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销售精英」入职不久就集体离职?新型骗局揭秘!

2024-06-04推荐

行业翘楚前来应聘,入职之后业绩平平

究竟是时运不济,还是真的败絮其中?

「行业精英」空降小微企业

小小异常被忽略

上海一家金融公司为了投资一个新的项目,决定招聘一批销售人员。公司的人事主管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没多久,一位名叫杨亮(化名)的男子便提交了简历。据简历上描述,杨亮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具有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公司负责人沈华(化名)觉得杨亮的简历很符合公司要求,于是邀请其前来面试。

面试的时候,杨亮给人事主管和公司负责人沈华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了解到公司需要大量销售人员时,杨亮还主动提出,他可以带着自己原来领导的销售团队一起入职。

这让急于招人的公司喜出望外,然而在给这些人办理入职手续的时候,公司却发现无法为其缴纳社保。对此,杨亮以上一家公司为其缴纳的社保还未足月为名予以搪塞,而沈华一心关注杨亮团队的业绩,对此也没有放在心上。

整日「忙碌」终成空

集体辞职令人起疑

自打入职后,销售团队的员工除了参加例会,基本未在公司出现过。但工作日志显示,他们每天都在跑客户、拉业务,工作开展得很顺利。

然而,实际上销售团队颗粒无收,就在沈华犹豫要不要辞退销售团队之际,他竟然收到了这些销售员集体发来的辞职信,而直接诱因却是因为公司要求他们尽快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的转移手续。这让沈华百思不得其解,这些都是入职的必要手续,正常员工怎么会如此抗拒?对此,心怀疑惑的沈华根据杨亮团队提交的离职证明找到了他们之前所在的公司。

经过了解,原来杨亮团队用了相同的手法,在毫无业绩的情况下,短期内拿了底薪就集体离职了。沈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遂向浦东警方报案。

警方介入

疑点浮出水面

接报后,警方对杨亮及其团队展开了调查,发现杨亮最多时竟然在几十家公司同时入职,且他的销售团队也不完全固定。

同一个人如何在同一时间入职这么多的公司?带着疑问,警方对这些公司进行了走访,发现他们对杨亮及其销售团队同时入职这么多公司的情况并不知情。招聘方普遍都是被杨亮及其销售团队光鲜亮丽的学历及丰富的工作经历所吸引,而杨亮及其销售团队往往在入职数月且毫无业绩的情况下自行离职。

调查深入

小小团队竟只是冰山一角

警方不断深挖后发现,有类似遭遇的企业非常多,且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也远远不止于杨亮及其销售团队。案情重大,负责案件侦办的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经侦支队立即向市局经侦总队汇报了相关情况。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警方发掘出潜在被害企业多达上千家,涉及的犯罪嫌疑人也多达200余名,而这些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屡屡得逞,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被害企业急于扩张业务、人事审查经验相对不足等特点,往往选择诸如销售员、业务员等工作时间不固定、上班地点灵活、不需要长期坐班的职位入职,一旦被公司发现消极怠工,他们就迅速提出离职,拿了底薪走人,一般人很难发现其中的猫腻。

完美简历

背后暗藏玄机

通过对杨亮及其销售团队提供的简历进行核实,警方发现这些犯罪分子所提供的学历证明、工作经历等材料都是伪造的。

「高净值」客户竟是临时召集

犯罪团伙终露马脚

杨亮及其销售团队等人除了每月收到被害公司转入的底薪之外,还与很多被害公司的所谓「高净值」客户存在小额资金的转出。

曾有公司负责人邀请这些「高净值」客户来公司考察,然而这些客户的谈吐却非常奇怪,甚至有些会将公司准备的水果瓜子装进口袋打包带走。

作为销售员,杨亮等人与这些所谓的「高净值」客户有资金往来也不算奇怪,但每次交易的金额只有几十块钱,这就极为异常。为了查清背后的关系,民警辗转找到了其中几名「高净值」客户,通过背景审查发现,这些人其实只是普通的退休人员,而转账的几十块钱便是杨亮等人允诺的「出场费」。

在初步掌握了杨亮等人涉嫌诈骗的相关证据后,警方对杨亮等人实施了抓捕,并在其住所发现了大量打印好的假冒学历证明、履历信息等应聘文件。

层层深入

警方揭秘作案手段

调查中警方发现,犯罪分子为获取用人单位信任,应聘前会往往会在衣着打扮、行业知识、自我介绍等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一般的求职者在参加面试时通常都会比较紧张,而杨亮等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应聘经验加上前期的准备,会表现得非常从容、自信,往往都会给目标公司留下较好的印象。

除了展现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外,犯罪分子深知客户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在面试时还会着重针对「自身的融资能力」「掌握的客户资源」等方面重点叙述。

一张小小黑名单

为肃清行业风气打下坚实基础

在调查中,有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还向警方提供了一份黑名单,这份名单记录了上百名类似杨亮这样的可疑人员。警方对名单里的人员逐个进行了排查,发现其中有一对管玲、徐强(皆为化名)夫妻已从事骗薪的勾当多年,还带领大批不法分子抱团行骗。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警方对名单中已经查实的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第二轮抓捕。

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已对该案部分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判决。

此类犯罪行为不仅影响了正常求职者的应聘机会,还给用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危害企业正常发展。该案的成功侦破,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保护了企业和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就业秩序,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撑。

专家解读

1、用人企业在招聘时,要根据岗位需求,采取多种方法核实应聘人员提供的相关材料,确保学历履历、从业经历等真实可信,以免不法分子使用虚假材料入职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2、企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新入职的员工,要依法依规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综合:央视「一线」栏目、上海经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