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合肥「一城独大」,安徽怎么破?

2024-07-25推荐

安徽,这个中部省份,想破解「一城独大」问题了。

最近,【安徽日报】报道组发表题为【合肥之外再无「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的文章,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发展之痛」。

文章称,近20年来,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有效实施,合肥科创+产业的发展异军突起,2023年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常住人口近1000万,当仁不让跻身大城市行列。文章坦言,在万亿量级的合肥之外,「5000亿至10000亿元生产总值规模的城市仍然‘断档’」。

而多数沿海先发省份特别是长三角兄弟省份,都拥有实力强、影响力大的第二城甚至第三城,这些城市都是外界公认的「大城市」。

自从不断融入长三角之后,安徽全省对标的目标,一直都是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而言,江浙等省份发展较为均衡,不存在「一城独大」的现象。

那么,安徽这类内陆大省,该如何破解「一城独大」现象?

合肥城市风光 图/图虫创意

「强省会」与多中心

在强调发展省域副中心之前的多年,类似安徽这样的中部省份,不少都强调「强省会」战略。

中国各个省份的发展基本呈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均衡发展或者多中心发展,另一种则是强省会或强首府模式。

前者的典型代表是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不同于上述沿海省份,在不少内陆省份,省会「一城独大」的现象比较普遍。后者的典型代表有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吉林等省份。

从城市首位度角度来看,吉林省会长春的首位度最高。其GDP占整个吉林省GDP的50%以上,也即全省一半的经济汇聚在长春。

银川的首位度也高达50%。在省会或首府城市首位度上,长春、银川之外,西部的西宁、成都和中部的武汉,位居全国前五。

随后的西安、哈尔滨的首位度也超过了三分之一。海口、兰州接近三分之一。长沙、沈阳、昆明的首位度均超过了四分之一。

而安徽的发展模式也与上述省份相似。2023年,安徽GDP为4.71万亿元,同期合肥GDP为1.27万亿,占全省经济总量约27%。除了省会之外,安徽GDP前五的其他城市分别为芜湖、滁州、安庆、阜阳,GDP总量分别约为4741亿元、3782亿元、3323亿元和2873亿元,与省会合肥相比,存在「断档」情况。

多年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一城的「强省会」「强首府」策略,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经济发展是行之有效的。但这一模式也遭到不少质疑。不要「一城独大」与发展「强省会」「强首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矛盾?

在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研究员牛凤瑞看来,上述两个策略可以做到不矛盾。他说:「在城市化初期阶段,集中全省的资源,形成一种规模效益,这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省会的生产力。这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是正确的、必然的选择。但发展到今天,有些省会已经成为明星城市,首位度特别高,这非常容易造成省域的城市体系出现断层现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花大力培育副中心城市。」

「中国的省域,范围非常大,动辄人口上亿,面积达到几十万平方公里,这样大的范围,仅仅一个省会城市,可能并不能够覆盖全省。必须有相应的城市体系,来支撑省域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组合。」牛凤瑞说。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强省会战略与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在当前情况下,可能针对的城市不同。他说:「对于部分沿海省份,比如江苏、山东、福建等,提升南京、济南、福州等城市的实力,不仅可以更好发挥组织协调、引领带动的作用,还可能在协助国家突破‘卡脖子’等关键问题上发挥作用;而部分内陆省份,情况则完全不同,培育省域副中心有利于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而不少省份的行动速度明显在加速。比如日前,吉林市作为主角出现在「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当地以「一个中心,四个基地」为发展目标,其中「一个中心」是指打造省域副中心。

副中心崛起靠什么

具体到安徽省,与不少内陆省份不同的是,其背靠长三角。2019年国家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安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三省一市」中的重要一员。

过去10年间,安徽GDP总量从1.92万亿突破到4.71万亿,仅比上海低100多亿元左右。安徽经济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位置,也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转变。

「外界关注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省会合肥。省会合肥贡献了安徽经济的最多增量,创造了后发赶超的诸多经验,但作为一个有着6100多万常住人口的省份,安徽整体的崛起需要培育更多增长极。」曾刚分析。

根据当地官方数据,安徽已生产了超过全国1/11的新能源汽车、1/11的动力电池、1/8的太阳能电池、1/3的光伏逆变器、1/2的光伏玻璃。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今年一季度,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9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36.5%、汽车制造业增长12.5%。主要工业产品中,汽车产量增长35%,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5%,工业机器人增长67.8%,集成电路增长83%。

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增长份额,并非全部来自省会合肥。

在曾刚看来,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长三角的底色和优势,也是安徽突围、发展的关键。「合肥此前被称为‘风投之城’、最敢于‘赌’的城市,其发展经验极为关键一点就是投入先进制造业,而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崛起,同样需要背靠先进制造业。」

作为安徽第二城,2023年,芜湖GDP达到4741.07亿元,正在迈向5000亿元门槛。

2023年6月份,芜湖市发布了【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在这份文件中,芜湖提出:到2027年,GDP要力争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要达到8%。在长三角地区的排名,到2027年要前进3个位次。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

芜湖城市风光 图/图虫创意

不过,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芜湖GDP增速为5.7%,没有达到上述方案中8%的目标。显然,芜湖想要实现年均增速达到8%目标,并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6月,国产知名汽车制造商奇瑞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集团累计销售汽车1100621辆,同比增长48.4%,半年度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创造历史新高。奇瑞集团的总部位于芜湖,是芜湖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芜湖是被寄予厚望的安徽省域副中心,而滁州则以黑马之姿「悄悄」发育,提供了第三个支点。2023年滁州GDP为3782.0亿元,同比增长6.4%,「跑赢」5.2%的全国平均增速。

「最近几年多次到滁州等城市调研、考察,其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曾刚说。

2018年,滁州迎来首家光伏制造龙头——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此后,滁州光伏产业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如今,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9家在滁州落户。2023年,滁州光伏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安徽省一半以上。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滁州的首位产业。

「江浙等地之所以没有陷入‘一城独大’的发展困境,除了拥有沿海优势,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优势之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是关键。从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程度看,像芜湖、滁州等安徽城市拥有的综合优势,并不比一些江浙城市差。未来这类城市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另一方面要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推动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发展。」曾刚说。

作者:赵越([email protected]

编辑: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