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龙年说龙|一分钟告诉你「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

2024-03-17推荐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巴眼儿的功夫,又一个龙年就又来到了。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龙年一定是要说一说龙的,这似乎关乎信仰,关乎文脉,亦关乎我等草民的流年大运。

飞龙在天

龙在中国产生的年代已经够古老的了,早在八千多年前,龙就在华夏大地上翻云覆雨,上下腾飞了。那个时候,龙是属于所有人的。只要是有本领、有作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龙。比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叫「卧龙」,西晋名将王濬叫「水中龙」,东晋名臣卞粹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

到了后来,龙给我们的印象,更多的是绣在皇帝的衮冕上的,是雕刻在帝王的宫殿里的,是飘扬在大清国的国旗上的。即便如此,在民间,无论是桥梁、建筑,还是器物、书画,铺天盖地的到处是龙。我们常说的「龙生九子」,其实就是一条条散落在民间的吉龙灵兽。

「龙生九子」的说法古已有之,到底有多古?谁也说不清。也正是由于「莫知所出」,不见于典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谜。

为了解开这个谜,明代陈耀文在其学术笔记【正杨】中作过一番颇为详尽的考证。他引用了一则史料,即唐朝张龙公的传说。

【张龙公碑文】

张龙公之行迹,很多典籍都有记载,如唐朝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注释,宋代苏轼【颍州昭灵侯广碑】、米芾【辩名志】、清代卓尔堪的【遗民诗】等等,但是最著名的,当是唐代布衣赵耕所撰的【张龙公碑】。此碑今已不存,碑文被宋朝欧阳修收录于【集古录】卷十中。

张龙公,本名叫张路斯,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唐代进士,曾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令。他的夫人是关州(在今安徽颍上西南)石氏,石氏很能干,一口气给他生了九个儿子。

张路斯罢官后,每天晚上都要外出,归来时身体常常又冷又湿,夫人石氏感到奇怪,便问他夜间干什么去了。

水墨画 龙

张路斯说自己是龙,龙是住在水里的。霍邱(今安徽霍邱)人郑祥远也是龙,就把张路斯的龙池给抢占了,还将其改名为「郑公池」。张路斯很是不服气,就跟他打架,打了好些日子,两人旗鼓相当、胜负难分。

张路斯接着又说:「明天晚上,我还要跟他一决高下,你叫九个孩子帮我。颈上系红绸的是我,系青绸的是郑祥远。看见系青绸的,你就叫孩子们放箭。」最后,张路斯在九个儿子帮助下,终于打败并杀死郑祥远。之后,张路斯和九子「俱复为龙」。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传说,不必当真。但在历史上,张路斯确有其人,而且声名显赫。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当地老百姓的顶礼膜拜,甚至把他神化为龙王。

张路斯死后没多久,家乡百姓便在颍河边给他建了一座张公祠,又叫龙王庙。遇到干旱,就去烧香求雨,据说有求必应,十分灵验。

龙的形象

到了宋朝,张公祠历经修缮增广,渐成规模。宋熙宁年间(1068~1077),神宗赵顼下诏封张路斯为「昭灵侯」,其夫人石氏为「柔应夫人」。

元祐六年(1091)秋十月二十五日,颍州(今安徽阜阳)大旱。时任知颍州军州事的苏轼听说颍州有张龙公神祠,祈雨很灵验,便在颍州西湖的行祠前祈雨,并作【祈雨迎张龙公祝文】。祈雨得应后,是年十一月十日,苏轼又举行了隆重的「送神」仪式,亲撰【送张龙公祝文】并设祭,将张龙公信仰在形式上和文学传播上推向高潮。

陈耀文之所以要在其学术笔记中论及张龙公,是因为在明代中后期,朝野上下出现了一股论证「龙生九子」来由及具体所指的学术热潮。而最先掀起这股学术热潮的,是明孝宗朱祐樘。

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记载:「昔在弘治间,泰陵尝令中官问龙生九子名目,因忆少时往往于杂书中见之,仓卒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询之罗编修玘,玘仅疏其五六,云得于其师左参政赞者止此。又询于吏部刘员外绩,绩以故册来,册面备录此语,亦不知所从出,因据以复命。」

南宋陈容【墨龙图】

泰陵,即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是个好皇帝,后世史家对他有很高的评价。比如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明史】对孝宗的评价也很高:「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弘治一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另外,明孝宗在个人品德方面更是值得称道。他为人宽厚仁慈,温和善良,不近声色,不立妃嫔,一生只与皇后张氏一人长相厮守,夫妻二人过着民间恩爱夫妻式的平淡生活。

明孝宗与张皇后画像

明孝宗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即位后仍然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朱熹家礼】【大明律】,稍有疑问立即请教儒臣法吏。

或许正是在读书的时候,明孝宗看到「龙生九子」这一说法,因弄不清九子的名目,就写了一张纸条,令中官拿去问内阁。

内阁首辅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札,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一时间又想不起来,便去问编修罗玘(qǐ,音起)。

李东阳画像

编修罗玘是负责文献修撰工作史官,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学问甚是了得。但对于「龙生九子」之详,罗玘也是不甚了了,只依稀记得他的老师曾经说起过其中的五六个名目。

于是,李东阳又去问吏部员外郎刘绩。刘绩「博学能文,多著述」,有【经传注释】【礼记正训】,也是一位饱读之士。刘绩从家中拿来一本旧册子,上面记有「九子」字样,但却未记出自何书。

李东阳折腾了半天,最后也没能将「龙生九子」的根由考证清楚,无奈之下,只得「据以复命」。

李东阳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yá zì,音牙自),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suān ní,音酸泥),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bì àn,音比案),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赑屃(bì xì,音必细),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嗤吻(chī wěn,音吃稳),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

后来他还说,「余又得一处载,□□(字形如[虫八][虫夏],见下图),好负重,今碑下石兽。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处记载,好像也是龙子,但又吃不准,不敢确定,只好不耻下问,公开向饱学之士求证。

李东阳所言「九子」,只有囚牛看上去像龙种,其他八种都与龙皆无血缘关系,而且霸下、赑屃、□□(字形如[虫八][虫夏]),乃同音相假,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嘲风、嗤吻又同为殿角(脊)兽,如此一来,根本不足「九子」之数。因而李东阳忙活了半天,最终也没有解决「九子名目」的问题。

李东阳这个人,无论是学识,还是才干,抑或人品,在明朝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本是行伍家庭出身,后来通过勤学苦读,于天顺八年(1464)考中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就是给皇太子当老师。

弘治八年(1495),李东阳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死谥文正。

「文正」,历来被视作极美之谥,是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极难获得。有明一朝,仅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4人有幸荣膺。

龙生九子

但即便是李东阳这样一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大学士,也对「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不知所从出」,这说明其说不见于典籍,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只不过是有明一朝流行于民间的一个杂说俗传。

也正是因为源自民间传说,明朝学者论证「龙子」数量和由来的杂谈笔记纷杂林立、俱不相同。

除李东阳【怀麓堂集·记龙生九子】所记「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之外,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了「古诸器物异名」共十四种,杨慎【升庵集•卷八十一•龙生九子】所举共十种,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所记有九种,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七•龙子】所记有十种。另外,还有十九种说、二十种说。在这诸多观点中,以李东阳和杨慎二位的说法最为普及。

杨慎这个人,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要提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估计很多人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没错!这首【临江仙】正是出自杨慎之手。

杨慎画像

据【明史•杨慎传】:「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李东阳读了十一岁的杨慎写的【黄叶诗】,赞叹不已,遂收为门徒。

二十四岁那一年,杨慎「举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1524)卷入「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杖责罢官,谪戍滇南,永不得归。

杨慎在得知老师四处求证「龙生九子」之详而不得终解后,他凭着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

杨慎【升庵集·卷八十一】

杨慎在【升庵集·卷八十一】中,这样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bì xì,音必细),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chī wěn,音吃稳),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bì àn,音比案),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tāo tiè,音涛帖),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gōng fù,音功夫),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yá zì,音牙自),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ní,音泥),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

龙生九子

杨慎所记,显然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在排列次序上,把位列第八、九的赑屃、螭吻升格为第一、二;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了赑屃、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

杨慎被誉为是「明代第一大才子」,素以才情和学识著称,同时,他也是明朝的重要官员,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鲜有人知了。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然而,不管是李东阳之说,还是杨慎之记,他们所描述的「九子」,大都跟龙搭不上边。要么是鱼,要么是龟,要么是狮子,要么是老虎,即便一些神兽有爪有角、鲶须蛇尾,似龙却又非龙,令人不得其解。

龙生九子

然而,这难不住明代一些好事者,他们纷纷开动脑筋,天马行空般胡编乱造开了。比如明代谢肇涮在其笔记【五杂组•卷九】中就说:「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即妇人遇之,亦有为其所污者。」

其实,有明一朝流传于民间的「龙生九子」这一说法,在最初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或者说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龙生了九个儿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生九子」的「生」,并不具有生物学的意义,应该是衍生或者发展而成的意思。「九」也并非确指九个,而是表示繁多和至高无上的意思。

囚牛

简言之,龙生九子,其本质是中华龙文化和龙纹式样从皇家走向民间、从传说走向物化,从抽象走向具体的一个例证。

「龙」最早作为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后,所有崇龙的氏族或部落可自由地使用龙的图像,没有明显限制。这个时候,先民创造了很多类似龙的图案形象,比如饕餮、玉猪龙等等。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大概从汉代以后,龙的称谓和使用均成为了皇帝的专利品。特别是到了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多次下令禁止天下使用龙纹制品,强调龙纹必须由皇帝垄断,否则治罪。

螭首

在古代文化观念中,龙被视为天神,法力无边,龙同时又是祥瑞之物,可示人以吉祥的征兆,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将许多事物与龙牵连起来,其目的就在于求福避祸,以祈祥瑞。

但是,为了维护象征帝王的龙图腾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中国古代的匠人根据各种传说和典故,将出现在各种建筑物和器物上的灵兽,比如狮子、玄武、麒麟、老虎等加以灵活运用,使之不断趋于「龙化」。

狴犴

就这样,经过巧妙的融合和发展,古人创造出了一系列的「龙子龙孙」,但龙生九子不成龙,这种似龙非龙的错觉,使龙图腾从单一走向多样,从皇家走向民间,也使龙这种神秘的崇物,因此变得更贴近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