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周幽王是如何用十年时间,就把西周由「中兴」带到灭亡的?

2024-03-24推荐

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涅即位,是为周幽王。

宣王,被后世认为是中兴之主,所以,周幽王这一界天子,是顶着」中兴「开局的。

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

10年时间,由」中兴「到亡国。

周幽王是怎么做到的?

「中兴」已经名不副实,但周尚无亡国之危

周宣王的「中兴」,实际上是名不副实的。

虽然周宣王东征西战,打了不少胜仗,但其实西周内部的社会问题还是很多,积重难返。

尤其是,周宣王晚年对外作战也蒙受了惨痛失败,军力、财力消耗都极大。

但即便如此,周宣王交出来的这个摊子,也还看不到亡国之像。

从【诗经】中的诗歌来看,当时人们更多是愤懑不平,并没有如当年诅咒夏桀一般有不共戴天之意。社会矛盾比较激烈,人民负担比较重,但尚没有到百姓活不下去,你死我活的阶段。

从社会内部关系看,统治集团内部,也绝没有某一强大势力,足以取周而代之。

从外部环境看,经过周宣王打击,困扰西周200年的淮夷暂时消停了,而西北的戎狄虽势力不小,但仍然没有能一举灭周的实力。

所以,周幽王即位时,情况并不比周宣王即位之初更糟。

如果幽王是有为之主,搞不好还能振作一下;如果周幽王是无能之辈,那周大概率也就是「衰微」,也不大可能会很快灭亡!

一句话,当时的周,没有必亡之理。

那么,幽王究竟要有多「厉害」,才能仅仅以10年的时间,就把西周弄完蛋的呢?

地震与人祸的「强强联合」:周将亡矣!

周幽王即位的第二年,关中地区发生了大地震。

受地震影响,泾、渭、洛河川震动;同年,三川枯竭,岐山发生了崩塌!

地震,是天灾。

但在当时,这却要复杂得多。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天地失序,国之将亡的表现!

因此,当时就有人公开喊出:周将亡矣!

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史记.周本纪】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时是主流思想。

但是,无论这种思想如何主流,如果周幽王能够积极组织救灾,赈济灾民、安抚百姓,那么,这样的天灾,不但不会成为「周将亡矣」的诅咒,反而可能会提高社会凝聚力,成为「多难兴邦」的理由。

然而,周幽王的选择,是以实际行动,强化人们对「周将亡矣」的认识。

周幽王没有组织救灾,反而趁火打劫,连中小奴隶主也不放过,掠夺他们的土地和奴隶!

同时,他们将灾民随意抓捕,或调到远方去服役,并且拆毁他们的房屋,使农民不得种田,田园荒芜。(【诗经.小雅】)

这种掠夺,使「周将亡矣」的诅咒,成为了周人普遍的共识!

而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统治集团内部,这一诅咒看起来越来越「像真的」。

失人心的领导班子

周幽王的领导班子,更失人心!

「谗陷巧言」的虢石父为卿士,「家伯为宰,仲允善夫,聚子内史,镢为趣马···」,「皆聚敛之臣也」。

这些执掌朝政的官员,使「国人皆怨」。

由此,「三事大夫」不为国效劳;「邦君诸侯」不为国分忧;「凡百君子」不献谏言···

天命诅咒一般的预言,不得人心的领导班子,使周王室失去了凝聚力。

有见识的人,没有人去思考「周怎么办」,而都在思考「我该怎么办」?

于是,更大的问题来了!

自毁长城

这时,虢、郑两个诸侯,认为周将完蛋,自己不愿意陪葬,遂决心未雨绸缪,给自己换个地方!

于是,虢石父找到周幽王,借口要灭掉焦国,把西虢从陕西宝鸡迁过去。

此后,郑桓公也找到周幽王,表示希望将郑国迁徙至虢附近去。

周幽王,全部答应了!

这是郑国、西虢的幸事,却是周的不幸!

郑、虢这两个侯国,原先所在的地方,是宗周通往汉中、陇南和陇东的交通要道,也是西方犬戎入侵宗周的必经之路!

二国东迁,等于是主动撤出王畿西部的防御阵地,任敌靠近王畿!

如此,周室虽还有一些实力,但他的心脏,一览无余地顶在敌人的枪口上了!

废后引乱

或许是担心西戎实力还不够,周幽王还要给外敌找帮手···

于是,周幽王又开始废后、废太子···

周幽王原先的王后,是申伯的女儿。

申国,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申伯,也就是方伯,是影响力很大的诸侯。

周宣王击败淮夷后,让申伯迁到附近,震慑南方;而仍留在宗周以西的申人支庶族则以申侯领之,史称为西申国。

所以,东、西申国,实际上既是王畿西部的重要屏障,也是震慑淮夷之地的方伯之国,对周王朝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当初,周宣王让幽王娶申伯之女为妻,就有以东、西申国辅周之意!

但是,周幽王宠信褒姒,决心废申后及太子。

显然,这一举动,就是使申国走到了周的对立面!

被废的申后带着儿子,跑到西申国,向哥哥申侯请求庇护!

周幽王大约觉得还不过瘾,遂决心发兵伐申!

于是,申侯被迫向外敌犬戎求助,并带路攻周!

如此,原本西部的屏障之国,东部的震慑之国,与外敌搞到了一起去了!

想要找死,这大约是能想象到的,最快的方式了吧!

不够,还要再加快一点!

谜一般的「烽火戏诸侯」

或许嫌周不一定会扛不住,周幽王又再次突破下限,玩了一出「烽火戏诸侯」。

故事情节,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咱们不赘述了。

总之,经此一闹,本就离心离德的诸侯,有了充足的理由不积极响应「烽燧事」了。

当然,后世也有史家认为:「烽火戏诸侯」是虚构的事情。只是后来的诸侯们为了给自己开脱而将责任推到周幽王头上而已。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到此时,再没有什么诸侯会积极响应烽火了。

周幽王,成功地把自己孤立了起来。

接下来,「毁国不倦」的周幽王,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轻易亡国

前771年,申侯联合繒国,带犬戎一起,进攻镐京。

申自己做了「带路党」,而原本应该在西部屏障的郑、虢已经东迁,因此,犬戎在毫无拦截的情况下就直接扑到了镐京城下,直接一刀插到周王室的心脏!

这时,烽火招不来诸侯,周幽王陷入孤立之中。

即便如此,周也未必会亡!

镐京是经营多年的都城,拥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和一定的抵抗力量。

而虽然烽火引不来诸侯,但是,实际上,王朝信息仍然可以通过「周道」传递。

从后来郑、晋、秦的相救来看,虽然诸侯与周天子关系微妙,但诸侯勤王的利益是很大的,诸侯拥有足够的动机勤王!

所以,如果周幽王坚持在镐京抵抗,事情是仍有转圜余地的。

但是···周幽王选择了逃亡骊山···

如此,犬戎军迅速追上,将周幽王和他所新立的太子伯服杀害于骊山之下!

随即,犬戎将渭河南北的王室和大贵族祖庙、宫室、财宝扫荡一空。

由此,在宗周,再也没有可以行使王权的殿堂了!

后来,被周幽王所废的太子东迁,历史,进入了东周时代。

西周,灭亡了。

周幽王即位时,西周王朝虽然已经问题严重,但并没有必亡的道理。

王室衰微,对诸侯的威信大减,但尚没有任何诸侯坐大到足以取而代之;内部矛盾虽然严重,但尚没有引起揭竿而起的起义;外敌虽然强势,但其绝对实力与周天下仍不可同日而语···

西周王朝,最多只是走在衰落的路上,并没有」猝死「的危险。

在周幽王即位2年后发生的地震,从信仰、认知上,使统计集团、周人都产生了「周将亡矣」的感受。

这种情况下,年轻的周幽王又开始了「作死」之路。

外敌和内部敌人的实力都不足以对西周朝廷造成毁灭性打击···

于是,周幽王成功地把内外部敌人搞到一起去,而且把本应是自己坚强支持的申侯也推给了敌人···

西周朝廷在宗周西部有一定的屏障。

于是,周幽王答应郑、虢国东迁,把自己的都城无遮无拦地暴露在敌人刀锋之下···

西周朝廷有完善的烽火系统、预警系统,有诸侯相援···

于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逗你玩「的方式杜绝了诸侯相救···

如此,不亡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