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诗词的女儿,生日快乐!

2024-07-06推荐

7月6日

农历六月初一

是中华古典诗词大家

叶嘉莹的生日

叶嘉莹曾说

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

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

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

诗词和生命的关系

被她践行得特别光彩照人

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

一颗诗词做的心都在里面跳动

令无数人兴发感动

童年背诗诵词

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中)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父母旧学根底很好。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后来,叶嘉莹曾多次感慨,小时候背诵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诗文使她终身受益。

▲童年叶嘉莹(右)

她说,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小孩子阅读诗文,实际上不需要多讲,应该利用他们记忆力强的优势,让他们多记忆、多背诵。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手捧【给孩子的古诗词】

用生命写诗

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

▲叶嘉莹初中毕业照

叶嘉莹出生在农历六月初一,家里长辈说这一日是荷花的生日,由此她的小名叫荷,她对荷花有着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所以16岁时,她就写了首【咏莲】:「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庭院里的花草,眼前的树木,檐上的新月,夜间的蝉鸣等等,任何场景,任何事情,她都能感受而生发,随口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上大学后,叶嘉莹把之前的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先生看,顾随先生评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母亲去世后的叶嘉莹

母亲因病去世,叶嘉莹遭受到人生第一次打击。当时年仅17岁的她将悲痛写进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1948年婚纱照

1948年结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往台湾,不久后,由于丈夫没了工作,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叶嘉莹称这次打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叶嘉莹遭受到生命中最为沉重的第三次打击。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与追求。

▲叶嘉莹与家人在次女婚礼上

叶嘉莹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与生命相融会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海外

不是在写诗,就是在评诗、讲诗时叶嘉莹也投注着浓浓的生命情感。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说,叶嘉莹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其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

▲叶嘉莹和老师顾随先生及同班同学

叶嘉莹说,顾随先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没有人讲诗像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讲得那么好,我的老师所讲的不仅仅是讲知识,更重要的是讲诗歌的生命、心灵、本质。

▲1945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用「兴发感动」这样一种方式,解读、分析、赏析中国诗词,在海外学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1993年,叶嘉莹在哈佛大学讲演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海外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分析中国诗词的利器。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海外,还汲取并运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

▲叶嘉莹

叶嘉莹不负业师顾随先生的期望,终身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海外和国内讲台上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仅继承了老师的精神和理念,还「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志愿自费回国,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叶嘉莹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叶嘉莹在讲课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就开始用英语在北美讲授古典诗词,将古典文学之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诗词的女儿

叶嘉莹以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影响深远。

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也正因为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叶嘉莹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她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后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有人问叶嘉莹为何如此慷慨?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叶嘉莹始终未曾停下研究古典诗词的脚步。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世界传播,那就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传递给西方读者的。」

叶嘉莹说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教书

如果有来生,我还教古典诗词

祝福叶嘉莹女士

生日快乐

综合央视科教、中国新闻网、中国妇女报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