视觉模型、语言模型、视觉语言模型等多模态能力,以及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显著提升,在整车智能制造过程中,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目标物体的识别、复杂任务的执行及处理等手段,全面提升整车制造的生产质量、工艺精度、管理效率以及智能化调度水平等。 展望未来,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AI技术必将对汽车整车制造流程产生深远且实质性的变革。

总的来说,面对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取其所长,不断推进汽车制造技术的升级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