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推荐

极简火锅史!唯有火锅可以解忧!

2024-01-17推荐

从左到右依次为大克鼎、大盂鼎、子龙鼎 ©「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年底了,大家的焦虑不仅来自于跌宕起伏的股市,还有那谁也预测不准的天气。刚刚肆虐完的寒潮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甚至连地处热带的海南岛也被冻得瑟瑟发抖。

天气寒冷,吃点什么? 火锅,就是火锅。没有火锅驱除不了的寒冷。

火锅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一种饮食方式 。「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求同存异」、「和谐」这些中国人的社交哲学在火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火锅也是随着人类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它的本义,是烹调的一种器具,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五花八门了,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让我们探究一下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各种形态的火锅吧。

新石器时代

人们开始使用简易的陶制鼎。距今8000年的河南新郑裴里岗文化遗址曾出土三足陶鼎,鼎的形制为圆腹、三足、立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有的加盖,有的不加盖。陶鼎分大小,大鼎用来烹饪,小鼎用来盛放食物。将食材混合烹煮, 边吃边煮的形式与今天的火锅相同

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裴李岗文化陶鼎,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馆

青铜器时代

出现了单人小火锅的形式。1970年,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中,出土了一只「带盘鸟足鼎」。这只鼎是鼎炉二合一的形制,出土时中间鼎底有烟熏的痕迹,证明鼎的上层是用来烹煮食物,下层是用来放入燃料进行加热的。 功能上与今天的单人小火锅基本一致

带盘鸟足鼎,又作白乍井姬鼎

两汉

汉代时期进一步发展,染杯和染炉大流行。在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中酒出土了染杯和染炉。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 染食法 涮食法 的区别。两种方法都起源于先秦,染食法不是涮食法,两者不同来源。染食法最初仅为沾染佐料而食,后来发展为用染炉烹煮,在染炉里烧炭,在染杯里加水,同时加入油盐酱醋等调料,再将其置于染炉之上加热,然后割肉放在染杯里染煮,边染边吃,染食法与涮食法很接近,只是锅中放不放酱料的差别。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染炉

铜染器 1966年长沙子弹库汉墓出土

四神铜执(染)炉,全器由耳杯和碳炉组组成

西汉末年到南北朝

鐎斗出现并且普及。鐎斗,圆腹,斗形,有足,有柄,材质多为青铜。值得一提的是,鐎斗已经普及到民间,是平常老百姓家的寻常器物,甚至士兵上战场打仗都人手一个。【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名日刁斗。」

凫首柄铜鐎斗

凫首柄铜鐎斗

凫首柄铜鐎斗

三国

出现了一种名为「五熟釜」的器具,和如今的「鸳鸯锅」「九宫格」火锅类似。【魏略】记载了曹丕嘉奖大臣钟繇而铸造的五熟釜。曹丕对钟繇介绍这个「五熟釜」道:「不管黄帝三鼎、还是周王朝九鼎,都是一个锅调一个味道,我给你铸的这个五熟釜同时散发五种不同的香味。先贤嘉奖大臣把功名镌刻在钟鼎之上,我嘉奖你把你的功绩刻在这五熟釜上。」

唐代

唐代火锅形制就跟现代的火锅基本一致,而材质多用陶瓷烧制,称为「暖锅」。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正是描写了当时人们吃火锅的情景。其中「红泥小火炉」便是用陶制的火锅器具。

辽宋金时期

宋时火锅器物精美绝伦,宋代瓜瓣兽耳铸铜火锅。火锅在民间已经非常普及,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南宋著名的火锅莫过于林洪的 「拨霞供」兔肉火锅 。【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载:「游武夷六曲,访至止师,遇雪天,得一兔,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有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座上,用水少半铫,候汤响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熟、啖之,乃随宜各以斗供。」

瓜瓣兽耳铸铜火锅

20世纪80年代在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壁画墓中的壁画「烹饪图」,其中所画的就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在穹庐之中,席地围坐,吃着火锅的情景。

明清

明清火锅更加兴盛。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吃火锅的习惯和爱好。明代四寿字铸铁火锅、清代乾隆皇帝举行千叟宴的纯银火锅、景泰蓝火锅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银寿字火锅,清光绪

清 银「甲子万年」字元宝式火锅

结语

美食与美器的和谐统一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火锅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审美造型在不同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风华。